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統(tǒng)計學分布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對網絡上MSM聚集的酒吧進行搜索,確定盧灣區(qū)、徐匯區(qū)、靜安區(qū)的5個MSM經常聚集的酒吧,以此作為調查場所,這些酒吧分布在商業(yè)區(qū)、公園、住宅區(qū)。在知情、自愿的情況下對MSM 141人進行問卷調查。本文MSM所指的是男男者,包括男性同性戀者和其他不認同自己具備同性戀取向,但與男性發(fā)生的男性。
1.2 方法及內容
調查由寶山區(qū)紅十字會組織,調查人員由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在校大學生志愿者組成,經統(tǒng)一培訓后,征得酒吧業(yè)主同意,對在酒吧內的MSM進行現場一對一的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一般社會狀況、身體及心理健康狀況、、艾滋病知識、安全套使用及接受HIV檢測情況。調查過程遵循尊重、自愿、保密的原則,并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對被調查者的回答情況進行分析。部分被調查者對部分問題未予回答。
艾滋病知識題每答對1題得1分,答錯或不知道不得分,滿分為18分。將艾滋病知識得分分成4級:9分以下為不及格,10~12分為及格,13~15分為達標,16~18分為優(yōu)秀。達標和優(yōu)秀為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
1.3 資料統(tǒng)計
所有調查問卷資料經過復核后,輸入Excel數據表核對后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社會學情況
此次共向MSM發(fā)放問卷142份,回收有效問卷141份。MSM的年齡分布、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戶籍、民族、經濟收入等情況見表1。年齡在40歲以下占95%以上;婚姻狀況:未婚115人(81.6%),已婚4人(2.8%),同居6人(4.3%),離婚6人(4.3%),有男友10人(7.1%);大學以上文化程度占80%;境外人員占20%;月收入4 000元以上占60%;各酒吧的MSM分布有其地區(qū)聚集特征,見表2。
2.2 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及首選咨詢地
本次調查MSM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為87.9%,其中25人(17.7%)全部答對;艾滋病傳播途徑知曉率>70%。相關知識回答正確率及艾滋病知識首選咨詢地見表3。
2.3 學特點
被調查者有36人(25.5%)認為自己有感染艾滋病毒的危險,84人(59.6%)承認做過艾滋病檢查。自認為是同性戀者101人(71.6%),自認為是異性戀者9人(6.4%),自認為是雙性戀者21人(14.9%),還有10人(7.1%)拒絕回答。首次發(fā)生年齡小于15歲的10人(7.1%),15~18歲的29人(20.6%),19~21歲的52人(36.9%),22~24歲的30人(21.3%),>25歲15人(10.6%),拒絕回答的5人(3.5%)。
有129人(91.5%)的承認最近1年中有過性生活,其中73.0%有2個以上性伴, 58人(41.1%)有1個以上外國性伴。MSM文化程度、性伴數及安全套使用情況見表4。安全套獲取途徑主要是自己到藥店或自動售套機購買,分別占75.7%、10.5%;由計劃生育部門提供的占4.6%,另有9.2%通過其他途徑獲得。
3 討論
隨著對同性戀社會“亞文化”研究進展,近幾年來在MSN中進行艾滋病預防工作的重要性已被人們普遍認識[2]。酒吧是城市中MSM活動聚集較多的交際場所,同時也是預防艾滋病宣傳和干預的重點場所。鑒于以往對于酒吧中MSM研究較少,本調查以此為重點開展調查。
本次調查的酒吧處在上海市鬧市區(qū)。在MSM中具有一定知名度,點擊網絡就可查到。某些海外刊物也將同性戀酒吧作為旅游景點介紹。這些酒吧具有同性戀標志和活動的特征。如男性時尚派對、服裝展銷的消息、散發(fā)刊物等。這些現象說明城市社會中已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MSM活動群體。本次調查取得酒吧業(yè)主配合,大部分MSM能合作回答問題。對自己的性取向自我認同度高。
調查發(fā)現酒吧MSM的社會學特征:年紀輕、文化程度高、收入高。MSM來自全國各地和境外,分布廣泛,人群流動性大。各種人群在各類酒吧里有集聚特征。酒吧中MSM對艾滋病知識知曉率較高,達到87.9%。其艾滋病檢測率高于其他地區(qū)[3]。這可能和這部分人群的受教育程度較高,艾滋病知識來源渠道廣、選擇多有關。
對MSM性取向和性生活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MSM對自己的性取向表示認同,與以往報道一致[4]。大多數有多個,其中部分是雙性戀。其中12.8%MSM來自境外。這表明這些MSM的流動性大,社會人群接觸廣,艾滋病發(fā)生和傳播潛在危險性大。
調查發(fā)現,MSM每次都帶安全套的有41.1%,安全套的獲取途徑主要是自己到藥店購買。說明MSM對艾滋病的預防措施有一定的認識,但保護率不高。MSM中未保護和多是艾滋病感染的主要因素,因此,對MSM高危行為干預尤為重要。
近年來一些機構采用捕獲再捕獲法開展城市中MSM人群規(guī)模研究。深圳估計有57 261~89 235人[5]。上海是開放型的移民城市,以此類推上海的MSM群體數量龐大。復旦大學于2003年開設了《同性戀健康社會科學》,其中部分學者系同性戀者,課程吸引了眾多學生和媒體。說明社會對此現象的關注。
對城市MSM人群開展社會狀況和艾滋病防治研究很重要。本次調查發(fā)現酒吧氛圍較為寬松,是MSM之間聚會的場所,大部分MSM之間的不帶有營利性。因此是開展艾滋病同伴教育的重要場所。調查發(fā)現部分酒吧中已有香港智行基金會開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發(fā)放艾滋病宣傳資料、開通電話熱線等)。上海市的艾滋病防治專業(yè)機構應利用這些場所開展工作,并充分發(fā)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HJ1*3]
4 參考文獻
[1]衛(wèi)生部聯合國艾滋病規(guī)劃署.2007年艾滋病疫情與防治工作進展[R].2007,4-6.
[2]高燕寧.同性戀健康干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3]周寧,柳忠泉,柏建蕓,等.2006年天津市部分40歲以下男男性接觸者艾滋病知曉率和行為學調查分析[J].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2008,14(5):480.
[4]鄭建東,吳尊友,龐琳,等.大學在校學生男男性接觸者性取向自我認同與艾滋病相關危險因素定性研究[J].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2008,14(3):258.
