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頸椎病的康復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復方丹參注射液 針灸 頸椎病 血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R286; 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15)17-0035-04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ompound salvia miltiorrhiza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on the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GUO Xiang, XU Lipeng, XU Feng, XIONG Yinyi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 Jiangxi Province, Jiujiang 33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pound Danshen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on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Seventy-eight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from our department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treated with compound Danshen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n=40) and a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only acupuncture, n=38) and hemodynamic parameters (ESR, Fib, ESR fibrinogen, erythrocyte electrophoresis time, whole blood low shear viscosity, whole blood viscosity and hematocrit H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was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ompound Danshen injection; acupuncture; cervical spondylosis; hemodynamics
頸椎?。╟ervical spondylosis)是康復醫(yī)學科常見的多發(fā)病和常見病,其發(fā)生率約為3.8%~17.6%,且逐漸呈現(xiàn)年輕化傾向[1]。頸椎病是指頸椎骨質增生、頸項韌帶鈣化、頸椎間盤萎縮退化等改變,導致頸部神經、脊髓和血管刺激導致的臨床綜合征。臨床上常見的頸椎病類型有脊髓型、交感型、椎動脈型和神經根型,其中以神經根型頸椎病最為常見,約占頸椎病的50%~60%[2]。目前對于頸椎病的治療手段有手術、穴位注射、藥物、物理治療、推拿和針灸等,其中針灸是常見的治療手段,有助于達到化瘀活血、舒經活絡、緩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和恢復頸椎功能等作用[3]。但關于活血化瘀類中藥復方丹參注射液對頸椎病患者局部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研究甚少,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間康復醫(yī)學科頸椎病患者78例。納入標準:符合中醫(yī)和西醫(yī)頸椎病診斷標準,年齡18~75歲,對本試驗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合并頸項部、手腕部和手臂疼痛和功能障礙,合并胸廓出口綜合征、網(wǎng)球肘、肱二頭肌肌腱炎、肩周炎和腕管綜合征,合并椎體融合和骨結核,合并心肺功能性疾病,合并肝腎功能衰竭,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和精神性疾病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25~67歲,平均年齡(43.21±6.25)歲,病程1周~4年,平均病程(1.56±0.35)年;對照組:38例,其中男13例,女25例,年齡26~66歲,平均年齡(42.76±6.19)歲,病程1周~3年,平均病程(1.49±0.27)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關于頸椎病的診斷標準[4]:①具有退行性頸椎病變、先天性頸椎畸形、頸椎慢性勞損或頸椎外傷史;②中年以上、低頭或伏案工作者,呈慢性發(fā)展性病變;③頸項部肌肉疼痛、僵直,合并上肢放射性疼痛,頸部活動度受限,甚至肌力減退、肌肉萎縮,頸部壓痛、叩頂試驗和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頸椎正側位X線檢查示頸椎椎體增生,椎間隙狹窄,椎間孔變小,頸椎CT、MRI檢查示頸部軟組織壓迫。
1.2.2 西醫(yī)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為[4]:①頸肩部疼痛、麻木;②叩頂試驗和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頸椎正側位X線檢查異常。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針灸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
針灸治療:①穴位:雙側足三里穴、雙側肩井穴,雙側風池穴、雙側頸夾脊穴,患側合谷穴、外關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臂穴和肩k穴。②針灸步驟:患者取坐位,常規(guī)定點穴位,采用一次性不銹鋼亳針,常規(guī)消毒穴位,針刺得氣后留針,雙側足三里行溫和針,通過艾灸條產生的熱量經表皮和毫針向穴位處滲透,直至局部自覺溫熱感或熱敏傳導感為佳,0.5 h后取針,終止艾灸,結束針灸治療,每日1次,1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中斷3 d,共治療2個療程。
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復方丹參注射液(江蘇必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32020679)20 ml聯(lián)合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14 d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血沉(ESR)、纖維蛋白原(Fib)、紅細胞電泳時間、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紅細胞壓積(Hct) ]的差異;比較兩組疼痛評分和手指麻木評分的差異。
1.4.1 臨床療效
參照頸椎病臨床診治的相關標準[5],治療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臂叢神經牽拉實驗陰性,不影響日常工作者評定為治愈;治療后臨床癥狀部分存在,臂叢神經牽拉實驗陰性,不影響日常工作者評定為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大部分存在,臂叢神經牽拉實驗陰性評定為有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幾乎無變化,嚴重影響日常工作者評定為無效。
1.4.2 疼痛評分和手指麻木評分[6]
參照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手指麻木評分量表,其中VAS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手指麻木評分越低,麻木程度越嚴重。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全部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ESR、Fib、紅細胞電泳時間、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Hct)均明顯低于治療前,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3 兩組VAS評分和手指麻木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和手指麻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全部患者VAS評分低于治療前,手指麻木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目前,臨床治療頸椎病的補充醫(yī)學應用越來越多,其中以針灸療法應用較為廣泛。針灸治療頸椎病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性較高,療效顯著和健康經濟效益較高等優(yōu)點,更容易為頸椎病患者接受。采用VAS作為評估指標,針刺壓痛點能有效改善頸肩部疼痛和僵硬情況[7]。頸椎病發(fā)病機制涉及經絡、臟腑和氣血等多方面,其中循行于頸部的經脈(手足少陰經、足太陽經和督脈等)均嚴重影響頸椎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經脈由于風邪、寒邪和濕邪等邪氣入侵痹阻導致頸椎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8]。因此,對于頸椎病患者,對頸部相關性穴位(足三里穴、雙側肩井穴,雙側風池穴和雙側頸夾脊穴等)進行針刺和艾灸具有重要的治療價值,具有改善經絡阻塞,氣血運行受阻和脈絡空虛等中醫(yī)癥候,適當刺激頸部穴位達到舒經活絡,調節(jié)血氣,促進陰陽平衡,調和臟腑,起到扶正祛邪之功效[9]。此外,頸椎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為正氣虛邪氣強,氣血阻滯。因此,采用益氣活血化瘀中藥有助于顯著改善頸部組織血液供應狀況,增強頸椎間盤營養(yǎng)供應,同時,抑制炎癥性組織的釋放,降低炎癥免疫反應,延緩椎間盤細胞凋亡。頸椎病由于氣血不足,氣血瘀阻導致不通和不榮,出現(xiàn)疼痛和麻木癥狀,經活血化瘀類中藥疏通氣血后,通暢氣血,濡養(yǎng)經脈,有效緩解疼痛和手指麻木癥狀。同時,活血化瘀類中藥及其中藥制劑有助于顯著改善頸部局部血流動力學特征,改善組織血液供應狀況[10]。但關于復方丹參注射液聯(lián)合針灸對頸椎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研究較少。
本研究結果顯示,復方丹參注射液聯(lián)合針灸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純針灸治療的患者,治療前,兩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治療后,全部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其中復方丹參注射液聯(lián)合針灸治療上述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單純針灸治療患者,治療前,兩者VAS評分和手指麻木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治療后,全部患者VAS評分低于治療前,手指麻木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其中復方丹參注射液聯(lián)合針灸治療患者的VAS評分和手指麻木評分明顯優(yōu)于單純針灸治療患者。本研究所選取的足三里穴、肩井穴,風池穴、頸夾脊穴,合谷穴、外關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臂穴和肩k穴合有補氣益血和活血化瘀之功效,且上述穴位取穴簡單,操作方便,對于頸部氣血的調理具有重要的作用[11];丹參注射液具有降低血液黏度,降低全血黏滯度,改善紅細胞變形程度,降低微循環(huán)阻力,增加微循環(huán)灌注血流量,有助于改善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12]。因此,復方丹參注射液聯(lián)合針灸治療有助于顯著改善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和血流動力學指標。
綜上所述,復方丹參注射液聯(lián)合針灸治療頸椎病患者療效顯著,通過顯著改善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而達到緩解疼痛和手指麻醉等不適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林, 張建凱, 趙蕊, 等. 星狀神經節(jié)阻滯聯(lián)合丁咯地爾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 重慶醫(yī)學, 2015, 44(6): 788-789, 792.
