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治療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功能性便秘;生物反饋;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42.2[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6(c)-182-02
生物反饋訓練治療慢性便秘,在國內(nèi)是一種新型的生物行為治療方法,具有無痛苦、非創(chuàng)傷性、無藥物不良反應的優(yōu)點[1]。本院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對95例慢性便秘患者進行了肌電圖指導下的生物反饋訓練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95例患者中,男40例,女55例;年齡19~73歲,平均37.46歲;病程6個月~20年。所有患者均有大便排出困難或排便不暢,不用瀉藥時,每周排便0~2次;均通過電子結腸鏡或鋇灌腸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繼發(fā)性便秘;均經(jīng)過一次正規(guī)的傳統(tǒng)內(nèi)科治療,但治療無效。
1.2 方法
1.2.1 儀器采用丹麥Medtronic Functional Diagnostics公司生產(chǎn)的生物反饋治療儀,由主機,計算機及1個長6 cm、直徑2 cm的柱狀EMG探頭,1個體表地電極組成。原理是利用生物反饋機制,讓患者根據(jù)其觀察到的自身生理活動信息調整生理活動,并學習控制活動,從而達到減輕或消除異常生理變化的目的[2]。
1.2.2 使用方法先將測壓管定好標,在柱狀電極上涂上石蠟油,輕輕插入外括約肌管內(nèi),再將體表地電極用0.9%NaCl溶液沾濕綁在患者腿部,使地電極接觸皮膚,構成電流回路。在肌電圖指導下,選擇生物反饋課程進行治療。治療前向患者解釋正常的排便機制和治療過程及目的,指導患者學會觀察生物反饋治療屏幕上顯示的直腸肌電信號,學會收縮和放松,教會患者進行正常的排便,并通過不斷訓練達到無屏幕顯示幫助下正常排便[3]。
1.2.3 療程訓練分為強化訓練和鞏固訓練兩個階段,強化訓練階段每次治療30 min,開始1次/d,連續(xù)5次,以后為鞏固訓練階段,每周2~3次,持續(xù)3周,10次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要求患者停用一切輔助排便藥物,待病情明顯好轉并學會正確的排便動作后,結束治療,回家繼續(xù)自行訓練,每日1次,每次不少于30 min,同時可適量飲水并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2 結果
95例患者均完成各項檢查和一個生物反饋療程,治療后88例患者每周自主排便次數(shù)由治療前的0~1次/周,增加到3~4次/周,有效率達92.6%,7例患者仍需借助瀉藥或灌腸排便。對治療達6個月的患者進行隨訪,78例與治療結束時相比較,無明顯變化,復發(fā)率為11.4%。
3 討論
3.1 治療前評估
功能性便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除常見的心理因素外,生活習慣、飲食結構、藥物等均可對便秘造成影響,因此,治療前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以指導治療是必要的。
3.1.1 病史及身體評估病史方面著重評估患者排便的規(guī)律,何時或何種情況下有便意,以及糞便的性狀,促使排便與影響排便的因素,有無服瀉藥史,借助灌腸或手助排便史。
3.1.2 心理社會資料評估許多便秘患者有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很可能通過抑制外周自主神經(jīng)對結腸的支配引起便秘。本科采用醫(yī)院焦慮/抑郁(HAD)情緒測定表評價心理狀況,大部分患者抑郁、焦慮評分明顯增高。
3.1.3 相關檢查評估患者治療前到胃腸動力室進行相關檢查,如肛管直腸壓力測定、肌電圖檢查,耐心解釋檢查的目的,掌握治療的指針,根據(jù)患者檢查的結果調整治療指數(shù),治療前評估患者對檢查的了解程度,從而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
3.2 治療方法的調整
3.2.1 心理疏導治療前首先與患者討論相應的解剖知識與病理原因,向患者說明治療方案和生物反饋機制,探討治療期望效果,并舉出一些成功的病例,解除患者的疑慮,幫助其恢復治療信心。治療中采用心理激勵機制,鼓勵患者達到每一種正確步驟,讓患者迅速建立排便反射的生物反饋環(huán)路。在鞏固治療期間,應鼓勵患者在脫離屏幕的情況下進行訓練,必須和患者共同協(xié)商制定循序漸進的治療方法,加強監(jiān)督,通過電話和預約,督促其堅持療程和家庭訓練。因此,作為一名對患者進行生物反饋治療的醫(yī)務人員應更加熟悉心理學[4]。
3.2.2 生物反饋訓練的強化和鞏固根據(jù)條件反射形成原理,采用短期強化訓練,使患者迅速建立排便反射的生物反饋環(huán)路是可行的。在訓練時,應使患者能完全理解屏幕上的圖形與自身肌肉運動的相關性,通過訓練,使患者完全改變以往的排便動作,學會排便時如何放松盆底,并使外括約肌松弛,消除其排便時外括約肌與恥骨直腸肌出現(xiàn)的矛盾性收縮。但形成的條件反射如得不到反復的刺激則會弱化。因此,采取適當?shù)撵柟讨委熓潜匾?。本組有6例每半月進行1次鞏固治療,2周1次的鞏固治療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總之,生物反饋訓練本質也是一種行為和心理治療,醫(yī)務人員良好的服務態(tài)度,耐心的健康教育,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導,科學的治療方法對提高其療效有極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莫平.生物反饋訓練治療便秘的現(xiàn)狀與展望[J].國外醫(yī)學: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分冊,2000,20(2):51-54.
[2]侯小華.消化道運動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708.
[3]梁絳菱,林紅,謝俊芳,等.生物反饋訓練治療慢性便秘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2,12(9):47-48.