甲狀腺結節(jié)是發(fā)生在甲狀腺組織內的局限性腫塊,是多種甲狀腺疾病共有的臨床表現,大部分無明顯癥狀,僅在體檢中被發(fā)現。甲狀腺結節(jié)較為常見,在各地報道的發(fā)病率約在20%~70%,結節(jié)的惡性率約為5%,女性發(fā)病率通常較男性高[1]。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研究對象為懷化市電力企業(yè)的在職和退休職工2189例。所有納入研究的對象既往均無甲狀腺手術史,未服用甲巰咪唑、丙硫氧嘧啶等抗甲狀腺藥物,或甲狀腺素片等甲狀腺激素替代藥物,并排除惡性腫瘤等疾病患者。
1.2 方法
儀器為GE公司生產的Vivid S6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儀,使用高頻探頭(頻率7.5MHz),由有經驗的超聲醫(yī)師對參加體檢的職工進行甲狀腺的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年齡用X±S表示,率的比較用χ2檢驗,雙側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情況
女性855例,平均年齡47.80±13.43(21~83)歲,發(fā)現甲狀腺結節(jié)240例,患病率為28.1%;男性1334例,平均年齡49.53±14.11(22~89)歲,發(fā)現甲狀腺結節(jié)308例,患病率為23.1%。女性和男性患病率卡方檢驗χ2=6.890,p=0.009,提示甲狀腺結節(jié)在女性中患病率高于男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甲狀腺結節(jié)患病率的性別、年齡分布特點
女性甲狀腺結節(jié)的患病率20~歲組最低為10.8%,70~歲組最高為41.0%,趨勢卡方檢驗χ2=29.600,p=0.000;男性甲狀腺結節(jié)的患病率20~歲組最低為9.5%,70~歲組最高為36.8%,趨勢卡方檢驗χ2=58.420,p=0.000。提示甲狀腺結節(jié)的患病率在女性和男性人群中均隨年齡增長呈上升趨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甲狀腺結節(jié)患病率與性別、年齡的分布特點
我們觀察到在年齡偏大的人群中女性和男性甲狀腺結節(jié)的患病率比較接近,因此以60歲為界限,分為<60歲組和≥60歲組進行分析。<60歲組女性和男性甲狀腺結節(jié)的患病率卡方檢驗χ2=12.280,p=0.000,提示在年齡在20-60歲的成人中,女性甲狀腺結節(jié)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0歲組女性和男性甲狀腺結節(jié)的患病率卡方檢驗χ2=0.060,p=0.807,提示在年齡在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女性和男性甲狀腺結節(jié)的患病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貴州省遵義縣中醫(yī)院 貴州省遵義縣 563100
【摘 要】目的:針對骨盆骨折進行流行病學分析,以達到提高骨盆骨折防治水平的目的。方法:選取我院2011 年8 月至2015 年2 月間收治的466 例骨盆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進行回顧性分析,統(tǒng)計患者的性別、年齡、合并傷情況及致傷原因等后進行流行病學分析。結果:466 例骨盆骨折患者中主要致傷原因為交通意外、高處墜落,其中211 例患者合并腹部損傷、脊柱損傷、腦外傷等。本組病例休克22 例,死亡5 例,死亡率1.07%(5/466)。急診行骨盆外固定支架手術患者29 例,二期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201 例,術后患者恢復情況良好。結論:骨盆骨折以男性居多,絕大多數是由于出現高能量的損傷,合并傷發(fā)生率較高,因此需要對男性中青年群體,尤其是需要加強重體力勞動者的安全教育與培訓工作,以此降低骨盆骨折的發(fā)生率,提高骨折創(chuàng)傷的搶救水平以及醫(yī)療質量。
關鍵詞 骨盆骨折;臨床分析;流行病學
骨盆骨折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外科創(chuàng)傷,其中多因交通意外事故、高處墜落等高能量的外界創(chuàng)傷造成[1]。骨盆骨折較易導致其他部位出現合并創(chuàng)傷、大出血以及休克等情況[2]。患者死亡率較高,因此骨盆骨折是目前造成男性中青年意外傷害死傷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對我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能夠針對骨盆骨折的病因、類型、并發(fā)癥等情況產生更為清晰的認識,以此來提高對于骨盆骨折患者的臨床診治水平,減少患者的傷殘率及死亡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1 年8 月至2015 年2 月間收治的466 例骨盆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全部患者中男性385例,女性81 例,年齡 27-92 歲,平均年齡(33.69±1.11)歲;患者受傷至入院治療時間為19-65 分鐘,平均受傷至入院治療時間為(31.38±8.51)分鐘。所有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上均無顯著性差異和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據采集的資料對患者進行男女比例、致傷原因等進行分析,并對患者的骨折進行亞組分型,通過分析骨盆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學特征,更為清晰地了解骨盆骨折的病因、分形特征以及并發(fā)癥情況,進而能夠找出因果關系及相互影響,最終為臨床診斷提供更好的參考。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1.0 軟件系統(tǒng)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多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年齡、性別分布特征
466 例患者中男性385 例, 女性81例,男女比例4.75:1。年齡 27-92 歲,平均年齡(33.69±1.11)歲;按照年齡段分布來看,30 歲以下的患者39 例,30-39 歲169 例,40-49 歲111 例,50-59 歲67 例,60-69 歲25 例,70-79 歲24 例,80-89 歲29 例,90-92 歲2 例。其中27-59 歲患者共386 例,占82.83%。入選病例男女性別差異較為明顯(t=2.13,P<0.05),年齡分布差異無顯著性,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0.37,P>0.05)?;颊呤軅寥朐褐委煏r間為19-65 分鐘,平均受傷至入院治療時間為(31.38±8.51)分鐘。
2.2 致傷原因
交通事故傷害341 例(73.17%,341/466)。高處墜落傷害103 例(22.10%,103/466),其中墜落3 米以下患者18 例,3 到12 米79 例,12 米以上患者6 例。重物砸傷5 例(1.07%,5/466),自行摔傷患者3 例(0.64%,3/466),刀傷或其他鋒利器具砍傷6 例(1.29%,6/466),不明原因8 例(1.72%,8/466)。不同年齡段的患者受傷原因有所不同,其中自行摔傷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0.74±1.32)歲,該致傷人群年齡偏大,不同于其他致傷原因患者的平均年齡,且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54,P<0.01)。其他各項致傷原因之間進行多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43,P>0.05)。
2.3 合并傷
466 例患者中有218 例患者出現合并部位損傷,占46.78%。按照簡明損傷定級標準將人體分為頭部、面部、頸部、胸部、腹部以及脊柱、上肢、下肢、體表等9 個不同的區(qū)域,并進行骨盆骨折患者的合并傷統(tǒng)計。其中(1)頭部外傷患者119 例:頭皮血腫7 例,腦出血7 例,硬膜外血腫2 例,其余患者主要為顱底骨折與顳骨乳突部骨折。(2)面部損傷患者4 例:眼眶骨折2 例,下頜支骨折2 例。(3)胸部外傷44 例:肋骨骨折42 例,氣胸9 例,胸骨骨折2 例,胸腔積液24 例。(4)腹部外傷患者128 例:嚴重患者出現肝破裂4 例,膀胱破裂3 例,尿道損傷2 例,直腸損傷2 例,其余患者為輕微外傷。(5)上肢損傷患者74 例:主要為肩胛骨骨折、肱骨骨折。
3 討論
骨盆骨折是一種嚴重的外傷疾病,主要是由直接暴力導致患者骨盆受到擠壓而出現的骨傷疾病。受傷人群的流行病學特點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特征:(1)骨盆骨折的發(fā)生年齡主要為30 到59 歲的男性青壯年,致殘率較高,因此需要加強對于男性重體力勞動者的安全教育與培訓工作;(2)致傷原因主要為交通事故與高處墜落。
綜上所述,骨盆骨折以男性居多,絕大多數是由于出現高能量的損傷,合并傷發(fā)生率較高,因此要在注意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時給予骨盆骨折切口復位內固定術,以此降低骨盆骨折的發(fā)生率,提高骨折創(chuàng)傷的搶救水平以及醫(yī)療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母嬰傳播;病毒性肝炎,乙型;年齡;組織學;血液生化指標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年齡段母嬰傳播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的臨床生化及肝臟病理特征。方法 對母嬰傳播慢性乙肝患者107例按年齡劃分,檢測血液生化指標[血清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白蛋白/球蛋白比值 (a/g)、凝血酶原活動度(pta)]肝臟病理炎癥活動度分級、纖維化程度分期等,統(tǒng)計分析年齡、血液生化指標、肝臟病理炎癥活動度分級、纖維化程度分期之間的關系。結果 肝組織炎癥和纖維化程度均隨肝功能受損程度的增加而逐漸加重,肝組織炎癥有隨年齡增加而呈加重的趨勢, 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 32.831, p<0.01),肝纖維化亦隨年齡增加呈加重趨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 20.084, p<0.01),hbv dna復制水平與肝組織炎癥及纖維化無關。結論 肝組織炎癥及纖維化均有隨年齡增加而呈加重的趨勢,hbv dna復制水平與肝組織炎癥及纖維化無關。