[2] 平少華, 張巖, 梁春雨. 通塞脈片聯(lián)合頸椎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0例[J].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 31(1): 90-92.
[3] 倪金聰, 沈蓮, 夏偉民. 針刺風池穴對頸型頸椎病療效的對比研究[J]. 上海醫(yī)藥, 2013, 34(6): 47-48.
[4] 福嘉欣, 江漢, 江毅,等. Hybrid Surgery術式治療頸前路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分析[J]. 天津醫(yī)藥, 2015, 43(2): 199-202.
[5] 林永綏, 王春, 劉成招. 頸椎動態(tài)穩(wěn)定器在頸椎病治療中的應用[J].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 2015, 33(1): 97-100.
[6] 卞容民. 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上海醫(yī)藥, 2014, 35(8): 35, 43.
[7] 徐書君. 穴位特異性與針刺得氣對頸椎病頸痛的療效影響[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4, 29(9): 3003-3007.
[8] 黃仙保, 熊俊, 張波, 等. 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質量評價[J]. 時珍國醫(yī)國藥,2014, 25(8): 2019-2022.
[9] 王維明. 溫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11): 2713-2714.
[10] 邱建文, 王禹燕. 楊刺風池法對椎動脈型頸椎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3, 30(2): 179-180.
關鍵詞:頸椎病 非手術治療 護理 康復
中圖分類號:R6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11-0217-03
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fā)病,常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頸椎間盤變性、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以頸肩痛,放射到頭枕部或上肢,甚重者出現(xiàn)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以致于四肢癱瘓為主要表現(xiàn)的綜合征。少數(shù)有眩暈。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作節(jié)奏的加快,頸椎病發(fā)病年齡逐漸有年輕化的趨勢,發(fā)病率也逐漸上升。臨床上可采用頸椎牽引、手法治療、物理療法、針灸等綜合療法進行治療,在病人治療中給予必要的指導及康復護理手段,有效地減輕了患者癥狀和痛苦。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91例頸椎病患者,男37例,女54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28歲,40歲以上發(fā)病較多,占90%。全部行非手術治療,并采取了相應的護理措施,共治療1~3個療程,有15例癥狀完全消失,72例明顯好轉,4例無明顯改善。
1.2 常用非手術治療方法
1.2.1 藥物療法 藥物在頸椎病的治療中可以起到輔助的對癥治療作用,可選用止痛、消炎藥,如口服阿司匹林、消炎痛、芬必得等。可運用營養(yǎng)和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的藥物及擴張血管藥,如谷維素、維生素B1、維生素B12等。 靜脈滴注20%甘露醇125ml,1日2次,地塞米松10mg+5%葡萄糖250ml,1日1次,連續(xù)3日;另靜滴10%葡萄糖500ml+丹參20ml,1日1次。
1.2.2 牽引療法 是頸椎病較為有效且應用廣泛的一種治療方法。適用于椎動脈型、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由于限制了頸椎活動,有利于組織充血、水腫的消退;解除頸部肌肉痙攣,從而減少對椎間盤的壓力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使神經根所受的刺激和壓迫得以緩和,神經根和周圍組織的粘連也可能得以松解。
同時可增大患椎椎間隙,有利于突出物還納,使神經根所受的刺激和壓迫得以緩和;并可松弛痙攣的頸肌,從而減少對椎間盤的壓力,緩解疼痛,恢復運動功能;對于椎體失穩(wěn),可恢復生理曲線和穩(wěn)定性。采取坐位,枕頜布帶牽引,重量為6kg,對體重者可適當增加牽引重量和延長牽引時間,一般不超過15kg。每天牽引1~2次,每次25min,10次為一療程。2個療程之間休息1周。
1.2.3 頸托外固定 圍頸和頸托目的是使頸椎制動、牽張,緩解肌肉痙攣,鞏固療效,使頸椎相對固定,佩帶后頸椎前屈、后伸及旋轉動作均限制在10~15度。佩帶1小時休息1次,間隙做頸頸部前屈、后伸、旋轉動作,并重復5~8次。除進食、睡覺、、洗漱均佩帶,持續(xù)2月。
1.2.4 推拿按摩 適用于除嚴重頸脊髓受壓以外的各型頸椎病,可減輕突出物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有利于緩解肌肉痙攣,改善局部血供,減輕疼痛。治療前對患者的病情應有全面了解,手法要得當,在頸、肩及背部用揉、拿、捏、推等手法,每次推拿20~30min,每日1次,10天為一個療程。
1.2.5 物理治療方法 頸椎病的物理療法較多,有石蠟療法、紅外線、磁療、微波、超短波等。而我院最常采用的是調制中頻電療法,對于癥狀較輕的頸椎病應為首選。其操作簡便,作用較深,能消除肌肉痙攣,調節(jié)與改善局部肌肉、韌帶和神經的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回流,增強肌肉張力,改善小關節(jié)功能,利于消炎,并有良好的鎮(zhèn)痛效果。每次治療20min,每日1次,20次為一個療程。
1.2.6 針灸療法 能起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疏筋止痛等功效。取穴風池、天樞、頸部夾脊、肩俞、曲池、外關、合谷、后溪,均取患側,平補平瀉手法,可配合艾灸,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2周為一療程。對頸椎病的治療可取得明顯療效。
2護理
2.1 休息 急性發(fā)作期或初次發(fā)作的病人,要注意適當休息,病情嚴重者宜臥床休息2~3周。臥床休息能使頸部肌肉放松,減輕由于肌肉痙攣和頭部重量對椎間盤的壓力,對組織充血、水腫的消退具有重要作用。但臥床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fā)生肌肉萎縮,組織粘連、關節(jié)僵硬等變化,阻礙頸椎病的恢復。
2.2 功能鍛煉 指導病人進行頸部功能鍛煉,頸部前屈后伸,左右旋轉。平臥硬板床及忌高枕頭,忌長時間做低頭動作或長期維持一個特殊姿勢。注意疼痛部位及肢體麻木無力的變化,按摩上、下肢肌肉,鼓勵病人主動加強各關節(jié)活動。
頸椎病功能鍛煉的方法 : 頸椎病功能鍛煉的具體方法很多,但都是從改善頸椎關節(jié)活動和增強頸項、肩背部肌肉力量兩方面入手的。(1)左顧右盼:患者取站位或坐位,雙手叉腰,頭頸輪流向左、右旋轉。每當轉到最大限度時,稍稍轉回后再超過原來的幅度。兩眼亦隨之朝后方或上方看。(2)與項爭力:直立位,兩腳分開,兩手撐腰,抬頭望天;還原至預備姿勢;低頭看地(下頜能觸及胸骨柄為佳);還原。(3)環(huán)繞頸部:取站位或坐位,頭頸放松轉動,依順時針與逆時針方向交替進行。(4)往后觀瞧:直立位,兩腳分開。頭頸向右后轉,眼看右后方;還原;頭頸向左后轉,眼看左后方;還原。(5)回頭望月:直立位,兩腳分開。頭頸向右后上方盡力轉,眼看右后上方,似向天空望月一樣;還原;頭頸轉向左后上方,眼看左后上方;還原。(6)前伸后縮:患者端坐,兩手平放膝上。頭部盡力向前伸,還原;頸稍向后縮。(7)垂肩提頸:站立位,兩肩放松下垂。頸部盡量上伸拉長頸部并持續(xù)數(shù)秒鐘后還原。(8)頸臂抗力:取站位或會位,雙手交叉緊抵頭后枕部。頭頸用力后伸,雙手則用力阻之,持續(xù)對抗數(shù)秒后還原。 (9)聳肩貼耳:取站位或坐位,聳立肩,頭向左側曲,使左肩盡量與左耳靠攏,稍停數(shù)秒鐘,還原后做右側。(10)嬌雁南飛:取站位或坐位,頭頸后仰觀天,同時提聳雙肩,雙手后撒如嬌雁雙翅,使頭枕部盡量與背部貼緊,稍停數(shù)秒鐘后還原, 患者可在上述各節(jié)中選擇適當?shù)膭幼鬟M行功能鍛煉。每節(jié)可做5~15次,其動作要領是速度緩慢,動靜結合,幅度逐漸加大,每做完一次后,自然呼吸,間歇數(shù)秒鐘后再重復下一次。引起癥狀的動作方向需逐步適應,順勢而動。在進行功能鍛煉時需量力而行,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病情較重者應暫停功能鍛煉,以防發(fā)生意外。