【摘要】腫瘤的治療分為傳統(tǒng)的手術、放射治療、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微創(chuàng)治療、深部熱療、生物治療。生物治療是腫瘤治療新模式,但在治療過程中護理起著相對關鍵作用。
【關鍵詞】腫瘤 生物治療護理 健康宣教
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的快速進步和發(fā)展,在分子生物學、分子免疫學、腫瘤學等學科的基礎上建立了一種新的治療腫瘤方法——生物治療,成為繼傳統(tǒng)手術、放療、化療之后第四大有效的抗癌手段,是21世紀腫瘤界關注的焦點。生物治療主要通過調動宿主天然防衛(wèi)機制來發(fā)揮抗腫瘤效應。目前臨床廣泛開展并已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的生物治療項目主要包括: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腫瘤疫苗應用、單克隆抗體及其偶聯(lián)物使用、細胞因子技術、基因治療技術。我院自從2010年6月到2012年3月對170例腫瘤患者進行腫瘤生物治療,現(xiàn)將護理匯報如下。
1、臨床資料
170例腫瘤生物治療患者,年齡40歲-92歲,其中胃癌64例、肺癌60例,直腸癌26例,乳腺癌20例。
2、回輸?shù)淖o理
2.1 回輸前與中心實驗室聯(lián)系,確定回輸時間,通知患者,然后根據(jù)患者的治療做好合理安排,保證回輸順利進行,細胞送到病房,護士應與實驗員核對科室、住院號、姓名、床號、細胞數(shù)量等。
2.2 回輸過程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使用一次性輸血器,嚴格控制滴速,要先慢后快,回輸前15分鐘先緩慢滴入,觀察患者無異常反應,可適當加快速度,以40-60滴/分滴入。前后均用生理鹽水沖管。
2.3 為保證細胞新鮮回輸,在室溫保存不得超過4小時,回輸時間應控制在30-60分鐘之內(nèi)。
2.4 輸注過程中,要加強巡視,傾聽患者主訴,注意有無發(fā)熱、皮膚瘙癢、胸悶等不適,一旦出現(xiàn),應立即停止輸注,更換輸液器,靜滴生理鹽水,保留殘余液體做細菌培養(yǎng),并協(xié)同醫(yī)生進行搶救及治療工作。
2.5 回輸后密切觀察患者血壓、脈搏、呼吸、體溫。如有異常及時向醫(yī)生匯報并給予相應處理。
2回輸?shù)慕】敌酞?/p>
向患者講解回輸?shù)倪^程、方法及有關注意事項,宣教重點放在如何讓患者配合回輸,以保證回輸順利進行。生物治療總體來說安全性較好,少見嚴重的副反應,常見副反應有:
3.1過敏反應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過敏反應,治療過程中應按照輸注時間、配置方法、輸注速度給藥,首次生物治療應緩慢靜脈滴注,建議使用輸液泵,備好搶救藥品,輸注過程觀察病情變化,出現(xiàn)過敏反應立即停藥,報告醫(yī)生處理。
3.2皮膚反應皮膚呈現(xiàn)丘疹膿皰樣病灶。護理中應保持皮膚清潔,沐浴時避免水溫過高及長時間沐浴,使用中性、溫性和且不含堿性皂液的洗浴用品,穿寬松柔軟內(nèi)衣,避免摩擦有丘疹、膿皰的部位,遵醫(yī)囑局部用藥。
3.3發(fā)熱反應由于此療法需要經(jīng)過采血、分離、體外營養(yǎng)、體內(nèi)回輸?shù)纫幌盗袕碗s過程,免疫細胞治療采自患者體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并以無血清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擴增,所以安全性高,不會出現(xiàn)移植抗宿主反應,常見的副反應為輕度發(fā)熱,多在免疫細胞輸注后4—6h,體溫在37.5—38.5℃之間,發(fā)熱2h后自動消退,少數(shù)可出現(xiàn)寒戰(zhàn),高熱反應,治療中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每一項操作都要嚴格遵守無菌原則,才能確保治療順利操作。[1]
3.4心理護理很多患者對生物治療有關信息不是很了解,因此護士在采集前告訴患者治療的基本過程,使患者對該治療方法、步聚有大概的了解,同時可以介紹患者與已經(jīng)進行過生物治療的患者進行交流。
4、小結
在生物治療過過程中,護理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讓患者感覺舒適,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時做好心理護理,并且在治療前給予患者足夠的信息及提前告知患者不良反應,這對減輕心理負擔、增加治療效果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血液腫瘤 治療 技術
中圖分類號:R7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5-0299-01
一、生物治療概念
血液腫瘤生物治療簡單來說就是針對腫瘤細胞的生物學特征而進行的治療,與傳統(tǒng)腫瘤治療所采用的化療、放療有本質的區(qū)別。傳統(tǒng)的化療、放療在血液腫瘤的治療中,無法完全殺死血液腫瘤細胞,導致血液惡性疾病復發(fā)率高,同時,化療、放療時,無法對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進行區(qū)別對待,導致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損傷了患者的正常細胞。
二、生物治療的分類
按照治療原理的不同,一般情況下,我們將血液腫瘤的生物治療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間接抗腫瘤方法,即殺傷或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主要通過細胞因子、細菌、疫苗、藥物或基因導入等方法,來激活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的效應細胞和它所分泌的細胞因子的方法來完成;另一類直接抗腫瘤方法,主要是直接干擾腫瘤細胞的生長、轉化或轉移。當前臨床治療中,主要采用的生物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
1、細胞因子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基因工程技術在醫(yī)學領域得到大規(guī)模運用后,大量的生物制劑在臨床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細胞因子是當前臨床應用最為廣泛、治療效果最好的一類。當前,在血液腫瘤治療中常用的細胞因子主要有干擾素(IFN)、白介素(IL)、集落刺激因子三種。
1)干擾素(IFN)
干擾素(IFN)主要分為三大類:IFN-α、IFN-β、IFN-γ,在血液腫瘤的治療中,干擾素(IFN)的主要作用包括:直接抗病毒作用;增強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復合物(MHC)和腫瘤相關抗原(TAA)表達;增強自然殺傷(NK)細胞的細胞毒作用;增強抗體依賴性細胞的細胞毒(ADCC)作用;直接發(fā)揮抗細胞增生作用和抗血管生成作用。
2)白介素(IL)
白介素(IL)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可以調節(jié)細胞反應的可溶性蛋白或糖蛋白,它主要產(chǎn)生至:B細胞、T細胞、骨髓基質細胞和單核細胞。
3)造血生長因子(HGF)
造血生長因子(HGF)是對一類細胞因子的統(tǒng)稱,這類細胞因子的特點就在于它們對造血細胞的生長、分化、成熟、增殖等都有著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對成熟的造血細胞也有著功能激活的作用。臨床上,這類細胞應用較多的主要有: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細胞集落生長刺激因子(G-CSF)和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等。
4)腫瘤壞死因子(TNF)
腫瘤壞死因子(TNF)主要分為兩種,即由巨噬細胞分泌的TNF-α和由淋巴細胞分泌的TNF-β。目前,TNF-α在臨床上的運用較為廣泛,它不但對腫瘤細胞本身具有細胞毒性,還能摧毀實體瘤周圍的血管上皮組織,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通過形成血栓,來阻止血液對腫瘤細胞的營養(yǎng)供應,最終導致腫瘤的出血性壞死、消退或消失。
2、過繼性免疫細胞治療
過繼性免疫細胞治療的治療原理是通過給血液腫瘤患者輸入或注射抗腫瘤免疫效應細胞來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或是通過其激活患者機體的免疫反應來殺傷腫瘤細胞,以此來達到治療血液腫瘤的目的。
過繼性免疫細胞治療的主要實施步驟包括:首先,提取患者的外周血;其次,從提取的外周血中分離出腫瘤殺傷細胞,并對其進行培育,使其在量上得以擴充;最后將擴充后的腫瘤殺傷細胞輸入或注射進患者體內(nèi),使其可以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或是通過其激活患者機體的免疫反應來殺傷腫瘤細胞。治療腫瘤采用的過繼性免疫細胞主要有: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和樹突狀細胞(DC)。
3、單克隆抗體
部分單克隆抗體在血液腫瘤的治療中起著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此外,單克隆抗體最大的特點不在于殺死腫瘤細胞,很多單克隆抗體都不具備直接殺死腫瘤細胞的特點,這一部分單克隆抗體在治療腫瘤時,主要是通過交聯(lián)方式,攜帶一種細胞殺傷介質,這種介質定點抓喲用與腫瘤點,這就讓單克隆抗體在抗腫瘤效果增加的同時,也減小了對正常細胞的損害。腫瘤治療中運用的單克隆抗體主要包括: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吉妥單抗、阿侖單抗、西妥昔單抗、貝伐單抗、依決洛單抗。
4、誘導分化治療
誘導分化治療在我國最早的應用,是上世紀80年代,上海瑞金醫(yī)院采用的全反式維甲酸(ATRA)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ˋPL)。目前,我國已經(jīng)在治療APL成功的基礎上,將誘導分化治療研究的范圍擴大到了,漿細胞腫瘤、惡性淋巴瘤、成人T細胞白血病、CML及其他髓細胞白血病等血液腫瘤。當前腫瘤治療中運用的誘導分化劑主要包括:外源性分化和內(nèi)源性分化兩種。
5、基因治療
基因治療目前還處在研究階段,還存在許多局限和不可預知,無法在臨床中得到廣泛的運用?;蛑委煹脑硎牵簩⑷讼鄳恼;蚺c溫和病毒DNA重組,構成雜合重組DNA,利用病毒感染作用,將基因導入人體細胞,并整合至人染色體中,取代突變基因,補充缺失基因或關閉異?;?,從根本上治療惡性腫瘤。當前基因治療主要的方法包括:基因置換、基因修復、基因增補、基因失活、免疫調節(jié)等。
本刊記者:近幾年,癌癥治療中出現(xiàn)了一個新成員:靶向治療。作為一種新生的事物,您認為靶向治療前景怎樣?患者在什么時候進行靶向治療最佳?