【關鍵詞】 母嬰傳播;病毒性肝炎,乙型;年齡;組織學;血液生化指標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是導致慢性肝臟疾病最常見的原因,嚴重危及公眾健康。我國是hbv高感染地區(qū),慢性hbv感染者有1.2億,其中約40%~50%是通過母嬰傳播的[1]。如果不積極進行治療, 25%~30%的患者將發(fā)展為終末期肝病, 包括肝硬化, 失代償性肝硬化, 肝細胞癌, 并死于肝衰竭和(或)肝細胞癌[2,3]。本文研究不同年齡段母嬰傳播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臨床生化及病理改變,探討不同年齡段母嬰傳播慢性乙肝發(fā)病情況,有利于疾病早期診斷及治療,積極預防和阻止肝硬化肝癌的發(fā)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5年10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母嬰傳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0例,男130例,女40例;年齡14~59歲,平均年齡29.8歲。診斷標準符合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3],排除合并甲型、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和長期嗜酒、脂肪肝、特殊用藥、自身免疫疾病、遺傳代謝病等。
1.2 方法
1.2.1 肝穿活檢及肝組織病理檢查:全部病例均無肝穿禁忌證,采用可調式活檢槍,配套活檢針16 g,彩超引導下肝臟穿刺術,獲取的肝組織必須在1 cm以上(至少包括3個以上匯管區(qū)),標本用4%的甲醛溶液固定。常規(guī)制片,he及網狀纖維染色,同時以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hbsag和hbcag。病理診斷標準按2000年西安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執(zhí)行,炎癥活動度分級為g0~g4,纖維化程度分期為s0~s4,由指定的一位病理醫(yī)生最后審核診斷。
1.2.2 實驗室檢查:肝功能采用日本olympus au54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hbv的血清標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熒光定量法檢測,按說明書規(guī)定操作及判斷結果。血清hbv dna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法。
1.2.3 慢性肝炎臨床診斷標準:通過界定七項血液學指標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血清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alb),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谷氨酰轉肽酶(ggt),凝血酶原活動度(pta)輕、中、重度異常值范圍,將慢性肝炎進行臨床分度。 輕度:七項血液學指標僅1或2項輕度異常,但均未達到中度異常者;重度:tbil、 alb、pta 3項指標中任一項達到重度異常者;中度:居于輕度與重度之間,即7 項血液學指標至少2項達到輕度異?;蛉我豁椷_到中重度異常,但tbil、alb、pta均未達到重度異常者(表1)。按此標準對研究對象進行臨床分度。表1 臨床診斷輕中重度慢性肝炎的血液指標界定范圍(略)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 正態(tài)分布的多組均數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 率和構成比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慢性乙肝的臨床診斷與肝組織學改變的關系
按照慢性乙肝臨床診斷標準將母嬰傳播的慢性乙肝170例分為輕、中、重3組,其中輕度組39例,中度組87例,重度組44例。3組患者均以男性為主, 3組性別構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88, p>0.05),3組年齡分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902, p>0.05),3組間hbeag陽性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3.575, p>0.05); 3組hbv dna對數值差異亦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310,p>0.05),3組肝組織炎癥分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 4.162,p<0.05), 纖維化分布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992,p<0.05), 肝組織炎癥和纖維化程度均隨肝功能受損程度的增加而逐漸加重。見表2。表2 臨床診斷輕中重度慢性肝炎的血液指標界定范圍(略)注:與輕度組比較,*p<0.05;與中度組比較,#p<0.01
2.2 年齡與肝組織學改變的關系
按照年齡水平將170例患者分成3組。年齡≤30歲組72例, 其炎癥活動度平均為1.4±0.6, 纖維化分期平均為1.2±1.1; 30~40歲組53例, 其炎癥活動度平均為1.7±0.8, 纖維化分期平均為1.8±1.3; 年齡>40歲組45例, 其炎癥活動度平均為2.0±0.6, 纖維化分期平均為2.1±1.2, 肝組織炎癥有隨年齡增加而呈加重的趨勢, 且這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 32.831, p<0.01),肝纖維化亦隨年齡增加呈加重趨勢,這種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f= 20.084, p<0.01)。見表3。表3 不同年齡段肝組織學改變的特征(略)
2.3 hbv dna復制水平與肝組織學改變的關系
按照hbv dna<105 copies/ml、105 copies/ml≤hbv dna<107 copes/ml和hbv dna≥107copies/ml,將納入患者分成3組。其中hbv dna<105 copies/ml 78例,炎癥活動度為1.7±0.7,纖維化程度為1.8±1.4;105 copies/ml≤hbv dna<107 copies/ml 40例,炎癥活動度為1.6±0.7,纖維化程度為1.7±1.3,hbv dna≥107 copes/ml 52例,炎癥活動度為1.6±0.6,纖維化程度為1.5±1.1。3組肝臟炎癥活動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 0.454, p>0.05),3組纖維化程度差亦無統(tǒng)計學意義(f= 1.078, p>0.05),但3組年齡分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 12.736, p<0.01)。見表4。表4 不同hbv dna復制水平肝組織學的分布特征(略)
3 討論
hbv侵入到肝細胞內,致使肝細胞的某些結構發(fā)生變化,激發(fā)機體對自身的肝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引起肝細胞損傷。機體通過抗病毒免疫應答清除hbv,同時可使肝細胞受損。本研究納入的170例母嬰傳播的慢性乙肝患者,輕、中、重度3組性別構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88, p>0.05),3組年齡分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902, p>0.05),3組hbeag陽性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3.575, p>0.05);3組hbv dna對數值差異亦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310,p>0.05),而肝組織炎癥分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 4.162,p<0.05), 纖維化分布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992,p<0.05), 肝組織炎癥和纖維化程度均隨肝功能受損程度的增加而逐漸加重。
我國慢乙肝患者多系母嬰垂直傳播或兒童時期感染所致, 故我國慢乙肝患者病史絕大多數較長, 而肝組織學改變是一個逐漸發(fā)展和累積的過程。本研究納入的170例母嬰傳播慢乙肝患者平均年齡約為29.8歲,本研究表明肝組織炎癥有隨年齡增加而呈加重的趨勢,且這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2.831, p<0.01),肝纖維化亦隨年齡增加呈加重趨勢,這種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f=20.084, p<0.01)。有文獻報道年齡>40歲的持續(xù)肝功能正?;蜉p微異常患者發(fā)生肝臟顯著組織學改變者的比例明顯增高[4,5], 本研究亦顯示40歲以上人群肝組織學顯著改變者較其他年齡段明顯增多,這可能與這部分患者不太可能還處于免疫耐受期有關。當然這種現象亦可能與患者病程較長及既往有過隱匿性炎癥反應有關。有研究提示隨著病程延長, 肝臟炎癥及纖維化程度加重, 以10年病程為主, 年齡是纖維化進展的獨立預測因素。2007年aasld指南推薦對于年齡在40歲以上, 肝功能正常或輕微異常的患者建議常規(guī)行肝穿刺活檢, 此舉可為是否進行抗病毒治療提供可靠證據, 進而控制病情的發(fā)展。
本研究結果提示hbv dna復制水平與肝組織炎癥及纖維化無關, 與文獻報道一致[5-7],血清hbv dna水平可反映hbv的復制情況,并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反映機體的免疫狀態(tài),但不能反映肝組織炎性損傷程度和纖維化程度,不能僅憑hbv dna水平判斷肝炎是否活動及其程度。hbv主要是通過引起宿主自身的免疫反應造成肝細胞的損傷,宿主的免疫功能特別是細胞的免疫功能對hbv感染后的臨床轉歸有重要作用。從本研究顯示的數據,hbv dna復制水平雖與肝組織炎癥及纖維化無關,但存在負相關的趨勢,通過對不同dna復制水平患者的年齡進行分析后發(fā)現,3組患者年齡分布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hbv dna復制水平高者,年齡偏小,這種現象可能與免疫耐受有關,符合病毒高復制期及輕度炎癥活動的內涵,亦可能與病程有關,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毒復制能力逐步減弱。
【參考文獻】
1 張秀梅,陳麗雯,王熙.孕婦乙型肝炎血清標志物志與hbv-dna定量檢測的關系探討.河北醫(yī)藥,2009,31:2821.
2 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寄生蟲病學分會和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324329.
3 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華傳染病雜志,2005,23:421 431.