2.3 牽引的護理 頸部牽引時注意病人的姿勢、位置及牽引的重量,觀察是否有頭暈、惡心、心悸等。在牽引過程中,可在局部墊以棉墊以緩解壓力,防止頸部皮膚受壓,注意清潔牽引部位皮膚。
2.4 飲食 頸椎病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膩厚味之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豆芽、海帶、木耳、大蒜、芹菜、地瓜、冬瓜、綠豆等。
3 討論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之一,多見于頸部損傷、慢性勞損,尤其是工作中的不良姿勢和疲勞易致[1]。導致頸椎間盤蛻變、Luschka關節(jié)蛻變增生,關節(jié)囊、韌帶等組織蛻變增生,頸椎進行性改變致其穩(wěn)定性降低,頸椎活動時不適[2]。牽引能限制頸椎活動,減輕神經根的充血、水腫,放松頸部肌肉解除痙攣,增大椎間隙,解除關節(jié)突滑膜的嵌頓,使移位的椎間關節(jié)復位。頸部按摩能緩解肌肉和血管痙攣,改善血液循環(huán),起到活血化淤、消腫止痛、分解粘連的作用[3],從而使癥狀減輕或消失;理療能消除神經根及周圍組織的炎癥、水腫,改善脊髓、神經根和頸部的血供及營養(yǎng)狀態(tài),緩解痙攣,改善小關節(jié)功能[4];復方丹參注射液具有活血化淤,提高細胞耐受缺氧能力、鎮(zhèn)靜安神的作用,可改善外周循環(huán)障礙、擴張血管,使紅細胞聚集程度減輕,降低血粘度,擴張血管,改善椎-基底動脈的供血,改善大腦缺氧狀態(tài),緩解癥狀[5]。同時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必要的臨床心理護理,可使病人了解頸椎病的知識和康復保健知識,消除疑慮和恐懼心理,使病人積極配合治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倪文才.頸椎綜合征[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0:108.
[2] 寧寧.骨科康復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156-157.
[3] 李宜謀,沈志祥.中醫(yī)推拿治療軟組織損傷學[M].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3:103
[關鍵詞] 頸椎病; 體外反搏; 丹參; 注射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指以頸椎及其椎間盤退行性病變?yōu)橹鞯慕M織對頸部脊髓、神經、血管、軟組織構成壓迫或刺激,從而引起椎基底系缺血而出現(xiàn)頭痛、眩暈、耳鳴、視力障礙、猝倒等一系列癥狀的臨床征候群[1],發(fā)病率逐年提高,治療方法雖多,但易復發(fā)。為提高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我們用體外反搏加丹參注射治療,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依據(jù)1993年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提出的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2]確診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120例,伴神經根型者39例,交感型者12例。所有患者均經X片、CT或MRI檢查。隨機分為反搏組、丹參組和綜合組,3組在性別、年齡和病程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3組臨床資料比較(略)
1.2 治療方法 反搏組40例,單純體外反搏治療,應用廣州產WFBⅣ型體外反搏裝置,調壓0.35 kg/cm2~0.50 kg/cm2,耳垂脈搏檢測的返流波較叩擊波大30%以上,1次/d,60 min/次,10次為1個療程。丹參組40例,單純丹參注射治療,方法[3]: 患者反坐于靠背椅上,每次從C3~C7夾脊穴中選穴一對,對穴位與周圍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以10 ml注射器接7號針頭吸入5%葡萄糖液4 ml,復方丹參注射液6 ml,垂直皮膚表面迅速刺入穴位1寸左右,得氣后,每穴快速注入藥液5 ml,退針后用消毒棉球按壓穴位。治療1次/d,10 d為1個療程,綜合組40例,同時應用上述兩種治療方法。以2個療程作為療效判定時間。
1.3 近期療效 參照1994年制定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顯效:臨床癥狀緩解,椎動脈扭曲試驗陰性,恢復正常的勞動和工作;有效:臨床癥狀基本緩解,椎動脈扭曲試驗明顯好轉,基本恢復正常的勞動和工作;無效:癥狀和體征無變化。
1.4 遠期療效 顯效:1 a內復發(fā)小于1次,經治療能恢復正常的勞動和工作;有效: 1 a內復發(fā)大于1次,經治療能基本恢復正常的勞動和工作; 無效: 1 a內多次復發(fā),經治療癥狀和體征無變化。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t檢驗和χ2卡方檢驗分析。P
2 結果
2.1 近期療效 3組近期療效:反搏組
表2 3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 略
2.2 遠期療效 3組遠期療效:反搏組
表3 3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 略
3 討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發(fā)病機制是由于橫突孔內徑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的狹窄、鉤椎關節(jié)增生、頸椎失穩(wěn)等對椎動脈產生機械性壓迫,同時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受到激惹,使椎動脈及其分支持續(xù)性或間歇性痙攣,而對側椎動脈又無法代償,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5,6]。丹參注射能夠改善頸部肌肉的緊張狀態(tài),減輕退變對血管的機械壓迫和對神經根的刺激,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增大椎動脈內徑和血流速度,改善腦部血供[3],同時體外反搏能使頸總動脈、椎基底動脈在心臟收縮期及舒張期均可連續(xù)保持較高的灌注壓力和高流量的血液灌注,增加腦組織的血氧供應,改善腦微循環(huán),提高椎基底動脈的血流量;還可使血管阻力下降,血壓和血流脈動性增強,起到擴張血管作用,從而改善椎動脈的供血[7]。兩者合用,有助于消除局部無菌性炎癥,解除增生對椎動脈的機械壓迫及對交感神經叢的刺激,使椎動脈血管擴張、血流供應增加,頭暈等癥狀得以迅速緩解,且療效持久,不易復發(fā),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吳玉潔,趙方.磁熱振并頸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跩].中國臨床康復,2003,7(20):2882.
[2] 孫宇,陳琪.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 1993,31(8):472476.
[3] 夏躍勝.丹參注射治療脊髓型頸椎?。跩].中國骨傷1996,9(5):58.
[4]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186.