羅榮城教授: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提高,以及從細胞受體和增殖調控的分子水平對腫瘤發(fā)病機制的進一步認識,人們開始進行以細胞受體、關鍵基因和調控分子為靶點的治療,這就是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實際屬于病理生理治療,也就是封閉腫瘤發(fā)展過程中的關鍵受體和糾正其病理過程。目前,分子靶向治療是腫瘤治療最大的熱點和最有希望的發(fā)展方向。近年來已有多個分子靶向治療藥物投入臨床應用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而且目前各界學者的研究也都集中在這方面。靶向治療的優(yōu)點一是在于針對性強,二是毒副作用明顯弱于放、化療等傳統(tǒng)療法,主要表現(xiàn)在對免疫功能的損傷方面,靶向藥物是屬于生物治療的藥物,不會影響到免疫功能,這對腫瘤患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腫瘤已逐漸由“不可治愈的疾病”轉變?yōu)橐环N“慢性疾病”,通過應用靶向治療,許多病人可以做到“帶瘤生存”。
腫瘤靶向治療在短短幾年內(nèi)得到迅速發(fā)展,但從臨床角度看,靶向治療目前剛剛開始應用,還處于入門階段。雖然它很有潛力,但并不能代替手術、化療和放療等傳統(tǒng)的腫瘤治療方法,不可盲目使用。
現(xiàn)階段已應用于臨床的分子靶向治療藥物中,多數(shù)藥物都是作為二、三線藥物被批準上市的,也就是說,目前臨床上往往是在化療失敗后才開始應用靶向治療藥物的。這是因為,分子靶向治療還沒有手術、化療、放療等傳統(tǒng)治療那么成熟,特別是針對早期腫瘤,手術再輔以術后輔助治療手段可能可以根治,就不會先采用分子靶向治療。但是,也有些靶向藥物在臨床上已經(jīng)應用成熟,且療效肯定,因此被廣泛應用于腫瘤的一線治療,如針對CD20單抗的美羅華及針對HER2受體的赫賽汀,前者用于淋巴瘤的治療,后者用于乳腺癌的術后輔助治療及轉移性乳腺癌的治療。易瑞沙開始雖是用于化療失敗的病例,由于其針對東方人非吸煙的肺腺癌療效好,故也用于未行過化療的晚期病人。這些靶向藥物在降低復發(fā)率、延長無病生存期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有很多新上市不成熟的靶向藥物,還不能廣泛應用于臨床,因此何時使用靶向藥物,還要看是什么病種,處于病程的什么階段。
從臨床治療發(fā)展的進程看,強強聯(lián)合是一種趨勢。如何把多種有效的藥物合理地聯(lián)合應用,最大限度地增加抗腫瘤療效,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聯(lián)合應用包括三種方式:①同類靶向藥物的聯(lián)合;②同一靶點,但針對不同位點的藥物聯(lián)合;③不同靶點的藥物聯(lián)合。由于前兩種聯(lián)合存在受體飽和及競爭性結合等問題,臨床上以第3種聯(lián)合用藥方式多見。雖然幾項大規(guī)模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小分子物質與化療聯(lián)合不增加療效,生存無受益,但單克隆抗體卻顯示出與化療的協(xié)同效應,從療效到生存時間均有優(yōu)勢。這對腫瘤治療的個體化和進一步提高療效,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刊記者: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的腫瘤微創(chuàng)靶向治療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您覺得腫瘤微創(chuàng)靶向治療會給腫瘤治療帶采怎樣的影響?目前該治療還存在著哪些難題?應該怎樣解決?