4 魏倪, 楊棟, 楊方, 等.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肝組織學特點與臨床特征的關系. 中華肝臟病雜志,2007, 15:330333.
5 桂紅蓮, 俞紅, 謝青, 等.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持續(xù)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肝臟組織學改變. 中華肝臟病雜志,2007, 15: 881885.
【關鍵詞】 兒童;肺炎支原體;下呼吸道感染;臨床特征
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是引起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之一, 其感染發(fā)病率為9.6%~66.7%[1], 近年來由肺炎支原體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有增多的趨勢。為了解昆明市兒童肺炎支原體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特征, 遂選擇2014年本科收住院的1171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為研究對象, 對其中299例MP-免疫球蛋白M(IgM)檢測陽性患兒的臨床特點進行匯總分析,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2014年1~12月本院兒科病房收治下呼吸道感染患兒1171例, 年齡71 d~14歲,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2]。
1. 2 方法 患兒入院后當天或次日抽取靜脈血2 ml, 采用明膠顆粒凝集試驗檢測血清MP-IgM, 滴度≥1:80判定為陽性。MP-IgM明膠顆粒凝集試劑由日本富士瑞必歐株式會社提供(SERODIA―MYCOII)試劑盒, 標本檢測嚴格按說明書操作。分析患兒臨床癥狀與體征。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MP下呼吸道感染的性別及年齡分布 在1171例標本中, 共檢出陽性病例299例, 陽性檢出率為25.5%。299例患兒中男157例, 占52.5%, 女142例, 占47.5%。
2. 2 MP下呼吸道感染的季節(jié)分布特點 在1171例標本中, 共檢出陽性病例299例, 春季陽性檢出率最低為17.9%, 與其他季節(jié)陽性檢出率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 3 主要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癥狀(100.0%), 伴發(fā)熱191例(63.9%), 以低中度熱為主, 肺部聞及音279例(93.3%), 伴喘息91例(30.4%)。167例伴不同程度肺外表現(55.8%), 依次為頭痛、嗜睡、腹痛、嘔吐、心肌酶和(或)心電圖異常、血小板異常、鏡下血尿和(或)蛋白尿、關節(jié)痛、皮疹等, 部分患者出現上述2種以上肺外表現)。胸片異常233例(77.9%), 依次為肺紋理增粗亂、斑片狀密度增高影、肺間質病變、肺門區(qū)炎變、不同程度胸腔積液、肺不張。
3 討論
MP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 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 以秋冬季多見[2]。本研究顯示, 該組病例2014年MP發(fā)病率春季最低, 與其他季節(jié)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既往認為MP感染多發(fā)生于學齡兒童及青少年, 但近年研究發(fā)現其發(fā)病年齡呈低齡趨勢, MP感染最小可累及40 d的嬰兒[7]。本組資料提示3~6歲兒童陽性檢出率最高, 可能與這個年齡段兒童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成熟, 幼兒園及學校人口相對集中、長期密切接觸交叉感染有關, 因此認為在這些公共區(qū)域應加大宣傳力度, 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MP感染無特異性臨床癥狀及體征, 本組病例有167例(55.8%)伴有肺外表現, 且以頭痛、嗜睡、嘔吐最常見, 與Vervloet等[8]、劉威等[9]的研究略有差異, 可能與所設計的納入標準存在差異有關。曹蘭芳[10]曾經指出當MP肺炎患兒在應用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治療過程中出現全身多系統(tǒng)損害、且病情日益加重、影像學表現日益復雜時, 應考慮難治性MP肺炎的存在。因此, 臨床醫(yī)生應當重視MP感染時的肺外表現及藥物治療反應, 以免貽誤病情。
本組299例患者中, 伴喘息癥狀者91例(30.4%)。國外文獻報道[11]MP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患兒中有40.0%的患兒有喘息癥狀, 而劉靜月等[12]的報道發(fā)現高達51.2%的患兒伴喘息, 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MP感染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損傷尤其小氣道受累及氣道高反應性[12], 而且MP感染與兒童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發(fā)生密切相關[13]。
綜上所述, MP下呼吸道感染患兒應在抗MP治療同時予吸入激素治療, 以降低氣道高反應性, 并且在條件允許情況下, 對于喘息癥狀嚴重, 持續(xù)或反復喘息的患者, 應建議隨訪及吸入激素治療。
參考文獻
[l] 陸權, 陸敏. 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流行病學.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7, 22(4):241-243.
[2] 胡亞美, 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2:1167-1204.
[3] 吳茜, 倪林仙, 樊茂, 等. 2003至2007年昆明地區(qū)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流行病學研究.中國小兒急救醫(yī)學, 2010, 17(1):32-36.
[4] 吳起武, 王影, 趙萍.社區(qū)獲得性肺炎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流行病學分析.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4, 30(6):970-972.
[5] 章理真. 2005-2010年銅陵地區(qū)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流行病學研究.中國婦幼保健, 2012, 27(27):4223-4225.
[6] 王軍華, 范承武, 劉勝, 等.桂林市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流行特點及與氣候因素相關性研究.臨床兒科雜志, 2013, 31(11): 1038-1041.
[7] 朱清義, 徐靜, 劉敬東.青島市小兒肺炎支原體流行病學分析.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04, 14(3):248-250.
[8] Vervloet LA, Marguet C, Camargos PA. Infection by mycoplasma pneumonia and its importance as an etiological agent in childhood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 Braz J Infect Dis, 2007, 11(5): 507-514.
[9] 劉威, 倪陳.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肺外表現臨床分析.安徽醫(yī)學, 2013, 34(6):707-709.
[10] 曹蘭芳.兒童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診治現狀和進展.臨床兒科雜志, 2010, 28(1):94-97.
[11] Sabato AR, Martin AJ, Marmion BP, et al. Myeoplasma pneumoniae: acute illness, antibiotics, and subsequent pulmonary function. Arch Dis Child, 1984, 59(11):1034-1037.
[12] 劉靜月, 符州, 羅征秀, 等.兒童肺炎支原體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特征分析.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0, 35(10):1535-1538.