[5] 張杰,范炳華.椎動脈頸椎病的診治研究進展[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04,13(5):690691.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工作方式的改變,電腦的普及,汽車的廣泛應用,頸椎病逐漸成為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其發(fā)病率逐年增高,涉及人群較廣且越來越年輕化。其中以神經根型發(fā)病率最高,約占頸椎病的60%[1],而且往往是其它類型頸椎病的早期表現(xiàn),其臨床癥狀以頸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無力為主。給人們帶來了身心痛苦,增加了生活及社會負擔,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
近五年來,中醫(yī)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多采用針灸拔罐、推拿牽引、藥物治療或綜合療法,現(xiàn)就將針灸、推拿、藥物治療本病的有關文獻綜述如下。
1 針灸治療為主
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臨床常用方法,通常以局部取穴法為主,選穴以頸夾脊、風池、阿是穴頻率最高,以毫針、電針、水針、針刀及其它治療方法為常用,也有腹針等新療法,亦有采用多種方法聯(lián)合治療。張等[2]根據(jù)病變累及的經絡采用辨經取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360例,各經主穴分別為手三里、天宗、消濼、極泉、天柱,痊愈率為58.9%,且療程縮短。吳揚等[3]用腹針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天地針(中脘、關元)、商曲為主穴,60例總有效率100%,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的針刺法。熊曉燕[4]采用電針加水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顯效率達95%。李明釗等[5]采用針刀加埋線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33例中治愈(治療后疼痛完全消失)101例,平均治療2.3次;好轉(疼痛明顯減輕)27例,平均治療3.42次;無效(疼痛未減輕)5例,平均治療2次,有效率96.2%,1a后隨訪復發(fā)2例。張凱等[6]采用三步針罐療法配合正骨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組40例,痊愈27例,顯效11例,有效2例,無效0例,愈顯率為95%,總有效率為100%。陳丹等[7]采用傍刺加電針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結果疼痛及頸部功能情況均有一定改善(P>0.05)。趙敏等[8]采用電針加穴位注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總有效率97.14%。彭冬青等[9]將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根據(jù)其證型采用賀氏針灸三通法,結果表明本法可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癥狀,減輕局部疼痛,療效確切。何常春等[10]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經筋針刺治療)和對照組(常規(guī)針刺治療)各30例,對比觀察兩組間的臨床療效。結果表明經筋針刺組比傳統(tǒng)針刺組更能有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劉公望等[11]采用四天穴針刺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以明顯減輕疼痛,緩解臨床癥狀和體征,評分比較明顯優(yōu)于頸夾脊穴針刺法,有肯定的臨床療效。
2 推拿牽引治療為主
治療神經根型頸推病,通常急性期用推拿按摩手法,可解除肌肉痙攣,松解關節(jié)囊和韌帶攣縮,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無菌性炎癥及致痛物質的吸收;緩解期則可通過手法的治療,起到松解神經根與組織的粘連,改善狹窄的椎間隙,增加椎間孔直徑,減小對神經根的壓迫,療效顯著。蔡西國等[12]采用M c K e n z i e法結合推拿、牽引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將10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54例,采用McKe n z ie法結合推拿、牽引療法治療;對照組54例,采用推拿、牽引療法治療,4個療程后進行療效比較。結果觀察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張海雁等[14]將4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病人依數(shù)字隨機法分為觀察組和常規(guī)組各20例,其中觀察組運用牽引結合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常規(guī)組運用物理治療,觀察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牽引結合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緩解情況。結果觀察組的總有效率優(yōu)于常規(guī)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黃皖生等[16]將6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采用龍氏手法為主的非藥物綜合方案治療;對照組30例,采用以物理療法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案。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6.67%,對照組70.00%,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3 藥物治療為主
中醫(yī)在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藥物方面,處方中大都遵循“以氣為主,以血為先,痰瘀并治”的辨證思想,以活血通絡為治療原則,應用補氣、活血之藥,氣血兼顧,以達到緩解患者癥狀,改善患者疾病的目的。趙昌林等[20]將160例確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80例,治療組用白芥子散外敷,對照組口服頸復康,結果:治療組痊愈21例,顯效34例,有效16例,總有效率88.8%,高于對照組71.3%的總有效率,兩組間統(tǒng)計學差異顯著(P
呂方華[27]采用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神經根型頸推病42例,對照組36例用茶普生膠囊,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5.24%,對照組75.00%,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P
4 小結
目前用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針灸、推拿、牽引、藥物等,均為保守治療。臨床中采用綜合治療手段,以期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已成為主流方法,但也存在一定弊端,如果使用煩亂則增加患者的醫(yī)療開支。如何圍繞提高臨床療效,發(fā)揮中醫(yī)特色優(yōu)勢,為臨床提供療效肯定、可信度高、切合實際、操作規(guī)范、易于推廣的綜合治療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梁愛秋.頸椎病治療近況與展望[J].湛江民族學院學報,1996.18(1):77.
[2]張,孫琳.辨經取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推病360例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5.21(5):18.
[ 3 ] 吳揚揚, 鮑安珍. 腹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 2 0 例[ J ] . 上海針灸雜志,2005.24(1):7.
[ 4 ]熊曉燕.電針加水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40例[J ].上海針灸雜志,2005.4(1):19.
[5]李明釗,李立.針刀加埋線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33例[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10):1535.
[6]張凱,蔣戈利,邢軍等.三步針罐療法配合正骨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40例[J].中醫(yī)雜志,2008.49(6):527-528.
[7]陳丹,王友軍,吳榮華等.傍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的量化評價[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4):219-221.
[8]趙敏,李雪,李華.電針加穴位注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78例[J].人民軍醫(yī),2009.52(5):271.
[9]彭冬青,董玉喜,劉云霞.賀氏針灸三通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26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雜志,2009.50(3):231-234.
[10]何常春,尹林玉.經筋針刺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0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09.15(4):66.
[11]劉公望,王秀云,孟向文等.四天穴針刺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1):25-28.
[12]蔡西國,劉青松.McKenzie法結合推拿、牽引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正骨,2007.19(9):10-11.
[13]史全剛.角度牽引配合定點旋轉手法復位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80例臨床觀察[J].按摩與導引,2006.22(7):7-8.
[14]張海雁,何穎.牽引結合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觀察.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2008.34(2):96-97.
[15]穆剛,孔令勤,張君濤等.矯正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yī)癥,2006.15(3):259.
[16]黃皖生,潘長青.龍氏手法為主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8.26(6):1254-1256.
[17]陶世明,劉延華,周肆華.旋扳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9例[J].西南軍醫(yī)J o u r n a lof Military Surgeon in Southwest China Jan.,2008:10(1):84.
[18]詹文吉.臂叢神經牽拉樣手法治療單側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5.20(2):126-127.
[19]吳健康,熊愛民,詹紅生等.仰臥拔伸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83例臨床分析[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22(3):42-44.
[20]趙昌林,陳孝銀.白蕎子散外敷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80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yī)藥,2006.27(8):34.
[21]陳宏賢,趙新梅,林道龐.燈盞細辛注射液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廣東醫(yī)學,2007.28(11):1865-1866.
[22]杜曉軍.復方骨肽注射液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07.28(6):50-51.
[23]郎然,王曉平,楊朦.根痛平片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中醫(yī)正骨,2006.18(11):49.
[24]馬勇,周建中,周臨東等.頸痛顆粒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0例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8.16(4):27-28.
[25]楊富坤,任豐河.七里散加六味地黃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04例療效觀察[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6.34(4):448-449.
[26]陶纓,王志剛.頸椎靈口服液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7.15(1):17-19.
[27]呂方華.活絡效靈丹加味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42例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9.25(6):359.
[28]宋楊.口服壯骨片及舒絡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65例臨床觀察[J].藥物與臨床.2009.6(14):83.
[29]任婕,鄒季.盤龍七片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9.1(5):50-51.
[30]楊洸,楊耀洲,趙瑪麗等.白芍木瓜靈仙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中醫(yī)正骨,2008.20(2):9-10.
[31]盧世魁,孫淵.痹麻痛消湯合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78例[J].湖南中醫(yī)雜志,2006.22(5):38-39.
[32]吳平.補肝強腎益氣活血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37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8.17(1):115-116.
[33]楊國謀,呂巧兒,賀靈慧.補陽還五湯合彌可保治療神經根麻木型頸椎病[J].中醫(yī)藥學刊,2006.24(4):726.
[34]宋琪,姜淑潔.固本舒筋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22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2007.26(9):595-597.