羅榮城教授:隨著21世紀高新科技迅猛發(fā)展,腫瘤微創(chuàng)治療也在近年來得到高速發(fā)展。腫瘤微創(chuàng)治療是以先進的影像技術為導向,集先進的醫(yī)學影像技術、藥物治療、生物、基因技術和高新科技(如光動力治療、射頻消融、激光、超聲聚焦、介入治療、內(nèi)鏡、腔鏡等)為一體,具有精確定位、精確治療、創(chuàng)傷小、痛苦輕、療效確切等優(yōu)點的現(xiàn)代腫瘤治療方法?,F(xiàn)代腫瘤微創(chuàng)治療已由傳統(tǒng)的腫瘤介入放射學發(fā)展為B超、MRI、CT、DSA、PET、內(nèi)鏡及腔鏡引導下的微創(chuàng)治療,涵蓋了藥物治療(如溶栓、化療栓塞)、光化學治療(光動力治療)、射頻消融治療、超聲聚焦療法和生物治療等多種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隨著現(xiàn)代影像技術發(fā)展和人們健康概念、衛(wèi)生保健意識的變化以及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微創(chuàng)治療已成為腫瘤治療領域最為活躍、具有廣闊發(fā)展前景的一個新興專業(yè)。
1 先進的影像技術使得腫瘤微創(chuàng)治療定位更精確、治療更精細
影像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是微創(chuàng)治療發(fā)展的根基。借助多種手段的影像設備和影像技術,利用影像設備和技術的實時監(jiān)控和精確導向、定位,進行有效的靶向治療。近年來,實時監(jiān)控設備和技術的出現(xiàn)以及對微小病灶的精確判斷與分析的提高,進一步提高了腫瘤治療的針對性和療效,如高精度胃鏡引導下的光敏劑熒光診斷和光動力治療可以實時監(jiān)控腫瘤組織的邊界,為光動力治療Barret's食管以及早期食管癌提供良好的依據(jù)。
2 微創(chuàng)治療的聯(lián)合應用使中晚期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明顯延長
現(xiàn)代腫瘤治療提倡綜合治療,因此微創(chuàng)治療也多主張聯(lián)合應用,按照科學的次序將數(shù)種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以達到優(yōu)勢互補、提高療效為目的的微創(chuàng)治療模式。腫瘤微創(chuàng)治療的序貫聯(lián)合模式特別是血管性微創(chuàng)治療與非血管性微創(chuàng)治療的有機結合,通過不同機制對腫瘤組織進行破壞和滅活,是腫瘤所在器官水平的整體治療與病變部位局部強化治療的雙重治療。比如肝癌患者可以先行肝動脈介入化療栓塞,而后進行射頻消融治療,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3 微創(chuàng)治療聯(lián)合生物免疫治療是腫瘤治療的新模式
腫瘤微創(chuàng)治療聯(lián)合生物治療逐漸成為21世紀腫瘤治療的一種新模式,它是采用微創(chuàng)治療的方法充分減輕或去除瘤負荷,甚至達到臨床治愈《臨床癥狀消失、影像學顯示病灶活性消失、相關實驗室檢查陰性》,然后聯(lián)合腫瘤生物免疫治療進一步消滅殘留的腫瘤細胞,鞏固和提高微創(chuàng)治療的療效、預防腫瘤的局部復發(fā)和有效控制轉移。比如臨床上先行射頻消融治療小肝癌,再用生物免疫療法提高機體免疫,并進一步殺滅殘存散在的癌細胞以期達到治愈肝癌的目的;光動力治療早期聲帶癌,之后輔以生物治療起到預防腫瘤的局部復發(fā)和有效控制轉移的效果。
4 根治性腫瘤微創(chuàng)治療
繼腫瘤“根治性外科切除”、“根治性化療”、“根治性放療”之后,根治性微創(chuàng)治療應運而生。聲帶癌的“光動力治療+放射治療+生物治療”在治愈聲帶癌的基礎上保留患者聲音功能;早期乳腺癌的“局部射頻消融+放射治療+生物治療”等等。同腫瘤的其他治療手段一樣,根治性微創(chuàng)治療同樣局限于早期腫瘤??梢灶A見,在未來5~10年內(nèi),根治性微創(chuàng)治療聯(lián)合生物治療將成為聲帶癌、早期肝癌和乳腺癌等腫瘤首選或重要治療方法之一。微創(chuàng)醫(yī)學和生物醫(yī)學已成為21世紀醫(yī)學發(fā)展的兩大趨勢和熱點,是腫瘤綜合治療手段中的重要部分,已為愈來愈多的腫瘤患者和醫(yī)師所接受。
5 腫瘤微創(chuàng)治療的臨床效果
其實腫瘤微創(chuàng)靶向治療的臨床應用效果在前一部分已經(jīng)提到,這里只是做個總結。腫瘤微創(chuàng)靶向治療對于早期腫瘤能夠達到根治的效果,于傳統(tǒng)的放療、化療和手術相比較有著微創(chuàng)、安全性系數(shù)高和保留器官功能等優(yōu)勢,對于中晚期腫瘤來說微創(chuàng)靶向治療之間的聯(lián)合應用以及與其他療法的聯(lián)合應用都發(fā)揮出各自的互補優(yōu)勢,部分患者能夠達到根治,大部分患者則能夠達到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的目的。
6 開展腫瘤微創(chuàng)治療存在的難題及其對策
[關鍵詞] 免疫增強劑;銷售金額;構成比;DDDs排序;用藥現(xiàn)狀
[中圖分類號] R7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1(b)-126-02
Analysis of immunopotentiator application in pharma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2009 to 2010
CHEN Shiling WANG Juanjuan ZHANG Qinyo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Cancer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11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ales amounts, drug constituent ratio and DDDs sort of immunopotentiator,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rug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The sales amounts, drug constituent ratio and DDDs sort of immunopotentiator in pharma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2009 to 2010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sales amounts of immunopotentiator drug in our hospital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drug constituent ratio and DDDs sort of thymosin preparation were taken the first place. DDDs sort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from 2009 to 2010. Conclusion The sales amounts of immunopotentiator increases steadily in our hospital, thymosin preparation is taken the first place, which is the main subject of immunopotentiator drug appli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immunopotentiator in our hospital is reasonable basically.