河口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紅河 661399
[摘要] 目的 了解手足口病在河口縣的發(fā)病特征及規(guī)律,為下一步完善控制措施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利用國家疾病監(jiān)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tǒng)的個案資料對2010—2012年全縣手足口病疫情進行了流行病學分析。結果 2010—2012年全縣共報告手足口病81例,無重癥和死亡疾例。2010年報告14例、2011年8例、2012年59例;發(fā)病率分別為13.464/10萬、7.648/10萬56.022/10萬。發(fā)病高峰在3~6月份(占70.37%),男性發(fā)病高于女性,男女比為1.31:1;病例主要分布在河口鎮(zhèn)(54例),其次是南溪鎮(zhèn)(12例),其它鄉(xiāng)鎮(zhèn)15例。年齡分布主要為5歲以下兒童,占總發(fā)病數的96.30%;職業(yè)分布主要以散居兒童(占85.19%)為主,幼托兒童10例,占總發(fā)病數的16.95%;患者最小9個月,最大22歲,1~3歲年齡組發(fā)病人數最多,共發(fā)病67例,占總發(fā)病數的82.72%,無重癥和死亡病例。檢測肛拭和咽拭子標本6例 ,均為CoxA16病毒核酸陽性。結論 河口縣手足口病發(fā)病主要累及5歲以下兒童,發(fā)病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呈單峰型,男性發(fā)病多于女性。
[
關鍵詞 ] 手足口??;流行病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5(c)-0155-02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多發(fā)傳染病,以嬰幼兒發(fā)病為主,有明顯的人群聚集性。2008年5月2日,衛(wèi)生部開始網絡報告,將手足口病作為丙類傳染病管理。通過分析2010—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資料,了解手足口病在河口縣的發(fā)病規(guī)律及特征,為下一步完善控制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81例國家疾病監(jiān)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tǒng)從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報告的河口縣手足口病患者。人口資料來源于河口縣統(tǒng)計局。
1.2 調查方法
采用疾病監(jiān)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tǒng),對河口縣2010年1月1—2012年12月31日的手足口病的個案信息按發(fā)病時間、年齡、性別、現住址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2結果
2.1基本情況
河口縣位于云南省東南端,與金平縣、屏邊縣、馬關縣接壤,與越南老街省省會-老街市隔河相望,國境線長193公里。全縣轄4個鄉(xiāng)鎮(zhèn)。
2.2時間分布
全年均有病例報告,發(fā)病高峰在3~6月,合計發(fā)病57例,占總發(fā)病數的70.37%。(見圖1)。
2.3地區(qū)分布
全縣6個鄉(xiāng)鎮(zhèn)均有病例報告。2010月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全縣6個鄉(xiāng)鎮(zhèn)手足口病發(fā)病前2位的是河口鎮(zhèn)54例、南溪鎮(zhèn)12例,共計66例,占81.48%,其他鄉(xiāng)鎮(zhèn)合計15例,占18.52%。(見表1)。
2.4人群分布
2.4.1性別及年齡分布全縣報告81例患者中,女性35例,男性46例,男女比為1.31:1,經卡方檢驗P﹤0.05,男女發(fā)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男性發(fā)病數顯著高于女性?;颊咦钚?個月,最大22歲,發(fā)病主要年齡段為0~5歲,共78例,占總發(fā)病數的96.30%,其中男45例,女33例,尤以1~3歲兒童最多,有67例,占總發(fā)病數的82.72%,5歲以上3例,占總發(fā)病數的3.70%,其中男1例,女2例。(見表2)。
2.4.2職業(yè)分布81例手足口病中,散居兒童69例,占總發(fā)病數的85.19%,幼托兒童10例,占總發(fā)病數的12.35%,學生1例,家務及待業(yè)1例。散居兒童居多,其次是托幼兒童。(見圖2)。
2.5 實驗室檢測
采集6例病人的肛拭和咽拭子送紅河州疾控中心進行檢測,均為CoxA16病毒核酸陽性,陽性率為100%。
2.6流行特點
河口縣手足口病全均可發(fā)病,腸道病毒以CoxA16為主,托幼機構易發(fā)集體感染而造成暴發(fā)流行,流行期間可發(fā)生聚集性病例。2010-2012年4所幼兒園和1所小學報告手足口病,均以散發(fā)為主,聚集性病例發(fā)生1起,為同一自然村發(fā)病數達5例。
3討論
以上分析結果顯示,2010—2012年河口縣手足口病有以下特點。
時間分布特點:發(fā)病呈明顯的季節(jié)性,春季逐漸上升,夏季達高峰[1],入秋后仍維持一定的幅度。因為夏季特有的氣候特點為該病的盛行提供了條件。夏季是腸道傳染病發(fā)病的高峰季節(jié), 腸道傳染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呼吸道飛沫和/或糞口傳播。由于夏季天氣炎熱,低年齡組的兒童活動范圍擴大、好動,機體抵抗能力下降或不注意衛(wèi)生,便容易感染發(fā)病。
地區(qū)分布特點:3年來全縣手足口病疫情的鄉(xiāng)鎮(zhèn)覆蓋率為100%,提示疫情廣泛存在,發(fā)病主是分布在河口鎮(zhèn)(縣政府所在地),其次是南溪鎮(zhèn),手足口病流行傳播速度相對較慢,與其主要經接觸傳播方式有關。在城區(qū)及城郊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疫情高發(fā),農村、偏遠山區(qū)病例較少,提示疫情具有地區(qū)持續(xù)性。疫情高發(fā)地區(qū)與其人口流動頻繁,居住密集,外來人口多,防病意識差,居民衛(wèi)生意識淡薄,是造成我縣手足口病高發(fā)的原因,因此防控重點以河口鎮(zhèn)和南溪鎮(zhèn)為主。2012年報告了一起聚集性病例,為同一自然村發(fā)病,有明顯的聚集性,家長對兒童能否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起關鍵性的作用。部分家長對患兒間相互接觸傳染的危險性認識不夠,是導致聚集性病例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大手足口病防病知識的宣傳力度,提高家庭手足口病的防控意識,促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對防控手足口病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
人群分布特點:發(fā)病人群性別上主要以男孩為主,可能因為男孩衛(wèi)生習慣相對女孩較差,較易感染手足口病[3],主要發(fā)病年齡段是5歲以下兒童,尤其是1~3歲的兒童。這可能與體內的免疫力低有關。成人由于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的抗體,發(fā)病機率相對小,而嬰兒本身的抗病毒能力較差,加之隨年齡的增大,從母體帶來的抗體逐漸減少,因此發(fā)病可性也逐漸增大,機體缺乏保護性機體可能是低年齡組兒童高發(fā)的主要原因。
4防治措施
根據河口縣3年來手足口病的流行特點,建議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好以下幾點:①應把嬰幼兒尤其是托幼機構作為手足口病防控的重點,防止手足口病在托幼機構暴發(fā)和流行。②加強疫情監(jiān)測及管理,及時上報疫情,對聚集性病例要及時調查處置,防止疫情擴散。③托幼機構及學校加強晨檢、午檢、因病缺勤登記與追訪,發(fā)現手足口病立即隔離治療,加強日常消毒通風工作。注意護理人員及個人的衛(wèi)生,及時治理環(huán)境衛(wèi)生,切斷傳播途徑。④加大手足口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力度,提高居民對手足口病的防治意識,使居民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
參考文獻]
[1]衛(wèi)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S].北京:衛(wèi)生部,2009:1.
[2]梁桂蓮,羅麗芝,楊少林,等.呈貢縣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分析[J].云南預防醫(yī)學雜志,2011,12(3).
