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語文筆記整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能力 記筆記 注重積累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81
一些教育學者普遍認為,數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然而,語文卻是基礎之中的基礎。眾所周知,我們對各種事物的認識接受都要從理解開始,而只有接觸語文的學習才能擁有相應的理解能力,我們對知識的掌握永遠離不開扎實的語文基礎。小學語文主要側重課堂課本知識的學習,涉及面較窄,易掌握;而初中語文則向更多方面延伸,逐漸接近社會,涉獵戲劇、影視、廣告等多個方面。初中語文學習內容日漸復雜,需要初中學生花費時間和精力研究學習方法,更有效的進行語文學習。
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把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閱讀能力當作初中語文教學任務之一,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學好語文的關鍵,尤其是初中語文的學習更加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古詩詞鑒賞題以及閱讀理解題都需要學生具有相當強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要著重注意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
(一)創(chuàng)設閱讀環(huán)境
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閱讀習慣,在教室擺幾排課外讀物,讓學生在書籍的海洋里學習,教師在平常教學中要多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及意義,引導學生積極閱讀。學生課余時間可徜徉在書籍的海洋里,感受閱讀的樂趣,同時還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培養(yǎng)閱讀能力,學生通過閱讀直接提高了理解能力,間接提高了語文學習能力。
(二)教師帶頭閱讀
新課程標準下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要求教師提高個人知識素養(yǎng),豐富各方面文化知識。因此,要培養(yǎng)初中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必先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率先掀起讀書大潮,在平常與學生的交流中,多與學生分享閱讀心得,引起學生閱讀興趣,重點強調閱讀在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我平常講課之余經常捧一卷書在教室閱讀,這很快引起了學生注意,紛紛向前問我相關問題,一段時間后我欣喜的發(fā)現,班里許多學生也會在課間讀書,時間久了,班里經常讀書的同學閱讀理解能力大大提高,語文成績也因此上升了。
二、養(yǎng)成記筆記的良好學習習慣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教師在課堂傳授知識時語速通常較快,此時學生單靠聽來學習的話肯定是可以聽懂的,且大部分學生也能緊跟教師的教學進度,但由于課堂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是短暫記憶,學生很可能在幾天后完全忘掉所學內容。因此養(yǎng)成記課堂筆記的習慣就尤為重要,特別是對于初中語文的學習,課堂內容比較繁瑣復雜,且需記憶的知識點較多,學生單純靠課堂記憶是無法完全掌握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記筆記的好習慣。
筆記分為很多種,課堂筆記、讀書筆記、錯題筆記,對于初中語文的學習,讀書筆記和課堂筆記比較重要。讀書筆記指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閱讀內容做的標注及感想,也可摘抄經典句段。課堂筆記則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對教師所講的重難點進行整理,以便課下及時復習。
課堂筆記不僅應用在初中語文上,這個良好有效的學習習慣可以應用到各個學科的學習,因此,學生在學習之初就要嘗試并逐漸養(yǎng)成記課堂筆記的好習慣,特別是對初中語文的學習,教師授課內容多且復雜,需要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研究快速記筆記的技巧。
(一)了解學習內容后再記筆記