[Key words] Immunopotentiator; Sales amounts; Constituent ratio; DDDs sort; Current situation of drug application
如今腫瘤的發(fā)生已經(jīng)成為一種慢性常見病、多發(fā)病,腫瘤的治療任重道遠。在腫瘤綜合治療中,生物治療越來越受到重視,并逐漸成為最令人矚目的焦點。生物化療是生物治療和化學治療聯(lián)合應用于惡性腫瘤治療的全新綜合治療模式,是根據(jù)腫瘤的病理類型、臨床分期、發(fā)生部位和發(fā)展趨勢,結合患者的全身情況和分子生物學行為,有計劃地聯(lián)合應用化療藥物和生物制劑進行治療,以取得最好的治療效果,達到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的目的[1]。免疫增強劑是一類重要的生物化療藥物,在腫瘤的治療過程中使用免疫增強劑,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保護化療和放療過程中受損的骨髓細胞和免疫細胞[2]。近年來臨床醫(yī)生對免疫增強劑的應用正日益增加,因此,筆者對我院2009~2010年免疫增強劑用藥金額、用藥構成比以及DDDs排序進行比較分析,以期為臨床治療和合理經(jīng)濟用藥提供參考?,F(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通過對醫(yī)院信息系統(tǒng)的查詢,統(tǒng)計2009~2010年我院住院藥房免疫增強劑用藥情況,對免疫增強劑用藥金額、用藥構成比以及DDDs排序進行比較分析。
1.2 方法
根據(jù)《新編藥物學》(第16版)[3]免疫增強劑的定義,免疫增強劑能增強機體的非特異和特異性免疫功能,使低下的免疫功能恢復正常;或能增強與之合用的抗原的免疫原性,加速誘導免疫應答反應;或能替代體內(nèi)缺乏的免疫活性物質發(fā)揮作用等。免疫增強劑在我院的代表藥物有甘露聚糖肽、核糖核酸、胸腺肽等,統(tǒng)計分析我院住院藥房2009~2010年免疫增強劑用藥金額、用藥構成比以及DDDs排序,所有數(shù)據(jù)均經(jīng)過Excel 2003表格處理。限定日劑量(DDD)是指某一特定藥物為治療主要適應證設定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劑量。本研究大部分藥品的DDD值主要參考《新編藥物學》(第16版)[3]確定;《新編藥物學》(第16版)中未收載的藥品根據(jù)藥品說明書規(guī)定的日劑量來確定。藥品的用藥頻度(DDDs)=該藥的總消耗量/DDD值,DDDs具有量的相加性,其值越大,說明此類藥物的應用頻次越多。本研究中同一劑型同一規(guī)格不同產(chǎn)家的同種藥品合并計算DDDs值;同一類別的不同種藥品分別計算DDDs值后相加確定DDDs值。日均費用(DDC)=藥品的總消耗金額/該藥的DDDs[4]。金額與用藥頻度的排序比=藥品金額序數(shù)/DDDs序數(shù),此比值反映藥品金額與用藥人數(shù)是否同步,比值接近1時,表示同步情況良好,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比值高于1時,說明該藥品在同類中相對價格低廉,社會效益好于經(jīng)濟效益;比值低于1,說明該藥市場份額大于用藥頻度,經(jīng)濟效益大于社會效益。
2 結果
2009~2010年,我院免疫增強劑的用藥金額呈上升趨勢,從用藥構成比及DDDs排序來看,胸腺肽制劑居第1位,是免疫增強劑用藥主體,且2010年用藥金額增長比例較大,構成比已占免疫增強劑的3/4左右,其用藥金額排序與DDDs排序基本一致;總體可見,我院免疫增強劑DDC偏高,提示免疫增強劑的價格偏高;2009~2010年我院免疫增強劑各藥物金額及DDDs排序無明顯變化,排序比均為1左右,提示我院免疫增強劑用藥基本合理。見表1。
3 討論
我院使用的免疫增強劑有甘露聚糖肽、核糖核酸、胸腺肽、重組人白介素-2、干擾素、胎盤多肽、薄芝糖肽等。甘露聚糖肽能增強巨噬細胞功能,提高脾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促進骨髓中造血干細胞功能,增加外周血細胞。胸腺肽能連續(xù)誘導T細胞分化發(fā)育的各個階段,增強成熟T細胞對抗原或其他刺激的反應,促進T細胞產(chǎn)生各種細胞因子,并增加白細胞介素-2受體表達。胸腺肽用于腫瘤患者可增加T細胞數(shù),改善臨床癥狀[5]。重組人白介素-2可促進和維持T細胞的增殖與分化,誘導及增強NK細胞活力和白細胞介素-2活性而獲得對自身腫瘤具有細胞毒樣活力的LAK細胞,誘導及增強殺傷性T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的活力,增強B淋巴細胞的增殖及抗體分泌,誘導干擾素產(chǎn)生等。干擾素具有抗病毒、抗腫瘤活性和免疫調節(jié)作用,其與細胞表面的特異性干擾素受體結合后,啟動一系列細胞內(nèi)反應,抑制細胞增殖,增強NK細胞、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和T細胞的殺傷作用等[6]。胎盤多肽能增強細胞的免疫功能,對T淋巴細胞有激活作用,抑制機體的過氧化反應,抑制化學致突變作用,促進骨髓造血細胞的生存、增殖、分化及提高生物活性,用于細胞免疫功能降低或失調引起的疾病及各種原因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癥。薄芝糖肽具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對機體非特異性免疫、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等均有促進作用,具有抗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此外,薄芝糖肽還具有促進核酸、蛋白質生物合成等作用[7-8]。
由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2010年我院免疫增強劑用藥金額增長比例很大,除去患者增加的因素外,也表明醫(yī)生對生物化療的認識更加深入,生物治療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用藥金額的增長以胸腺肽制劑為主,其用藥金額占免疫增強劑的近3/4;不論銷售金額還是DDDs排序,胸腺肽制劑均占第1位,是免疫增強劑用藥主體,提示在免疫增強劑應用中由于胸腺肽制劑種類多、效果肯定、不良反應少且不良反應大多容易控制,使其在腫瘤治療中應用廣泛。我院免疫增強劑銷售金額及DDDs排序基本一致,表明我院免疫增強劑用藥基本合理。由表1可見,免疫增強劑DDC值較高,提示藥品的價格偏高,限制了藥品的廣泛應用。提示應努力開發(fā)價格低廉的免疫增強劑,使免疫增強劑使用更加經(jīng)濟合理,使生物治療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發(fā)揮得更好、更廣泛。
[參考文獻]
[1] 羅榮城,姚廣裕.腫瘤分子靶向治療與生物化療進展[J].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2009,16(2):101.
[2] 張銀萍,姜妙娜,孫杰.免疫調節(jié)劑的研究及應用進展[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09,9(16):3191.
[3] 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1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773-782.
[4] 顧利青.我院2006-2008年抗病毒藥應用分析[J].中國藥房,2010,21(18):1651.
[5] 謝惠民.合理用藥[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95-806.
[6] 田志剛.基于NK細胞的腫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2009,16(1):5.
[7] 樊淑華,葛紅蓮.免疫增強劑的種類和應用[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9,26(2):401.