關鍵詞 頸性眩暈 CSA 中醫(yī)藥治療
頸性眩暈,主要指的是椎動脈型頸椎病(CervicalSpondylopathy of Vertebral Artery,CSA),是中老年人多發(fā)病常見病之一。近年來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勞動方式改變、屈頸機遇增加及交通事故增多等使本病發(fā)病率越來越高。據(jù)調查,40-50歲左右的人有25%罹患頸椎病,60~70歲的發(fā)病率達到50%以上,而CSA在各型頸椎病中占20~25%,是僅次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第二多發(fā)頸椎病。
1 中醫(yī)對本病的認識
根據(jù)本病的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xiàn),屬“眩暈”的范疇。《內經》認為本證的病因為外邪、肝風及體虛。《素問?至真要大論》則說:“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靈樞?大惑論》指出:“故邪之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目系,以入于腦。人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而《靈樞?衛(wèi)氣論》、《靈樞?海論篇》又分別指出“上虛則?!薄ⅰ八韬2蛔恪笔且鹧灥牟∫虿±?。自《內經》以來,亦有醫(yī)家以風、火、痰、飲立論者。如張仲景以痰飲立論,元?朱丹溪強調因痰致病,《丹溪治法心要?頭?!分赋觯骸按俗C屬痰者多,無痰則不能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有火痰者”。劉河間在《索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認為本病的發(fā)生是由于風火,有“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陽相搏,則為之旋轉”等論述;明?張介賓則認為本病以虛為主?!毒霸廊珪?眩運》篇指出:“眩運一證,虛者避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一、二耳”。強調無虛不作眩,在治療上當以治虛為主?!杜R證指南醫(yī)案?眩暈》華岫云按:“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甚則有昏厥跌仆之虞。其癥有挾痰、挾火、中虛、下虛、治膽、治胃、治肝之分”。并對火盛者、痰多者、中虛者、下虛者運用理、方、法、藥進行具體分析治療。陳修園在《醫(yī)學從眾錄?眩暈》里綜合各家學說,認為本病之病根屬虛,病象屬實。
2 中醫(yī)藥治療
中醫(yī)藥治療CSA有獨特優(yōu)勢,療效好且方法多樣。統(tǒng)計近十年文獻600余篇,主要分類舉例如下。
2,1 藥物治療 范漢淮運用中醫(yī)辨證治療本病44例,其中肝陽上擾型6例,氣血虧虛型12例,腎精不足型16例,痰淤交阻型10例。肝陽上擾型選用天麻鉤藤飲加減;氣血虧虛型選用八珍湯加減;腎精不足型選用左歸丸加減;痰瘀交阻型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通竅活血湯加減。同時配合外治法(用煎劑的藥渣加白醋50g濕敷頸椎患處,然后再將藥渣加生姜、食鹽加水煮開后,局部外洗),總有效率肝陽上擾型為66.69%,氣血虧虛型為83.39%;腎精不足型為93.75%;痰瘀交阻型為70%。張漢慶等以丹參注射液靜滴加葛根鉤藤湯治療58例CSA,治愈29例,好轉2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55%,優(yōu)于單純以丹參注射液靜滴組(有效率72.5%)。趙聚凱等認為CSA發(fā)生與“血瘀”有關,選用活血化瘀中藥制成頸椎通膠囊(由川芎、當歸、生地黃、桃仁、紅花、黃芪等11味藥組成),治愈CSA407例,隨訪60例,結果顯示半年復發(fā)5例,1年內復發(fā)6例,93.1%的患者療效鞏固。程珠爐等用參芎眩暈丸治療CSA56例,結果顯效23例,好轉3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6%。邱德華等應用石仰山椎脈回春湯用于補腎助氣化、活血化瘀滯,治療CSA162例,有效率達93.2%。
2,2 手法治療 牛彥平等應用旋轉手法治療CSA40例,對比康復前、后的TCD檢查結果:治療后椎動脈血流速度加快,椎動脈血液供應明顯改善。李沛等以“隆、厚、痛”診斷三字秘訣明確錯縫定位,運用李氏家傳合縫手法,治療CSA患者58例,高效者39例、顯效15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達100%。李飛躍等采用魏氏傷科手法配合中藥,臨床總有效率為88.5%,其手法以正骨理筋,疏通經絡為主。丁益群運用綜合手法治療CSA180例,痊愈71例。好轉102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96.1%。
2,3 針刺治療 趙惠馨等以針刺風池、百會、頸椎夾脊穴治療本病102例,總有效率為88.7%。肖偉等采用針刺合刺五加靜脈滴注治療,針刺組取頸部夾脊、腎俞、脾俞為主。肝腎不足加肝俞、三陰交、太溪;氣血不足加心俞、隔俞、足三里;痰濕阻絡加胃俞、足三里、豐隆。另以5%葡萄糖液500ml加刺五加注射液2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結果針刺組有效率為66.7%,針藥并用組為89.58%。
體感誘發(fā)電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簡稱SEP)是常見的感覺誘發(fā)電位之一,是當感覺器官、感覺神經或感覺傳導途徑上任何一點受刺激時,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引導出的電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異性軀體感覺傳入通路、腦干網(wǎng)狀結構及大腦皮層的機能狀態(tài)[1]。目前,SEP主要用脈沖電流誘發(fā)技術對刺激的性質、強度、持續(xù)時間、頻率等參量加以控制,可使記錄和分析方法標準化,并可對記錄結果作定性和定量分析,故SEP已由傳統(tǒng)的定性研究轉入精確的定量研究。現(xiàn)就體感誘發(fā)電位的臨床應用進展綜述如下。
1腦血管疾病的早期診斷
腦血管疾病的早期診斷是神經康復醫(y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其傳統(tǒng)檢查方式僅能反映神經系統(tǒng)的解剖狀況,而無法很好地反映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狀態(tài),SEP在一定程度上則可彌補其不足。應用刺激正中神經所產生的SEP早期成分波P15、N20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及特異性的特點,對臨床表現(xiàn)為單側上、下肢體感覺障礙患者進行SEP檢查,發(fā)現(xiàn)患側、健側與正常值相比有顯著差異,定量分析了早期腦血管疾病中樞體感通路的功能狀況,并評估了它對腦血管疾病的早期診斷價值,提示感覺通路有亞臨床損傷[1]。
2缺血的研究
方華等[2]發(fā)現(xiàn)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損傷中,SEP波幅較潛伏期恢復迅速,術中SEP監(jiān)測可敏感而準確地反映缺血-再灌注損傷中脊髓功能的變化,可為臨床應用提供實驗依據(jù)。而肢體缺血預處理則可以減輕脊髓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組織病理變化和神經功能缺陷,對急性脊髓缺血后的再灌注損傷起到明顯的保護作用[3]。有研究應用大腦中動脈阻塞的缺血再灌注模型,發(fā)現(xiàn)缺血早期即出現(xiàn)腦電波消失、SEP潛伏期延長、波幅降低、再灌注后有一定恢復,且組織學亦呈現(xiàn)相應改變,因此得出SEP是評價缺血性腦損傷的敏感指標,甚至可用于探測腦缺血發(fā)作前的亞臨床病灶。近期研究表明ECG和SEP結合分析可反映腦缺血損傷后神經元凋亡的發(fā)生過程,對腦缺血患者的病情和預后判斷有參考價值[4]。也有實驗證實SEP不僅能反映神經系統(tǒng)結構完整情況和神經系統(tǒng)功能狀態(tài),還有助于區(qū)分神經元受損程度,國內外已有不少學者應用這一原理研究缺血性完全卒中患者的預后[5]。
3與腦缺血相關疾病的研究
SEP是反映腦部功能的生理性指標,SEP與腦血流量的相關性尤為顯著。有研究證實,在顱內壓高至難以用藥物控制時SEP還存在的患者,經雙側開顱減壓后其神經功能可得到一定恢復,提示SEP存在時腦部功能有恢復的可能性[2]。陳力學等[4]用大鼠腦出血模型觀察了不同時期腦水腫的形成過程,認為SEP是評價腦立體定向術制備大鼠腦內囊出血模型的最客觀指標,腦水腫的形成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SEP的改變與腦水腫的形成存在直接聯(lián)系。