[關鍵詞] 老年患者;結核病;荷澤市
[中圖分類號] R5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4(b)-005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end of tuberculosis epidemic among the aged in Heze Cit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further formulat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By the method of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the reported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tuberculosis among the aged (≥65 years old) were analyzed from tuberculosis incidence data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rom 2010 to 2014 in Heze. Results From 2010 to 2014 in Heze, the reported average annual incidence of tuberculosis patients among the aged was 6.80/100 000, reported 4147 cases, and the highest incidence was 10.31/100 000 in 2010, the lowest incidence was 5.56/100 000 in 2013. Every year, the reported incidence peak was from April to June and 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The top three tuberculosis incidence counties of the aged were Shanxian, Yuncheng and Dingtao. Sex ratio of the aged patients was 4.25∶1. The tuberculosis incidence of patients aged 65-
[Key words] The aged patient; Tuberculosis; Heze City
肺結核病是以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引發(fā)感染為特征的慢性傳染病[1]。老年人是逐漸失去了勞動能力的弱勢群體,其機體相對年輕人抵抗力薄弱,感染病菌后病情難以控制,社會各界逐漸開始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狀況[2-5]。特別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口的增加,提高對老年人肺結核的重視已迫在眉睫。由于老年人群體質隨著年齡的增長普遍下降,免疫力也隨之下降,因此感染概率升高,此外,合并慢性基礎疾病,特別是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其他疾病導致體質下降,相對更容易感染[6]。2010年全國第五次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老年活動性肺結核患病率和結核菌涂片陽性(涂陽)患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齡組,并且隨年齡的增長呈逐年增加的趨勢[7],尤其在經濟欠發(fā)達的以農民占大多數人口的魯西南地區(qū),老年結核病患病率占到了較大比重?,F將菏澤市近年來老年結核病患病情況總結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tǒng)中的結核病管理信息系統(tǒng)中收集2010~2014年菏澤市老年結核病病例資料,其中,老年人活動性肺結核定義為年齡≥65歲的活動性結核病患者;人口資料來源于2010~2014年的《菏澤統(tǒng)計年鑒》。
1.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總體特征
2010~2014年菏澤市報告登記老年結核病患者4147例,占全市結核病發(fā)病總數的22.46%;全人群結核病患者年平均登記率為38.23/10萬,老年結核病年平均登記率為6.80/10萬,其中,2010年最高,為10.31/10萬,2013年最低,為5.56/10萬,不同年份全人群發(fā)病率和老年結核病發(fā)病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均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見表1。
2.2 人群分布
2.2.1 年齡分布 2010~2014年登記報告的老年結核病患者中,年齡為65~
2.2.2 性別分布 2010~2014年菏澤市登記報告的老年結核病患者中,男3357例,女790例,男女性別比為4.25∶1。不同年份患者性別構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4.041,P < 0.05),發(fā)病以男性為主。見表3。
2.3 地區(qū)分布
2010~2014年菏澤市老年結核病患者登記率最高的縣區(qū)為單縣(654例,53.41/10萬),其他依次為鄆城縣(566例,46.33/10萬)、定陶縣(290例,43.11/10萬)、成武縣(297例,43.06/10萬);登記率最低的縣區(qū)為東明縣(305例,37.55/10萬)。見圖1。
2.4 時間分布
老年人活動性肺結核一年四季均有報告,無明顯季節(jié)高峰,5年累計以第二季度最多(1116例),占全年發(fā)病的26.91%,其次為第四季度。不同年份發(fā)病時間分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8.936,P < 0.05)。見表4。
3 討論
根據菏澤市2010~2014年結核病疫情監(jiān)測分析顯示,老年結核病患者報告登記4147例,年平均發(fā)病率為6.80/10萬,低于同期全人群結核病發(fā)病率(38.23/10萬),全市全人群和老年結核病登記率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說明菏澤市結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根據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趨勢,不能降低對老年發(fā)病的警惕性,而且2014年老年結核病發(fā)病876例,發(fā)病率為5.83/10萬,較2013年(797例,5.56/10萬)有所升高。隨著年齡增大,生理功能減退,免疫功能降低以及糖尿病等各種容易并發(fā)結核病的慢性病患病增加,使得老年人內源性復燃和外源性感染結核病的概率明顯增加[8]。全國第四次流行病學抽樣調查中,年齡≥65歲的結核病患者占8%[9]。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的增加,老年結核病發(fā)病有增加趨勢,疫情形勢嚴峻;而且老年結核病臨床癥狀不典型,肺部病變廣泛,合并癥多,易出現肝損傷,對治療順應性及耐受性差,極易轉變成耐藥[10]。因此,老年結核病防控將是下一步面臨的不可忽視的社會公共衛(wèi)生問題。
人群分布特征顯示,菏澤市老年結核病登記人數,男性明顯多于女性,男女性別比為4.25∶1,與黃鑰藩等[11]報道的基本一致,較全人群結核病患病男女性別比例高[12-13];65~
從地區(qū)分布特征上來看,單縣、鄆城縣無論是患者登記數還是登記率都位居前兩位,定陶縣的患者登記率位于第3位,東明縣最低。分析可能與人口老齡化程度高、流動人口較多、人口基數較大、老年人多等因素有關。
時間分布顯示,全市2010~2014年累計老年結核病登記,全年季節(jié)均有發(fā)??;第二季度登記數最多,其次為第四季度,季節(jié)性與全人群肺結核登記情況一致[15],符合呼吸道傳播疾病春季、冬季高發(fā)流行病學特征。
針對菏澤市老年結核病患病情況,為進一步加大防控力度,建議做到以下幾點:一是,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加劇,要提高對老年結核病防控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老年患者中存在治療順應性及耐受性差的情況,對結核病的控制首先要做好對老年患者的管理[16]。二是,加大對老年聚集地區(qū)的結核病監(jiān)測。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家庭人員居住模式也出現變化,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居住在養(yǎng)老院等群居機構。由于老年人對結核菌的易感性和特定地理區(qū)域的因素,這些地方很可能會出現結核病的局部流行,甚至暴發(fā),所以應加強對此類機構的疫情監(jiān)測,預防老年結核病的暴發(fā)流行。三是,加強結核防治和公共衛(wèi)生部門的溝通和合作,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明確各自職責。菏澤市是一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的農業(yè)市,再加上農村衛(wèi)生條件差,老年結核病患者大都來源于農村基層。所以要以肺結核健康管理納入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為契機,依托基層鄉(xiāng)村醫(yī)生入戶隨訪,實現管理信息共享,加強老年結核病無縫隙系統(tǒng)管理,以便及時轉診到定點醫(yī)院接受結核病治療。四是,加強老年人結核病篩查,做好早期抗結核治療。建議免費拍攝胸片,及時發(fā)現、治療老年結核病。老年肺結核在臨床上病情較為復雜,具有并發(fā)癥多、病程長以及發(fā)病慢等特點;部分患者由于受到免疫功能低下和呼吸系統(tǒng)機能減退的影響,不具備典型肺結核癥狀,如痰菌培養(yǎng)呈陰性等[17-18],出現誤診的概率較高,且預后效果差[19]。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功能的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對于老年患者,耐藥性肺結核疾病的防治十分重要[20-21]。五是,加強老年結核病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及健康促進,增加張貼畫、明白紙、廣播等適宜老年人接受的宣傳形式,提高老年人結核病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進而加強老年人對結核病的認識和自我防范意識,降低患病率。
[參考文獻]
[1] 陳志飛,韓丹,鄭春蘭.老年糖尿病合并初治肺結核59例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5,17(9):908-911.
[2] 宋關君,謝柯.老年肺結核的臨床特點及治療展望[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8(15):1880-1881.
[3] 王若平,高旖旎,張俊營,等.低血糖生成指數飲食對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響[J].中國醫(yī)刊,2012,47(3):58.
[4] 俞森洋.呼吸內科主治醫(yī)師410問[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524.
[5] 肖和平.要重視老年肺結核[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0,23(23):709-710.
[6] 王桂賢.老年肺結核疾病的治療與預防[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4,5(4):27-28.
[7] 王宇.全國第五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資料匯編[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11:12.
[8] 陳代權,林淑芳,杜永成.2008-2013年福建省老年人活動性肺結核流行病學分析[J].預防醫(yī)學論壇,2015,21(7):550-554.
[9] 黃松熙.老年肺氣腫合并肺結核患者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5,5(16):169-170.
[10] 孫嬌,李瑩,王悅.512例老年結核病患者T-SPOT.TB結果回顧性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5,22(32):15-17.
[11] 黃鑰藩,陳尊杰,楊儀,等.老年人肺結核的臨床特征[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8):1250.
[12] 杜永成,陳求揚,林淑芳,等.福建省2011年結核病疫情監(jiān)測分析[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12,18(5):26-27.
[13] 黃敏瑩,李鵑,劉飛鷹.2006~2010年廣西肺結核流行病學分析[J].應用預防醫(yī)學,2011,17(4):209-210.
[14] 成詩明,劉二勇,杜昕.老年結核病患者對中國結核病控制的影響[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8):655-657.
[15] 張根友,王紀祥,鄒錚,等.2005~2012年安徽省結核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國疾病控制雜志,2014,18(6):504-507.
[16] 全國結核病學抽樣調查技術指導組.第四次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 25(1):3-7.
[17] 楊守貴.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肺結核2例體會[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4,36(1):39-41.
[18] 鄧長國,田明,李曦,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初治繼發(fā)性肺結核臨床療效觀察[J].四川醫(yī)學,2012,33(8):1321-1325.
[19] 劉瑜.老年肺結核的預防及控制對策研究[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3,16(8):124-125.
[20] 王非.左氧氟沙星治療耐藥性肺結核的療效觀察[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8,25(5):623.