【關鍵詞】惡性腫瘤;CIK細胞;過繼免疫治療
近年來,生物治療在腫瘤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中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為治療惡性腫瘤的第四大手段。自體細胞誘導的殺傷細胞(CIK)是一類增殖能力強、對多重耐藥腫瘤細胞有很強殺傷活性的腫瘤生物治療免疫活性細胞,主要表達T細胞標記的CD3細胞和NK細胞標記的CD56細胞。大量基礎研究表明[1-5],連續(xù)回輸CIK細胞可以在不損傷機體免疫功能的前提下,對腫瘤細胞進行直接殺傷,并且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力。自體CIK細胞過繼性免疫治療是一種從腫瘤患者外周血中分離多種效應細胞,體外誘導培養(yǎng)后回輸體內(nèi),以提高臨床療效,提高生活質量的生物治療手段。我院腫瘤科近年來對惡性腫瘤患者給予自體CIK細胞過繼性免疫治療,取得了不錯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腫瘤科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期間收治的42例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經(jīng)病理或細胞學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根據(jù)國際抗癌聯(lián)盟制定的《惡性腫瘤 INM分類法》腫瘤分期標準,所有病例均為Ⅲ、Ⅳ期,均有可測量的腫瘤病灶,預計生存期均>3個月,Karnofsky評分≥60分。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36~82歲,平均年齡(58.3±9.6)歲。肺癌14例,結腸癌8例,原發(fā)性肝癌6例,直腸癌5例,乳腺癌4例,其它5例。行CIK細胞治療前有30例接受過化療,占71.4%,有12例接受過放療,占28.6%,放化療與CIK細胞生物治療間隔均在1月以上。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急慢性感染、精神障礙、免疫系統(tǒng)疾病等患者均已排除在外。接受治療前均已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CIK細胞體外培養(yǎng) 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外周靜脈血50ml,以淋巴細胞分離液分離出單個核細胞,洗滌3次后用含10%人AB血清的RPMI1640培養(yǎng)基調節(jié)密度至1~2×106/ml后進行培養(yǎng)。培養(yǎng)箱內(nèi)條件設為: 37℃,5%濃度的CO2。培養(yǎng)第1d加入重組人IFN-γ,濃度調至2000U/ml;第2d加入rhIL-2,調節(jié)濃度至1000U/ml,并加入濃度為50ng/ml的CD3MaAb。定期更換培養(yǎng)液,1次/3d,記錄細胞的生長情況。
1.2.2CIK細胞的鑒定與質量控制 單個核細胞培養(yǎng)1周后進行計數(shù),并檢測細胞活度,根據(jù)培養(yǎng)量計算出CIK細胞總數(shù)。對誘導培養(yǎng)擴增的CIK細胞進行細胞表型分析和細胞殺傷活力測定,同時對安全性進行評價。
1.2.3細胞回輸 細胞培養(yǎng)13~15d后,收集合格的CIK細胞,洗滌3次,配成250ml液體(含5%的人血白蛋白、1000U/ml的IL-2)后回輸入患者體內(nèi),每次回輸細胞總量2~5×109,1次/2d, 1療程/3次。
1.3觀察指標 ①分別于治療前后應用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型號:Elecsys 2010型;生產(chǎn)廠家:羅氏公司)檢測患者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變化,同時用流式細胞儀測定外周血T細胞亞群等免疫學指標變化情況。②觀察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包括睡眠、食欲、精神狀態(tài)等。評價標準:顯著改善(臨床癥狀積分值下降≥2/3)、部分改善(積分下降在1/3~2/3之間)、無改善(積分下降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應用c2檢驗,檢驗標準以P
2結果
2.1腫瘤標志物測定 經(jīng)CIK細胞治療后,36例CEA升高的患者有28例下降,8例穩(wěn)定,6例AFP升高的患者均下降,4例CA125升高的患者有3例下降,1例穩(wěn)定。
2.2治療前后T細胞亞群變化 治療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及NK細胞(CD16+、CD56+)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CD8+下降,統(tǒng)計學均有顯著性差異(P
2.4臨床療效 經(jīng)CIK細胞治療后,19例患者部分緩解,12例輕度緩解,9例穩(wěn)定,2例進展,臨床有效率為73.8%。
2.5毒副反應 出現(xiàn)一過性發(fā)熱者6例,但其體溫均
3討論
過繼性免疫療法是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腫瘤治療的重要方法。研究表明[6],T淋巴細胞如CD3+、CD4+、CD8+及NK細胞對機體免疫調節(jié)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其中誘導性CD4+T淋巴細胞和殺傷性CD8+T淋巴細胞起主要調節(jié)作用,CD4+/ CD8+是反應機體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惡性腫瘤患者往往機體免疫功能受到重大損傷,CD4+/ CD8+值大幅減小,這就給腫瘤細胞大量增殖提供了機會。免疫療法可以改變惡性腫瘤患者體內(nèi)T淋巴細胞亞群及NK細胞的比例,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抑制腫瘤細胞的增值。但是以往的免疫療法常存在擴增不夠、毒副作用大等缺點,因此臨床應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CIK細胞是1991年由Schmidt Wolf等研究發(fā)現(xiàn)的腫瘤生物治療效應細胞,是由單個核細胞在多種細胞因子的刺激下擴增的異質細胞,具有增殖迅速、殺瘤活性強、毒副作用輕微等優(yōu)勢。病理研究發(fā)現(xiàn),CIK細胞主要是通過釋放顆粒酶和穿孔素來裂解、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還可以刺激機體分泌TNF、IL-2、IFN-γ等多種細胞因子,不僅能夠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而且能夠通過調節(jié)機體免疫系統(tǒng)間接地殺傷腫瘤細胞[5-8]。由于惡性腫瘤患者的外周血CIK細胞水平低,為使其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抗瘤作用,必須進行體外培養(yǎng),然后回輸于患者體內(nèi),以進行生物免疫治療。
本研究中,我們給予抗CD3單抗、IL-2、IFN-γ等細胞因子對分離單個核細胞進行了12~15d細胞培養(yǎng),成功誘導擴增CIK細胞,并分3次回輸患者體內(nèi),結果發(fā)現(xiàn),42例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毒副反應輕微,同時患者腫瘤標記物下降,治療的有效率為73.8%,患者外周血中CD3、CD4 T細胞和NK細胞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總之,自體CIK細胞過繼性免疫治療對晚期惡性腫瘤患者臨床療效確切,能顯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效控制腫瘤轉移和復發(fā),值得臨床推廣和普及。
參考文獻:
[1] Qin Chai; Dong-jian An.Analysis on Emcacy of CIK Cells in Advanced Malignant Tumors [J]. 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2011,9(12):62-63.
[2] Xiu-bao Ren;Jin-pu Yu;Hong Liu,et al. Thl Bias in PBAAC induced by large scale auto - CIK infusion in malignant solid tumor patients in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4,1(4):284-294.
[3] Xiao-Dong Li;Bin Xu;Jun Wu,et al.. Review of Chinese clinical trials on CIK cell treatment for malignancies [J].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Oncology,2012,14(2):102-108.
[4] Qun Zhao;Hui Zhang;Yong Li,et al;. Anti-tumor effects of CIK combined with oxaliplatin in human oxaliplatin-resistant gastric cancer cells in vivo and in vitro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10,29(1):1-13.
[5] Long-bang Chen;Peng-ying, Liu. The anti-tumor effects of CIK cells combined with docetaxel against drug-resistant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 SPC-A1/DTX in vitro and in vivo [J]. Biomedicine and Pharmacotherapy,2009,63(5):323-323.