4功能監(jiān)測
傳統(tǒng)方法主要依賴臨床及影像學表現(xiàn),難以及時、客觀、全面地反映繼發(fā)性腦干功能受損情況,SEP則可彌補上述不足。其原因可能為繼發(fā)性腦干受損是幕上出血或梗死后間接發(fā)生腦水腫、腦血流及組織代謝等方面的異常所致,腦組織早期僅因缺血而停止電活動,但能維持跨膜離子平衡和結構完整。核磁共振成像雖可直接評判脊髓損傷范圍和程度,但是頸椎退變引起脊髓受壓并不一定伴隨脊髓病變,且大部分核磁共振成像顯示椎管狹窄的患者既無脊髓損傷的臨床癥狀也無電生理的改變,這就需要其他先進手段予以補充[5]。
脊髓型頸椎病患者SEP檢測結果與脊髓損傷程度一致,表明SEP檢測可以較客觀地評價脊髓功能,預測手術效果,從而更好地指導實驗研究和觀察臨床療效。脊髓術中應用SEP進行監(jiān)測分析,證實了誘發(fā)電位術中監(jiān)護可及時發(fā)現(xiàn)脊髓損傷、判斷損傷程度、有效地預防醫(yī)源性脊髓損傷、為骨科開展高難度手術提供保障[67]。若與脊髓功能的傳統(tǒng)檢查方式相結合,可使觀察更加全面、客觀、準確。國內外多數(shù)研究將“潛伏期延長10%以上或波幅下降50%以上”作為術中SEP監(jiān)護的警戒線,但是脊髓誘發(fā)電位存在波形變異大、敏感性高等問題,故很有必要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有研究顯示,移位到患手對側的外周神經能夠導致同側體感皮層動態(tài)的功能重組,提示身體對側感覺輸入的介入激發(fā)了大腦顯著的可塑性[8]。
5法醫(yī)學鑒定
神經系統(tǒng)外傷導致感覺、運動障礙者較為常見,其功能障礙程度是法醫(yī)學評定傷殘等級的重要依據(jù)。李生彥等[9]應用多功能電生理檢測儀檢查脊髓損傷組SEP均表現(xiàn)異常,且隨著功能障礙程度的加重而變化,二者呈正相關。這與國外報道的完全截癱者SEP波形消失,截癱者SEP潛伏期延長、波幅或波形消失的結果相一致。相比影像、腦電圖和局部腦血流圖而言,利用SEP檢測手段評價功能障礙程度更為敏感可靠,已成為法醫(yī)臨床學研究的重要范疇。
6預后判斷
SEP可作為評估顱腦創(chuàng)傷預后的指標之一。目前,可使用SEP推測意識障礙的預后,如在HIE昏迷患者中,伴有異常SEP反應但意識恢復者很可能患嚴重殘疾,該方法對預后的判斷優(yōu)于BAEP、格拉斯哥昏迷評分和神經系放射學標準[10]。而BAEP與SEP聯(lián)合應用并動態(tài)監(jiān)測,可更準確地評估重型顱腦創(chuàng)傷病人的預后,并指導早期治療[11]。Tzvetanov等[12]指出,正中神經和脛后神經SEP在腦卒中患者的功能預后中起作用。Julkunen等[13]認為在感覺障礙的卒中患者中,如SEP正常則預后好,但最初的SEP波形缺如并不意味著預后差。Jiang等[14]在75例頸椎病手術術中進行了SEP監(jiān)護,亦認為SEP可輔助推測預后。
7心理學研究
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神經電生理異常已得到證實,有研究發(fā)現(xiàn)SEP潛伏期縮短、波幅增高可能與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攻擊行為有關。Wang等[15]對比39 例抑郁相、22例躁狂相患者和33名正常對照者,發(fā)現(xiàn)情感障礙患者的感覺誘發(fā)電位主成分波波幅降低且與患者有無自殺行為史有關,因此與自殺行為相關的生物學指標研究中需重視SEP波幅降低這一特點。
8藥效研究
SEP的腦功能評價法證實了納洛酮治療急性大面積腦梗死的即刻療效,可提高梗死側大腦皮層興奮性,但無助于改善神經傳導功能。有研究利用頸椎插線法建立大鼠神經根型頸椎病模型,測量藥物對機械痛閾和正中神經SEP傳導時間的影響,得出復方頸舒片具有改善痛覺敏感和提高感覺神經傳導性的作用,可見SEP拓展了藥效研究視野[11]。
結合腦的高級功能和腦缺血時局部組織分子水平變化,進一步闡明SEP在腦缺血時的變化機理,是目前國內外研究的趨勢。術中大出血難免引起一定程度的腦缺血,既往研究著重于肯定SEP與腦缺血有無密切聯(lián)系、分析腦缺血時SEP變化特征,而并未對其產生及變化機理作深入探究。此外,臨床上可以考慮將誘發(fā)電位與肌電圖、腦電圖等有機結合,從而由外周一直延伸到中樞神經系統(tǒng),從不同平面綜合評判疾病的范圍及程度。雖然SEP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客觀、靈敏的電生理指標對神經系統(tǒng)疾病診斷有較大價值,但由于其影響因素較多,加之記錄技術等在國際上尚未標準化,因此在各項研究中,必須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建立良好對照,結合其它檢查客觀分析其意義,以獲取更多正確的信息。
參考文獻
[1] 胡曉晴,唐娜. 體感誘發(fā)電位的基本原理[J]. 國外醫(yī)學·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分冊, 2005, 25(2): 53-55.
[2] 方華, 王泉云, 李昌熙, 等. 兔脊髓分級缺血-再灌注損傷對體感誘發(fā)電位的影響[J].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07, 14(4): 280-284.
[3] 王俊生, 趙東風, 劉鄭生, 等. 肢體缺血預處理對兔腰段脊髓急性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07, 11(12): 2265-2268.
[4] 陳力學, 姜利人, 劉寶松, 等. 腦缺血后體感誘發(fā)電位和腦電圖波譜特征變化及其與細胞凋亡的關系[J]. 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 2006, 18(5): 268-271.
[5] SimoM, Szirmai I, Aranyi Z. Superior sensitivity of motor over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in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pondylotic myelopathy [J]. Eur J Neurol, 2004, 11(9): 621- 626.
[6] 陳莊洪, 蔡賢華, 王華松, 等. 脊髓型頸椎病術中體感誘發(fā)電位變化與手術療效的關系[J]. 中華骨科雜志, 2006, 26(7): 451-453.
[7] Hoshiyama M, Kakigi R. New concept for the recovery function of short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s following median nerve stimulation [J]. Clin Neurophysiol, 2002, 113(4): 535-541.
[8] Lou Li, Gu YuDong, Shou TianDe, et al. Dynamically 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in somatosensory cortex induced by the contra lateral peripheral nerve transfer to an injured arm [J].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2006, 33(1): 17-23.
[9] 李生彥, 劉曉. 體感誘發(fā)電位檢查在法醫(yī)學鑒定中的應用探討[J]. 中國法醫(yī)學雜志, 2006, 21(4): 196-198.
[10] 周國琴. 體感誘發(fā)電位在昏迷患者的預后預測中的作用[J]. 國外醫(yī)學·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分冊, 2005,25(2): 62- 64.
[11] 張士剛, 王繼躍, 郝華, 等. 腦干聽覺及體感誘發(fā)電位對重型顱腦創(chuàng)傷病人預后的判斷[J].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06, 22(1): 35.
[12] Tzvetanov P, Roussef RT, Atanassova P,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median and tibi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in acute stroke [J]. Neurosci Lett, 2005, 380(1-2): 99.
[13] Julkunen L, Tenovuo O, Jaaskelainen SK, et al. Recovery of somatosensory deficits in acute stroke [J].Acta Neurol Seand.2005, 111(6): 366.