【關鍵詞】 代謝綜合征; 青少年; 流行病學
Investiga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Shizhong District in Ji’nan City/KONG Chun-yan,WANG Chun-xi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6):078-08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cid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Me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Shizhong district Ji’nan city in order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its prevention.Method:From 2008 to 2013,health checkup were given to 6862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Shizhong district of Ji’nan city.The detection rates of MetS and its associative sign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Result:The detection rate of MetS was 1.4%.The difference in detection rates of MetS between boys and girl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Boys with hypertension were more than girls with hypertension,boys with low HDL were less than girls with low HDL,the differences above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differences in detection rates of central obesity,high TG,low HDL and hypertension in different ag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Metabolic syndrome; Adolescent; Epidemiolog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Ji’nan 25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6.024
近年來,隨著兒童青少年肥胖發(fā)病率的上升,與肥胖密切相關的兒童青少年MetS愈來愈受重視,MetS是以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壓及血脂異常等集結發(fā)病為特征的一組臨床癥候群,與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1]。本文旨在研究濟南市市中區(qū)初中生MetS發(fā)病及相關癥狀情況,現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有數據均來自2008-2013年本院體檢中心對濟南市市中區(qū)多所初級中學初中生自愿健康查體者的體檢結果。所有參加者均經家長簽字同意。共6862名,其中男3419名,女3443名,平均年齡(14.5±0.52)歲。通過體格檢查及既往史排除患慢性病者(2型糖尿病除外)。
1.2 方法 每一查體者查體時以學校分類安排查體編號,查體內容均以Excel文檔形式輸入計算機。檢查包括(1)一般情況:性別、年齡、本人病史、學校、年級、家庭住址、父母單位、聯系電話等。(2)常規(guī)查體內容:體重、身高、腰圍、坐位血壓,均由專業(yè)人員按標準方法進行[2]。身高體重分別精確到0.5 cm和0.1 cm。腰圍測量要求受試者直立,雙足分開30 cm,雙臂環(huán)抱于胸前,以腋中線肋骨下緣和髂前上嵴連線中點的水平位置為測量點,在正常呼氣末讀數,精確到0.1 cm。(3)實驗室檢查:要求受試者空腹12 h清晨采靜脈血3 mL,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肝腎功、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4)特殊檢查:心電圖。(5)對5.6 mmol/L
1.3 MetS診斷標準 MetS診斷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心血管學組、兒童保健學組制定的“中國兒童青少年代謝綜合征定義和防治建議(≥10歲兒童)”[3]。中心性肥胖[腰圍≥同年齡同性別兒童腰圍的90百分位值(P90)]為兒童青少年MetS基本和必備條件(具體界值參照北京3~18歲人群腰圍和腰圍身高比[4]),同時具備至少下列2項即可診斷:(1)高血糖(空腹血糖受損為FPG≥5.6 mmol/L)或糖耐量受損(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2 h血糖≥7.8 mmol/L,但≤11.1 mmol/L)
或已是2型糖尿病;(2)高血壓,即收縮壓≥同年齡同性別兒童血壓的P95或舒張壓≥同年齡同性別兒童血壓的P95[5];(3)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用Oracle數據庫規(guī)范化創(chuàng)建“統(tǒng)計分析數據庫”(本院自行研發(fā)),提取數據,應用SAS 8.1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不同性別初中生MetS及其相關癥狀檢出情況比較 MetS總檢出率為1.4%,MetS男女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其中中心性肥胖總檢出率10%,高TG檢出率為7.0%,低HDL檢出率為13.9%,高血壓檢出率為7.1%,高血糖檢出率為1.7%。男生高血壓人數多于女生、低HDL人數少于女生,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同年齡組初中生MetS及其相關癥狀檢出情況比較 各年齡段中心性肥胖、高TG、低HDL及高血壓檢出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3 中心性肥胖初中生MetS及其相關癥狀檢出情況比較 中心性肥胖初中生MetS相關癥狀高TG、低HDL、高血壓、高血糖檢出率均明顯高于非中心性肥胖者,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自1988年美國Reaven教授首先提出代謝綜合征以來,關于代謝綜合征的研究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成年期MetS多始于兒童青少年階段甚至胎兒期[6]。2012年以前關于兒童青少年MetS我國沒有自己的診斷標準,大量的MetS研究診斷標準多種多樣,所得結果亦不盡相同,2012年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心血管學組、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提出了中國兒童代謝綜合征定義和防治建議,本文按此定義研究濟南市市中區(qū)初中生代謝綜合征及相關癥狀流行情況。
MetS以中心性肥胖為前提,是一系列代謝紊亂的始動因素[7-8]。脂肪代謝異常是糖代謝紊亂的驅動因素,脂肪過度堆積、分布異常是胰島素抵抗的主要病因。尤其是脂肪在腹部的堆積,腹部脂肪細胞尤其是腹腔內臟脂肪細胞數量增加使脂肪降解增加,過多的游離脂肪酸直接進入門靜脈,導致肝臟甘油三酯合成增加引起一系列脂質代謝紊亂[9]。脂肪在胰腺堆積亦可造成β細胞功能障礙。體塊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只能衡量脂肪的周身分布,對脂肪的局部分布無法顯示,腰圍比BMI更能直接反映腹腔內臟脂肪聚集情況[10-11]。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濟南市市中區(qū)初中生代謝綜合征總檢出率為1.4%,男女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低于2008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用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成人治療組第三次報告(NCEP-ATPⅢ)診斷標準的調查結果(3.7%)[12]??赡芘c調查所采用的診斷標準略不一致有關。另外,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qū)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經濟狀況差別大,缺乏青少年腰圍地域性參考數據[13]。本研究依據的是北京市3~18歲兒童青少年腰圍的調查數據,雖然地域差別小,但經濟水平有一定差距。本研究年齡段僅限為13~15歲初中學生,不能完全代表濟南市區(qū)所有青少年MetS檢出率;由于沒有對部分FPG
2 h PG≥7.8 mmol/L且
本次調查結果還顯示,中心性肥胖檢出率為10%,以15歲年齡組最高,男生高血壓檢出人數多于女生,女生低HDL檢出人數多于男生,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總之,積極防治青少年肥胖,完善MetS防治策略,對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提前預防成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發(fā)生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馬軍.兒童代謝綜合征研究進展[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5):452-455.
[2]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組.200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17.
[3]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心血管學組,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中國兒童代謝綜合征定義和防治建議[J].中華兒科雜志,2012,50(6):420-422.
[4]孟玲慧,米杰,程紅,等.北京市3-18歲人群腰圍和腰圍身高比分布特征及其適宜界值的研究[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07,2(4):245-252.
[5]米杰,王天有,孟玲慧,等.中國兒童青少年血壓參照標準的研制[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0,5(1):4-15.
[6]向偉,米杰.重視兒童青少年代謝綜合征防治[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5):449-451.
[7]洪芳,梁黎.兒童和青少年代謝綜合癥診斷標準[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23(20):1630-1632.
[8] Zimmet P,Albert G,Kaufman F,et al.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Lancet,2007,369(9579):2059-2061.
[9]Field A E,Cook N R,Gillman M W.Weight status in childhood as predictor of becoming overweight or hypertensive in early adulthood[J].Obes Res,2005,13(1):163-169.
[10]李百惠,王???,馬軍,等.北京市小學生BMI、腰圍與代謝綜合征的關系研究[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2,39(17):4384-4387.
[11]陳天嬌,季成葉.北京市中學生腰圍與體質指數及代謝綜合癥相關性狀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2012,44(3):355-358.
[12] Li Y,Yang X,Zhai F,et al.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nese adolescents[J].Br J Nutr,2008,99(3):565-570.
[13]季成葉,宋銀子,馬冠生,等.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腰圍的地區(qū)分布和人群特征[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0,31(6):603-608.
[14]林丹,張麗,陳喜生,等.肥胖青少年與正常青少年在血糖、血脂等方面差異的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10):103-104.