【關鍵詞】原發(fā)性肝癌;射頻消融術治療;腹腔鏡切除術;生物治療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67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4139-01
原發(fā)性肝癌主要發(fā)于膽管細胞或者是肝細胞中的癌癥,在腫瘤臨床治療中比較常見,是惡性腫瘤的一種。在近年的臨床治療中,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在所有的惡性腫瘤中位居第五。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病率非常高,人數(shù)占到全球總人數(shù)的55%,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占到全球總數(shù)的46%。原發(fā)性肝癌已經(jīng)對我國人民的生命健康產(chǎn)生極大的威脅,所以必須重視對原發(fā)性肝癌實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
1原發(fā)性肝癌診斷
原發(fā)性肝癌的早期癥狀不是很明顯,很多患者早期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病情,往往就醫(yī)的時候已經(jīng)到中晚期了,這個時候在進行治療往往困難較大,所以必須要加強原發(fā)性肝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目前肝癌早期診斷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1早期篩查早期篩查就是一些肝硬化患者或者是有肝癌家族史的患者定期進行超聲檢查和血清甲胎蛋白檢查,這種方法對于發(fā)現(xiàn)早期的肝癌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2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能實現(xiàn)定性、定量檢查。目前主要采用的影像學檢查手段有超聲檢查、CT檢查、MIRI檢查、DSA檢查。通過采用這些檢查技術能確定肝臟結節(jié)位置、包塊的大小、數(shù)目、供血情況等等。其中DSA檢查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是有創(chuàng)檢查,而且檢查的準確率在95%以上,對于一些小的病灶也能及時發(fā)現(xiàn)。
1.3其他檢查在肝癌診斷中還有一些其他的診斷方法,例如實驗室檢查、病理組織學檢查等等。雖然這些都是有創(chuàng)檢查,但是其病情診斷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在臨床診斷中,醫(yī)生通常根據(jù)患者個體特征選擇相應的診斷方式。
2原發(fā)性肝癌治療
2.1外科治療
2.1.1精準肝切除在目前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過程中由于影像學的進步,外科手術的精準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精準肝切除就是在患者肝功能允許的情況下,將肝臟葉段肝靜脈進行解剖,將病灶部位切除,同時最大可能保留膽道和肝臟血壓流出道。雖然在以往采用開腹手術治療中因為手術技巧、主刀醫(yī)生方面的原因手術的死亡率較高,但是目前先進科技的應用,開腹手術的死亡率已經(jīng)非常低了,使用開腹手術治療肝癌相對還是比較適用的,但是肝切除手術的復發(fā)率較高。
2.1.2腹腔鏡切除術在外科治療中腹腔鏡的應用越來廣泛,因為其具有微創(chuàng)特點,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根據(jù)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原發(fā)性肝癌的治療要比開腹手術具有優(yōu)勢,無論是在住院時間,還是術中失血等方面,腹腔鏡手術的優(yōu)點都非常明顯。目前腹腔鏡手術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治療精度有了更大的提高,可以在腹腔鏡下進行半肝切除手術。
2.1.3肝臟移植在肝癌治療中肝移植也是比較重要的治療手段,目前我國肝移植總數(shù)已經(jīng)超過5000例,實施肝癌移植手術之后,患者的生存率相對比較高的,據(jù)調查,在肝癌移植手術之后的1個月、1年、3年內(nèi)患者的生存率是90%、76%、60%。治療的效果還是非常顯著的。需要注意的是肝癌移植治療中必須要遵循一定的標準:①小肝癌并肝功能不全或者肝硬化。②無法切除的大肝癌、可切除的大肝癌并肝功能不全。③尸體肝移植與活體肝移植的適應癥相同。
2.2介入治療介入治療是微創(chuàng)治療的一種,在肝癌治療中的效果顯著,目前最常見的是肝動脈化療栓塞,這種治療方法最早是應用于進展期的肝癌患者治療中,根據(jù)統(tǒng)計資料顯示,不同期內(nèi)的治療效果差異性較大,一般Ⅰ期內(nèi)治療患者的生存率能達到50%,Ⅱ期內(nèi)治療患者的生存率在30%,要比Ⅰ期減少20%。在與采用內(nèi)科保守治療組的對比中也發(fā)現(xiàn),其治療效果要比內(nèi)科保守治療的效果好。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方法的產(chǎn)生主要是因為通過病理學觀察,發(fā)現(xiàn)原發(fā)性肝癌的血供來源只有肝動脈,而經(jīng)動脈化療栓塞能使得肝癌細胞缺血壞死,加上一些局部藥物的使用能將肝癌細胞殺傷。大量事實證明,對于可切除手術不宜術前進行化療栓塞,這樣往往會延誤最佳的手術治療時機。
2.3射頻消融術治療此方法治療的原理是由彈頭電極的頭部發(fā)出射頻波,從而激發(fā)組織細胞震蕩,離子相互之間產(chǎn)生碰撞從而產(chǎn)生熱量,這些熱量能將局部的腫瘤細胞快速殺死,同時在腫瘤周圍形成凝固,阻斷血管組織繼續(xù)向腫瘤供血。射頻消融術在治療原發(fā)性肝癌中的效果明顯,且治療操作比較簡單,治療的安全性也比較高。射頻消融術在治療直徑小于等于3cm的癌變腫塊中效果最好,腫塊過大治療效果則會相應下降。另外,在消融治療中除了射頻消融術之外,還有微波固化消融術、高頻聚焦超聲消融術等等。
2.4生物治療生物治療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免疫治療和基因治療。免疫治療:通過激活免疫細胞,細胞因子抑制和殺傷肝癌細胞,常用的有卡介苗、胸腺肽、干擾素、腫瘤疫苗等等。Bertelli等[7]采用免疫治療原發(fā)性肝癌,實驗證明,患者的生存期有了明顯的延長。但是干擾素、白介素在治療肝癌中的療效還有待更多實踐的證明。基因治療:在目前發(fā)現(xiàn)一些基因能對腫瘤的生成和生長產(chǎn)生抑制作用,例如,P16、P53基因。它們能抑制腫瘤組織中血管的生成,減少腫瘤供血,有效抑制腫瘤生長。
2.5中醫(yī)治療從中醫(yī)角度來說,肝癌的發(fā)生主要是因為氣滯血瘀、肝脾不調。中醫(yī)認為原發(fā)性肝癌是身體整體出現(xiàn)問題,治療中必須要注重整體性治療。在治療過程中主要以活血、補氣、祛濕、理氣為主。目前比較常用的藥物是逍遙散、一貫煎等。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3結語
總之,原發(fā)性肝癌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非常大,治療肝癌的方法也逐漸增多,除了上述幾種治療方法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治療方法,其治療效果都比較明顯。要有效降低原發(fā)性肝癌的死亡率,必須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易發(fā)人群要定期進行檢查,在治療的過程中醫(yī)生要以患者具體病情為基礎,確定采用何種治療方法。從而最大限度提高治療效果。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相信在將來必能將癌癥攻克。
參考文獻
[1]王軍,劉德慧,鄭江濤,曹廣東.原發(fā)性肝癌臨床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1(3):429-430.
[2]郭永章.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與治療研究進展[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2011,32(7):1-5.
[3]廖建軍.原發(fā)性肝癌診斷及外科手術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9):381-383.
[4]陳楊,楊金坤.原發(fā)性肝癌中醫(yī)藥治療進展研究[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12(4):234-236.