初中語文教學之初往往是教師帶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一般包括對課文結構的梳理、對文章中心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文章作者生平的認識等等,課堂結束后,學生普遍都認為所學內容太過瑣碎,不易整理。因此,要避免這一問題的發(fā)生,就需要學生提前對課堂所學課文內容瀏覽預習,大致將文章瀏覽一遍,自己先梳理一下文章結構,在晦澀難懂之處做重點標記,將這些問題熟記于心,對自己將要做的筆記在全局上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脈絡,這樣有利于把筆記做到最好。
(二)記筆記要分清重難點
課堂筆記不僅需要精簡還要有重點,每一堂課的教學都有相應的難點、重點,初中語文也不例外,學生不能不顧內容的重要程度把課堂筆記亂記一通,而是要把握時機,爭取記下最重要的、最難懂的知識,這樣才能發(fā)揮課堂筆記的最大作用。
以上是最基本的記筆記的方法技巧,當然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記筆記習慣,無論如何,教師要努力教導學生養(yǎng)成記語文筆記的好習慣,深入理解教師所傳達的知識,同時也方便以后復習。
三、注重語文知識積累
積累其實就是一個語文學習的過程,這個學習的過程對于語文來說,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閱讀的過程。在中考中,古詩詞默寫占很大分量,期中除了課本所學知識,還不乏課外古詩詞,因此需要學生在學好課本知識的同時,多多接觸課外古詩詞,平時多積累,等到考試就不會手足無措。
深圳市南山實驗學校位于深圳高新技術基地所在的南山區(qū),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全國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這所規(guī)模并不大的學校卻擁有規(guī)模龐大的小學計算機教學實驗樓。
1997年,南山實驗學校在全國學科“四結合”教改試驗總課題組的指導下,啟動了小學語文“四結合”試驗,開始了新型教學結構下創(chuàng)新教育的改革與探索。
2001年11月,全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現場觀摩交流會在南山實驗學校舉行。南山實驗學校推出的10個優(yōu)秀實驗課贏得前來觀摩的每一位專家、學者和教師代表的贊嘆。
學生是最大的教育資源
年輕的南山實驗學校時時有驚喜。青年教師余虹的小學二年級語文綜合課《脫險的葉形魚》,其新穎活潑讓很多觀摩教師感動得熱淚盈眶。她的學生那樣率真自然,她的課堂那樣活躍熱鬧。在她的課上,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集了許多資料,然后給全班同學朗讀;學生不時地把小手舉得高高的,提些千奇百怪的問題。余虹微笑著,不斷地夸孩子“你真聰明!”“你讀得真棒!”
可在最初,圍繞這堂課展開的爭論最多也最激烈。沒有專門的識字練習,這還是語文課嗎?學生那么活躍,課堂紀律如何保證?……但實踐很快證明,孩子們上互聯網查資料,認識的字非常多;孩子們愛提問,腦子轉得飛快,學習效果非常好。
教育專家靳家彥聽完這堂課,興奮不已。他說,兒童就是天生的學習者、提問者。如果課前孩子有10個問題,下課時這10個問題都解決了,于是沒有問題了,但這節(jié)課也許不是最好的課。余虹的課不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還突破了傳統(tǒng)的孤立式教學,將識字、閱讀、作文等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南山實驗學校校長李先啟常說,師生是共同學習的伙伴。在新的時代,學生不再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中的被動者,而是學習的主體。要牢固樹立“生本理念”,使學生成為最大的教育資源。多年的“四結合”試驗正在證明,從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整合入手,創(chuàng)造新型教學結構,實現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根本變革,正是當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創(chuàng)新教育的理想切入點。
技術不再是計算機教師的專利
南山實驗學校教改的步伐快而堅定。小語“四結合”試驗啟動后,多功能計算機室、校園信息網絡系統(tǒng)相繼建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走入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可是,我們學校的計算機專職教師很快就要‘沒有飯吃’了”,南山實驗學校副校長張鵬不無遺憾地說。南山實驗學校不是在1998年就在全校各年級開設了計算機課程,由專職計算機教師來授課嗎?原來,在試驗中學校發(fā)現,由學科教師應用計算機和網絡,圍繞學科知識的一個主題組織學生學習,學生在包括學科知識、主體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以及計算機能力等許多方面的能力,都明顯高于信息技術課單列的班級。于是,這啟發(fā)了學校逐漸將信息技術課單列轉向把信息技術課時直接安排給學科教師中的計算機“高手”,由教師在學科教學過程中直接進行整合,以期獲得更好的效果。