【關鍵詞】 足;壓力;健康狀況;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339.3+5 R 682.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7-0608-03
大學生的全面健康不容忽視,而他們可能更多地關注身體素質的提高、運動技能的發(fā)展,卻忽視自己的足健康。足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被稱為人的“第二心臟”[1]。因此,維護足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通過檢測46例大學生的足底壓力分布特征及調查其影響因素,探討大學生的足健康情況以及足健康與身體健康的關系,為提高大學生的足健康和全面健康水平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山東理工大學2006級186個公共體育教學班中按選課項目隨機抽取46名學生,其中男生25名,平均年齡(20.83±0.89)歲;女生21名,平均年齡(20.48±0.95)歲。參加田徑項目6名,籃球項目8名,排球項目7名,足球項目6名,乒乓球項目6名,健美操項目7名,武術項目6名。受試者來自全國5個不同的省份,所有受試者經詢問無糖尿病史,未接受過專業(yè)體育訓練,無足部畸形、步態(tài)異常和嚴重足部外傷史,測試期間足踝關節(jié)活動正常。
1.2 方法
1.2.1 實驗法 所有受試者均脫鞋襪,以個人平常步態(tài)自然行走,一步法測量兩腳各2次動態(tài)足底壓力[2-5]。測試采用Footscan USB 2比利時平板式足底壓力測試系統(tǒng)。數據采集與分析采用配套軟件分析,分析過程將足底分為圖1所示的10個區(qū)域,根據數據分析足弓情況及行走過程中各個部位的受力平衡情況及學生足健康狀況。并計算2次測量每個區(qū)域的平均峰力值、達峰力值時間、沖量等。
1.2.2 問卷調查法 在進行測試時隨之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受試者平時的穿鞋習慣和運動習慣、足疾以及足部健康意識等問題。問卷發(fā)放46份,回收46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43份。
1.2.3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分析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完成,結果均以(x±s)表示,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配對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足底各區(qū)域最大峰值壓力分布情況 平均動態(tài)足底最大峰值壓力男生為(213.83±46.73)N,女生為(66.69±40.94)N。動態(tài)足底最大壓力分別出現于左足跟內側24例、右足跟內側19例、左足跟外側4例、右足跟外側6例、左第1趾2例、右第1趾5例、左第1跖骨1例、右第1跖骨5例、左第2跖骨10例、右第2跖骨5例、左第3跖骨4例、右第3跖骨3例、左第4跖骨1例、右第4跖骨2例、右第5跖骨1例、左足弓2例。可見行走時足底最大壓力主要位于足跟內側與第2,3跖骨。有33%的人行走一段時間后足跟感到疼痛,也正是足底足跟內側受力最大的體現[6-7]。見表1。
從表1可知,動態(tài)足底各部位最大壓力分布:足底在左足大拇趾、左足第4趾、第5跖骨和足中部區(qū)域內平均峰力值性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
2.2 足底各區(qū)域達峰力值時間分布情況 從表2可知,46例大學生足底各區(qū)域達峰力值的時間男生左右雙足之間除第5跖骨之外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
2.3 足底各區(qū)域沖量分布情況 從表3可知,46例大學生行走過程中足底各區(qū)域的沖量在左足第1趾、右足第4跖骨、第5跖骨和足弓部性別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
2.4 46例大學生動態(tài)足底受力平衡情況 通過數據采集整理,如圖2,圖3所示,46例大學生動態(tài)足底受力平衡情況如下:男生左足外翻占44%,左足內翻8%,正常48%;右足32%內翻,20%外翻,48%正常。女生左足62%外翻,正常38%;右足33%外翻,10%內翻,正常57%??赡茉谌粘I钪胁灰子X察,但長時間的行走不但會使鞋子造成不必要的磨損,而且影響著足健康。因此平時應該養(yǎng)成良好的走路習慣,在走路時腳要放正,以保持形態(tài)美。
2.5 足健康影響因素分析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有94%的學生平時喜歡穿運動休閑鞋,只有6%的女生喜歡穿高跟鞋。長時間走路時,有34%的學生足底某個部位磨出血泡和水泡,有66%的學生不會磨出水泡。有34%的學生經常感到足跟疼痛,有14%感到腳趾疼痛,26%感到前腳掌疼痛,只有26%的學生無疼痛部位。有40%學生足底部位在長時間走路時磨出老繭,60%沒有。有28%的學生踝關節(jié)扭傷過。關于足部保健只有2%的學生做過足療,8%做過自我足底按摩,有90%學生沒有做過足部保健。大多數學生經常參加的體育項目是健美操、慢跑、羽毛球和籃球。調查發(fā)現,所有學生感到保持足部健康非常重要,但實際大學生往往忽視對足部的保健。
3 討論
研究顯示,大學生足底壓力分布表現為足跟內側平均峰力值最大,其次是第2,3跖骨,足底平均峰力值較小的區(qū)域主要分布在第2~5趾和第5跖骨,但在左足第1趾、左足第4趾、第5跖骨和足中部區(qū)域內平均峰力值存在性別差異,這可能與男女大學生活動的方式和活動類型以及受試者先天性的足部結構不同等有關[8-11]。另外,不同區(qū)域和不同生活習慣以及所采用的實驗儀器的不同都可能對測試結果有一定影響[12-13]。
足底各區(qū)域達峰力值的時間與壓力值有一定關系。王永慧等[14]研究表明,MPP、足跟和第1~3跖骨壓力與足與地面的接觸時間呈負相關,足弓部位的壓力與足與地面的接觸時間呈正相關。本研究表明,足底壓力達峰力值時間,男生左右雙足之間除第5跖骨之外都存在顯著差異(P值均
沖量的大小受每個區(qū)域的壓力值和接觸時間2個因素的影響。本研究表明,大學生行走過程中足底各區(qū)域的沖量最大區(qū)域主要分布在足跟內側,最小區(qū)域在第2~5趾。這就要求在平時的活動或鍛煉中要注意減小沖擊力對足部和身體的危害,延長足底與地面的接觸時間,充分利用足弓和膝關節(jié)的緩沖作用,不要用力過猛以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對大學生行走過程中足底受力平衡情況調查顯示,足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內、外翻情況,男生只有48%正常,女生有57%正常??赡茉谌粘I钪胁灰子X察,但長時間的行走不但使鞋子造成不必要的磨損,而且影響著足健康。
大學生在足部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足部保健重視程度還不夠。要關注足健康,做好足部保健,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在參加體育活動時要注意科學用足,養(yǎng)成良好的走路習慣,在走路時腳放平放正,以保持形態(tài)美和身體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4 參考文獻
[1] 嚴勵,王永慧,楊川,等.非糖尿病人群足底壓力的研究. 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06,27(2):197-200.
[2] 張慶來,宋紹興,董杰. 健康大學生足底壓力分布參數特征.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28(9):814-816.
[3] 張慶來,劉學貞,陳豐才,等.腦力、體力勞動者足底壓力參數分布特征及評定.體育學刊,2008,15(11):100-105.
[4] 張慶來,孟站領.正常青年人左右足底壓力分布特征的對比分析.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5):889-892.
[5] 周安艷,李海,尹運冬,等. 正常學齡前兒童步行時的動態(tài)足底壓力特征. 中國臨床康復,2006,10(24):55-57.
[6] 董驤,樊瑜波,張明,等.人體足部生物力學的研究.生物醫(yī)學工程雜志,2002,19(1):148-153.
[7] 吳劍,李建設. 青少年女性穿不同鞋行走時足底壓力分布研究.體育科學,2006,26(6):67-69.
[8] HYLTON BM,MEG EM. Clinical determinants of plantar forces and pressures during walking in older people. Gait & Posture,2006,24(2):229-236.
[9] MICHEL V,CHONG RKY. The strategies to regulate and to modulate the propulsive forces during gait initiation in lower limb amputees . Exper Brain Res,2004,158(3):356-565.
[10]ELEFTHERIOS K. Plantar pressure distribution during barefoot standing ,walking and landing in preschool boys. Gait and Pos ture,2001,14:92-97.
[11]RIRARIL M,CICCARELLI A,MORINI S. Evaluation of foot support in rugby players: A baropodometric analysis. Sport Scien Health,2006,1(3):104-108.
[12]陳雁西,余光榮.F-Scan足底壓力步態(tài)分析儀臨床應用現狀.國外醫(yī)學:骨科分冊,2005,26(3):187-189.
[13]王蘭美,郭業(yè)民,潘志國.人體足底壓力分布研究與應用.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2005,34(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