[5]區(qū)金銳,王慧玲.原發(fā)性肝癌的治療新進展[J].循證醫(yī)學,2012,12(2):85-88.
doi:10.14033/j.cnki.cfmr.2017.9.03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9-0071-02
功能性便秘又稱習慣性便秘或單純性便秘,是指患者的便秘發(fā)生原因并非由全身疾病或腸道疾病引起,而是由腸功能紊亂所致,患者常因持續(xù)大便堅硬,里急后重前去就醫(yī)。目前臨床上常采用盆底生物反饋聯(lián)合電刺激對該疾病進行治療,如在治療期間輔以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升治療效果[1]。為了研究對行盆底生物反饋聯(lián)合電刺激治療功能性便秘的患者實施綜合護理的方法和臨床效果,本文特選取60例2015年9月-2016年9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行盆底生物反饋聯(lián)合電刺激治療功能性便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進行研究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60例2015年9月-2016年9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行盆底生物反饋聯(lián)合電刺激治療功能性便秘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齡最小30歲,最大52歲,平均(41.13±3.10)歲;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最小30歲,最大53歲,平均(40.02±3.50)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1)臨床表現(xiàn)符合功能性便秘的診斷標準,且已經(jīng)確診的患者;(2)除本病外無其他組織或器官嚴重器質性疾病,對盆底生物反饋聯(lián)合電刺激治療有一定的了解,自愿選擇該治療,且對治療有一定耐受性的患者;(3)精神正常,神志清楚,能完整流暢回答出研究人員提出的有關于疾病的相關問題的患者;(4)在研究人員的講解下,對本研究有一定的熟悉,自愿參與其中;(5)本研究在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許可下進行[2]。
1.3 治療方法
以2周為1個療程,治療所用儀器為南京偉思醫(yī)療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的MyoTrain系列生物刺激反饋治療儀,治療前,排空大小便,如患者便秘情況嚴重,可在開始治療前2 h為其進行清潔灌腸1次,灌腸應徹底,保證直腸壺腹部不留有糞便;治療時,協(xié)助患者取半坐臥位,將生物探頭涂油后緩慢插入患者,根據(jù)其具體病情選擇生物反饋治療模塊,在治療間隙配合以間歇性的電刺激治療,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且不感到疼痛為宜。每周到醫(yī)院訓練5~7次,每次30~40 min,1個療程進行10次,同時在家中進行同步練習[3]。
1.4 護理措施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根據(jù)患者治療情況進行環(huán)境護理、飲食護理等措施,觀察組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4.1 心理護理 胃腸功能紊亂受心理原因影響顯著,故在治療期間因加強對患者不良心理的疏導,囑患者日??啥嗦犑婢彽囊魳贩潘尚那?,在患者進行治療時,多使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患者,使其能盡快建立排便反射的生物反饋環(huán)路,緩解其精神緊張,改善括約肌緊張狀態(tài);日常盡量滿足患者提出的合理的生活要求,保持患者心情舒暢,多為患者講解堅持治療,預后良好的病例,增強患者對于疾病治愈的信心[4]。
1.4.2 飲食護理 囑患者每日多飲水,保證攝入量在2000~3000 ml,晨起后飲一杯淡鹽水,對于便秘的改善效果顯著;飲食以含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為主,因其可以促進腸蠕動,改善便秘癥狀,三餐時間規(guī)律,食物溫度適宜,禁食過油、高鹽、濃茶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飲食搭配合理,可適當攝入花生油等油類,以腸道,改善便秘[5]。
1.4.3 排便指導 囑患者養(yǎng)成規(guī)律排便的時間,每天按時排便,不管此時是否有便意,都應按時排便,排便最佳時間在早餐后,排便時注意保持高度注意力,避免過分用力,時間不宜過久,最長不超過20 min[6]。
1.4.4 健康指導 適量的運動對于改善患者病情有一定的效果,可囑患者在每日早晚飯后進行運動,以慢走為宜,時間不超過1 h,還可通過飯后站立順時針按摩腹部,并左右轉動腰骶部進行鍛煉。鍛煉時間不可過久,程度以自身能耐受為宜[7]。
1.5 ?^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治療效果評價標準。顯效:停用生物治療反饋聯(lián)合電刺激及全部瀉藥后,患者的大便次數(shù)及性狀恢復正常;有效:停用生物治療反饋聯(lián)合電刺激及全部瀉藥后,患者的大便次數(shù)恢復正常,但性狀無顯著改善;無效:停用生物治療反饋聯(lián)合電刺激治療,未停用瀉藥治療,患者的便秘情況較治療前無顯著改善??傆行?顯效+有效。(2)護理滿意度評價標準。根據(jù)醫(y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滿分為100分,90分以上代表滿意,80~90分代表部分滿意,80分以下代表不滿意。滿意度=滿意率+部分滿意率。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
全部患者經(jīng)手術治療,癥狀均得到緩解,經(jīng)過不同的護理,觀察組30例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達93.33%,對照組僅66.67%,觀察組顯著更優(yō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經(jīng)過不同的護理,觀察組30例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達96.67%,對照組僅76.67%,觀察組顯著更優(yō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隨之發(fā)生顯著改善,導致出現(xiàn)功能性便秘的患者數(shù)量逐年升高,該疾病的發(fā)病原因主要是由于:(1)飲食結構不良,攝入的機械和化學刺激不足,腸道受到的刺激小,反射不足,出現(xiàn)便秘;(2)出現(xiàn)便意后未及時排便,長此以往,導致直腸反射敏感性減弱,出現(xiàn)便秘;(3)精神過于激動或過于抑郁,神經(jīng)反射出現(xiàn)障礙;(4)生活壓力過大,睡眠不足,精神高度緊張?;疾『蠡颊叩闹饕R床表現(xiàn)為左下腹脹感,里急后重感,如病程遷延不愈,患者常出現(xiàn)“毒血癥”的臨床表現(xiàn),容易繼發(fā)痔瘡等疾病。臨床上進行該疾病的檢查時,主要手段是胃腸X線片檢查、腸鏡檢查、糞便造影和肛管測壓。病程遷延,不但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還容易誘發(fā)某些心血管疾病,威脅患者生命[8]。
生物反饋治療屬于一種生物行為療法,通過該方法進行疾病的治療時,是利用其發(fā)出的聲音或可視圖像刺激患者大腦中樞對疾病的調控,幫助患者進行生理障礙的調節(jié)的糾正,使其建立正常排便規(guī)律。該治療儀器可將患者的病生理信息轉化為生物信息,通過生物反饋機制,使患者直觀感受到自身生活活動,據(jù)此來調節(jié)排便活動,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
首先,鼻咽癌是一種嚴重的惡性腫瘤,在得病后能不能治愈涉及到的因素特別多,不但和病情有關系,同時也和治療的方法、患者的心理素質以及平時的生活習慣等都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
其次、具體的病情,隨著醫(yī)生水平的快速發(fā)展,目前,只要早期鼻咽癌患者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已可以實現(xiàn)治愈的目的。但是鼻咽癌發(fā)展到中晚期時,就很難達到治愈的目的,這是因為中晚期的癌細胞發(fā)生了擴散轉移,增加了治療的難度。
最后、治療方法是否得當,許多人早期鼻咽癌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以后,就會誤以為鼻咽已被治愈,而不再堅持術后鞏固治療(放射治療、生物治療)以及定期到醫(yī)院復查。這樣就很容易造成癌細胞經(jīng)過一些時日以后,又在患者的體內(nèi)死灰復燃,發(fā)生復發(fā)的情況。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