和深圳這個新興城市一樣,南山實驗學校的教師也是朝氣蓬勃的。他們大多30歲以下,來自大江南北,對新事物有很強的學習和吸納能力。經過幾年的打造,全校教師對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教學掌握得游刃有余,能夠在網絡環(huán)境下辦公、查詢、閱覽和利用智能化平臺備課。有90%的教師會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會在網上進行學術研究。教師們的課件在省市乃至全國的比賽中頻頻獲獎,其中余虹的課件《公雞與狐貍》還取得了全國CIETE教學軟件評比大賽一等獎的好成績。
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在教師們的悉心輔導下,學生們的信息技術能力提高得飛快。全校1700多名學生普遍會使用校園網,會利用網上資源。其中實驗班和興趣組的學生,每周有3至8課時的上機時間,他們學會了用計算機繪畫、編輯電子小報,會做個人主頁、班級主頁。這些學生不但具有和同齡人相比較強的信息技術能力,而且,他們的語言表達、人際交往和獨立做事的能力,也明顯超過對比班的學生。
7歲小學生的《新編三國演義》
如果告訴你,一個不到7歲的小學生就寫出了萬余字的文學作品,你會相信嗎?在南山實驗學校的校園網(sznx.com.cn)上,記者就看到這樣的景象: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在網上發(fā)表內容多樣的日記、雜感、科幻作品和童話故事。其中有一位叫湯天的一年級小男孩,寫了一萬多字的《新編三國演義》,其文筆之流暢、想像之豐富,很難相信是出自于一個孩童之手筆。
其實連教師都沒有想到,孩子們面對計算機會有那么強烈的寫作欲望。起初,學生只是寫出一句話、兩句話的讀后感,到后來平均每個孩子每天可完成100字到300字的寫作練習,有些“高手”可一次完成近千字的習作。更可貴的是所有的寫作活動都是學生主動、自覺地完成的。
Internet資源環(huán)境和交互工具,為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表達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和良好的支持。孩子們最喜歡到校園網的童話頻道、成語故事頻道去閱讀,然后利用網上的留言板,將自己想說的話、想寫的內容隨時貼到網上,教師可在留言板上對學生及時回復并加以鼓勵。學生在公布自己作品的同時實現了自我展示,很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南山實驗學校,由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推動,“發(fā)掘”出了很多像湯天那樣在某方面有專長的孩子。李先啟提出個性化教育“上不封頂,下保底”,允許有條件、有特長的孩子超前發(fā)展,同時也鼓勵、帶動一時還落在后面的孩子。
從語文到英語、數學……
小語“四結合”試驗為探索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最佳的時機和空間,低年級識字教學模式、閱讀教學模式、作文教學模式等全新試驗取得了理想的收益。敢于探索的南山實驗學校又不失時機地將語文教學的經驗推廣到了其他學科中去。
教師們把互聯網引進了英語教學,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活生生的英語。同時,又突破了“課上聽講、做筆記,課外復習筆記、寫作業(yè)”的固有學習模式,激發(fā)學生在課外把英語當成一種娛樂和交流的工具來掌握。在學生眼里,英語課堂是輕松活潑的。教師徐陽杰在上《AnimalE-mails》一課時,首先指導學生上雅虎英文網站,然后選擇“Greetings”(賀卡),再查找“Anyoccasion”(各種場景)中的“Animals”(動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最喜愛的動物卡片,整理自己搜集的資料并充分發(fā)揮想像,再制作成英語電子賀卡發(fā)送給同學。這個學習過程,使得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既啟發(fā)了創(chuàng)新意識,又提高了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交際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差異,開發(fā)出數學計算機隨機習題庫,使學生在各自的起點上得到相應的訓練,很好地解決了“吃不了”和“吃不飽”的難題,學生的個別化學習得以實現。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品德、音樂、體育等學科教學中也得到了運用。音樂課不再局限于教師的一把琴、一張嘴、一臺錄音機,學生也不再被動地接受枯燥的音樂理論、無休止的唱歌和聽那些似懂非懂的音樂,而轉變?yōu)橹鲃訁⑴c體驗、創(chuàng)造音樂的過程。每個孩子都能在音樂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