關鍵詞:牽引;針灸;穴位注射; 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由于急性損傷或者慢性勞損等因素造成纖維環(huán)破裂,導致髓核突出,神經根或馬尾神經受壓,進而產生腰痛和坐骨神經痛的綜合癥。人體的腰間盤和微動關節(jié)極為類似,它主要由透明軟骨板、纖維環(huán)和髓核三部分組成,其主要以腰腿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也可表現(xiàn)為腰背痛、坐骨神經痛等。腰椎間盤突出癥多見于中老年患者,是針灸科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1]。為了探討牽引針灸加穴位注射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進行治療的效果,特選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間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6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所有患者均符合醫(yī)療業(yè)的相關診斷標準。其中治療組63例,男性36例,女27例,年齡32~70歲,平均年齡45.2歲,病程30d~2年。對照組63例,男33例,女30例,年齡30~72歲,平均年齡46.8歲,病程20~4年。兩組間患者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牽引針灸加局部封閉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2],每14d為一療程,治療3個療程觀察效果。而治療組采用牽引針灸加穴位注射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進行治療。每14d為一療程,治療3個療程觀察效果。
1.3療效判定標準參照我國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根據(jù)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恢復情況,將治療效果分為治愈、有效和無效三種。其中,治愈:腰腿疼痛完全消失,且直腿抬高60°以上;有效:腰腿疼痛癥狀有所緩解,腰部活動功能也有所改善;無效:腰腿疼痛癥狀沒有任何緩解。
1.4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處理,患者ADL評分以x±s表示,臨床療效以率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治愈時間和對照組的治愈時間相比,治療組的時間優(yōu)于對照組的治愈時間P
3討論
3.1牽引它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康復方法之一。它主要利用特制的牽引帶和裝置,對人體的某個部位進行牽拉練習,最終使椎體間隙和椎間孔得到增大,進而解除神經根的壓迫和椎動脈的扭曲,緩解肌肉痙攣,最終結果能夠使凸出的椎間盤復位。常用的有治療頸椎病的頸椎牽引、腰椎牽引以及其它改善四肢關節(jié)功能的牽引。
3.2針灸所謂針灸,它包括針刺療法和灸治療法,二者統(tǒng)稱為針灸。其中針刺療法是在中醫(yī)理論的指導下,將針具按照一定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等手法進行刺激人體特定的部位,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被刺入的點稱為穴位。而灸治療法通常以艾草最為常用,它是以預制的灸炷或灸草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利用熱的刺激來預防和治療疾病。
3.3穴位注射療法穴位注射療法又稱"水針",它是選取中西藥物,將其注入有關穴位,進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3]。這種水針療法始創(chuàng)于20世紀50年代,但是這種療法和傳統(tǒng)的針灸大不相同,將藥物注入相關穴位,也就決定了它傳統(tǒng)的針灸治療規(guī)律也大不相同。但二者又有相同之處,都是以傳統(tǒng)的經絡理論為基礎。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類疾病的臨床治療當中。
從表1可以看出,治療組采用牽引針灸加穴位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顯著療效?;颊叩闹斡拭黠@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隨著腰椎間盤突出癥越來越高發(fā),醫(yī)學的治療手段也在逐漸改進和提高。單一的治療方法雖然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并不明顯。然而將牽引、針灸配合穴位注射就可以達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作用,進而提高機體的自我恢復能力,對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尤為明顯。
參考文獻:
[1]眭小萍.牽引結合針灸穴位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0例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2,26(12):40-41.
【關鍵詞】 中藥熱敷;骨傷科;慢性疾??;手法治療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2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378-02
在臨床上,骨傷科慢性疾病主要是指頸椎病和陳舊性損傷以及肩周炎、風濕關節(jié)痛等[1]這些疾病由于其病程非常長且難以治愈,這種疾病呈現(xiàn)出反復發(fā)作,常常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關節(jié)活動限制,同時還會出現(xiàn)關節(jié)僵直等情況,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為了減輕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我院對收治的骨傷科慢性疾病患者采用中藥熱敷治療,取得顯著效果,以下是詳細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和治療的200例骨傷科慢性疾病患者,都是我院在2011年2月——2013年6月期間收治。其中男性為120例,女性為80例;患者的年齡在25-70歲之間,平均為(56.0±2.5);患者的病程在3周-4.5年之間,平均為(2.0±0.2)年;肩周炎患者2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50例,陳舊性損傷患者50例,頸椎病患者40例,風濕關節(jié)痛患者40例;隨機將這些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為100例;比較和分析兩組患者的年齡和性別等資料,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患者采用手法治療,對患者發(fā)生病變和相關的部位分別采用推拿和針刺以及牽引、手法復位等治療,1次/d,1h/次,7d為一個療程,一共治療3個療程。
1.2.2 試驗組 在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采用中藥熱敷治療。配方為:伸筋草20g、秦艽20g、桃仁20g、紅花15g、白芷30g、三七30g。將這些藥物混合進行研磨成粉狀,同時加適量的白酒進行浸潤,敷在患者的病變部位,外使用咸陽天然滋補保健品研究所生產的“痹通”纏裹,然后進行通電,加熱30min,在患者忍受的范圍內進行,1次/d,治療14d。
1.3 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患者的疼痛完全消失,關節(jié)能夠活動自如,對病變部位進行按壓,沒有出現(xiàn)痛點,測量評分為0分[2]。有效:患者的疼痛現(xiàn)象得到明顯減輕,關節(jié)活動得到明顯的好轉,但是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對患者的病變部位進行按壓,疼痛癥狀得到減輕,測量疼痛評分降低。無效:經過治療之后,患者的疼痛和壓痛以及活動情況與治療之前相比,沒有改善或者變的更加嚴重。
1.4 評分測量 視覺模擬評分法:讓患者在0-10cm的直尺上標出自己疼痛的位置[3]。無痛:0,劇烈疼痛:10cm,1分:2cm。疼痛強度測量:輕微疼痛:1分;不適感疼痛:2分;壓迫感疼痛:3分;嚴重疼痛:4分;劇烈疼痛:5分。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χ±s)表示。采用X2檢驗,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 結果
試驗組(100):痊愈50例,占50.0%;有效44例,占44.0%;無效6例,占6.0%;治療有效率為94.0%。對照組(100):痊愈42例,占42.0%;有效40例,占40.0%;無效18例,占18.0%;治療有效率為82.0%,見表1。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在對患者治療2個療程之后,對照組為60分,試驗組為6分;試驗組患者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臨床上,骨傷科慢性疾病所引起的疼痛主要是由患者受到損傷和增生壓迫以及組織退性行變、自身免疫、化學性炎癥等而導致[4]。然而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引起患者的肌肉和肌腱以及筋膜、韌帶、關節(jié)等組織出現(xiàn)緊張和充血或者出現(xiàn)淤血等,進而導致患者出現(xiàn)水腫滲出等情況,逐漸發(fā)展形成黏連和纖維化以及瘢痕等。進而會使得患者的神經血管受到一定的壓迫,導致局部的代謝受到一定的改變,對患者的神經造成一定的刺激而導致。在中醫(yī)學上,則認為此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外傷而導致氣血瘀阻,同時沒有進行有效地治療,隨著時間的遷徙,加上外來疾病的入侵而導致?;蛘呤怯捎诮浗j受阻,使得局部血流出現(xiàn)不暢,最終濕瘀互結而成
經過此次的研究發(fā)現(xiàn),骨傷科慢性疾病產生的疼痛主要是以脹痛、鈍痛為主要癥狀,也有部分患者為合并刺痛。對患者使用內服藥物治療,其的代謝十分復雜,使用藥物的時間久,很容易對患者的脾胃造成損失,使得患者難以堅持服用藥物,進而導致這種疾病難以得到根治。然而此次在對患者使用手法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中藥熱敷治療。手法治療能夠使得患者的傷痛組織緊張松弛,黏連得到松懈,選用辛香走竄之品,經過加熱之后,讓患者的毛竅張開,對藥物的吸收和滲透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局部組織藥物的濃度非常高,同時藥力也比較集中,加快循環(huán),使得淤阻很快得到暢通,有利于炎癥的吸收,緩解患者的痙攣,分散黏連和軟化瘢痕,進而達到祛風除濕和消腫止痛以及活血化瘀的效果。
總之,對骨傷科慢性疾病患者采用中藥熱敷治療,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的癥狀,緩解患者的疼痛,促進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朱換平.中藥熱敷治療骨傷科慢性疾患的研究現(xiàn)狀[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11,(05):58-61.
[2] 韓賢明,眭承志.痰瘀同源在骨傷科的應用[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2,(01):78-79.
(1)改善腦的血循環(huán):一般采用擴容和血管擴張劑治療,可以改善腦的血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量,以圖縮小梗塞范圍。
常用的藥物有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漿、煙酸、罌粟堿、維腦路通、654-2、復方丹參注射液、川芎嗪、抗栓丸、已酮可可堿、培他定、西比靈等。低分子右旋糖酐有擴充血容量,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環(huán),防止紅細胞凝聚作用。每日靜滴250―500毫升,連用7―10天。
有人采用脫水與擴容相結合的方法治療急性腦梗塞,效果也不錯。
具體方法:發(fā)病后即用20%甘露醇250毫升,每日1次靜脈滴入,有頭痛、惡心、嘔吐或意識障礙者,每日2次。3―5天后,再用腦血管護張劑,如維腦路通或罌粟堿靜脈緩慢滴入,每日1次,7-l0次為l療程。
(2)抗凝療法:適應于存在高凝狀態(tài)的病人,目的是為防止血栓擴延加重病情。用抗凝療法前,通常應進行腦CT檢查,證明為缺血性病變。有出血傾向者,如活動性潰瘍病、嚴重肝腎疾病及感染性血管栓塞忌用。每日應測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動度。常用肝素、香豆素類。肝素12500-25000單位,溶于5%葡萄糖液500-l000毫升,緩慢靜滴,通常每分鐘15―20滴。24―36小時達到應起的作用后,視病情掌握使用。香豆素類同時口服,第1日200―300毫克,以后每日維持50-100毫克,治療天數(shù)依病情而定。
近幾年有人以血液稀釋療法(即放出適量靜脈血)治療腦血栓形成,有一定效果。根據(jù)病人體重、血壓、紅細胞壓積,確定釋出血量,一般在200-400毫升,輸入706代血漿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
(3)浴血栓療法:常用鏈激酶、尿激酶溶解血栓。用國產尿激酶2萬單位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滴,每分鐘50滴,每日1次,l0天為l療程。
曾有人采用尿激酶頸動脈給藥治療腦梗塞,有一定療效。一般在發(fā)病后24小時之內應用。取尿激酶2萬單位加入生理鹽水l00毫升中,頸動脈加壓滴入,每分鐘15―20滴,1―3次治療即可。
還有用蝮蛇抗栓酶頸動脈內給藥的方法,也取得了較好效果。
溶栓療法,無論是靜脈給藥還是動脈給藥,都需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用藥時機。一般認為,溶栓藥物應早期使用(腦血栓發(fā)病l天內,血栓富含水分,易溶解),見效快、療程短。溶栓和抗凝療法一樣,要密切注意出血傾向,需在醫(yī)院由醫(yī)生掌握使用。
(4)防治腦水腫:臨床上目前最常用的藥物有三大類,即高涌液、利尿劑及自由基清除劑。
高滲液能起到高滲利尿脫水作用,常用甘露醇和甘油。①20%甘露醇在減輕腦水腫、降低鼎內壓方面作用快,效果顯著,且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如毒性最強的(OH)自由基,從而保護腦細胞。有人認為,甘露醇能降低全血粘度,減少血管阻力,提高腦灌注量,改善腦循環(huán)。②甘油的優(yōu)點是:作用持續(xù)時間長,反跳作用甚微,甘油可作為能量被利用,能改善鈉泵功能,有利于細胞毒性腦水腫的消除;促代謝而改善腦功能;滲透壓性利尿作用較小,腎損害較輕。
利尿劑也有脫水、降鼎壓作用,尤其適用于伴有心功能不良者。常用的藥物有安體舒通、速尿、利尿酸等。
缺氧后產生的自由基連鎖反應,可使細胞膜發(fā)生過氧化損害,從而導致腦水腫和微循障礙,所以應清除自由基。常用的藥物如地塞米松(或強的松)、巴比妥類、維生素E、維生素C、氯丙嗪、甘露醇和過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地塞米松具有穩(wěn)定細胞膜和溶酶體膜的作用,抑制花生四酸從細胞膜上釋放,從而抑制自由基對腦血管壁的損害,研究中曾發(fā)現(xiàn)地塞米松可促進消化道出血,尤其合并新抗凝片時,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率明顯增高,故應慎用。
(5)高壓氧治療:在腦梗塞急性期用高壓氧輔助治療可能有一定效果。治療是在密閉型加壓艙內進行的,吸氧時間為90―1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有人用5%二氧化碳高壓混合氧治療腦梗塞,效果比單純用氧更好些。盡管高壓氧和混合高壓氧治療腦梗塞有報道稱有效,但也有人認為效果并不可靠,所以目前未能廣泛開展。
(6)外科手術治療:選擇適應證較嚴格。其適應證如下:①頸內動脈外段血栓形成,管腔完全閉塞或狹窄程度超過50%以上者,作血栓摘除以及動脈內膜切除術。如果雙側頸內動脈顱外段都有血栓形成,可選擇狹窄嚴重的一側,先作血栓摘除術,使血流量增加。②頸內動脈血栓形成尚未建立良好的側校循環(huán)者,可作穎淺動脈和大腦中動脈分支吻合術。③大網(wǎng)膜移植術和腦――顳肌瓣覆蓋術治療腦梗塞,通過臨床觀察,帶血管蒂大網(wǎng)膜顱內移植,較游離的網(wǎng)膜移植和顳肌瓣腦表面覆蓋效果好。④如已形成腦軟化灶,臨床有顱高壓表現(xiàn),或有腦疝跡象者,經降顱壓藥物治療效果不顯著,應迅速手術,清除軟化壞死組織,或行顳肌下減壓術。⑤頸椎病變壓迫推動脈時,可根據(jù)具體情況手術治療。
(7)中醫(yī)中藥治療:祖國醫(yī)學對本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依據(jù)病人脈證,判斷病情輕重、病位淺深、陰陽偏頗、氣血盛衰、標本兼顧等辨證施治。
(8)針灸治療:可以疏通經絡,調節(jié)氣血,促進疾病康復。有研究資料表明,針灸可以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抑制紅細胞聚集及降低血球壓積,達到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細胞供氧,促進腦細胞恢復功能。最常用的為體針,根據(jù)癱瘓肢體選取穴位,結合補瀉手法施術治療。近些年來,頭針被廣泛地用于腦血栓的治療,還有人應用刺絡法來治療腦血栓,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腦血栓若能早期進行針刺治療,并予以適當鍛煉,效果會更好些。
(9)顱腦超聲波治療:超聲波穿透顱骨通過腦實質時,機械振蕩波被組織吸收,轉化為熱能。組織受溫熱作用后局部血流增加,血液循環(huán)得以改善,有利于缺血區(qū)側枝循環(huán)建立。每次治療20分鐘,每天1次,10次為l療程。沒有痛苦,無副作用,可以在康復期選用。
(10)神經活化劑的應用:神經活化劑能改善腦代謝,防止腦壞死、變性,預防梗塞后癡呆。常用的藥物有ATP、細胞邑素C、胞二磷膽堿、Y-氨絡酸、腦復新等。近年來用活血素等治療腦梗塞受到重視,究竟哪種藥物效果更好尚難肯定。
(11)調節(jié)血壓、控制高血脂、高血糖:目的是控制腦卒中的危險因素。血壓過高、過低均需予以適當處理。但血壓過高時注意不要降壓太迅速,以免影響腦血流灌注;血壓過低時宜適當給予提高。高血脂增加血液粘度,影響微循環(huán), 應限制脂質攝入和增加消耗,如功能鍛煉??山o予降血脂藥物,如煙酸肌酵酯、安妥明等。糖耐量低下、是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大多數(shù)腦血管病患者急性期糖耐量低下,且發(fā)生率有隨年齡增加而增高的趨勢,高血糖要給予適當?shù)奶幚?。同時如要使用甘露醇、皮質激素時,應特別慎重。
(12)處理神經性內臟綜合征:腦梗塞發(fā)生后,易并發(fā)許多內臟癥狀,如心電圖改變(包括腦源性心肌梗塞)、呼吸節(jié)律異常、上消化道出血及頑固性呃逆等,均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腦梗塞的恢復和預后,應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