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提高文學藝術素養(yǎng)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士其;科學文藝作品;烹調食材;烹調方式;烹調技藝
師范生作為未來的教育者,未來的“兒童精神食糧的烹調者”,如何提升自己的兒童文學素養(yǎng),從而提高自身教育技巧(烹調技能)呢?筆者覺得:向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學習,就能增長自我這方面的能力和技巧。本文要談的是著名的科學文藝作家高士其高超的“廚藝”。
高士其,著名科學家、科學文藝作家,一生寫下了760多篇的科學文藝作品。著名作家冰心這樣評價:“假如兒童文學作者是兒童精神食糧的烹調者的話,那么,高士其就是一位超級廚師?!?這句話高度贊美了高士其科學文藝作品的高超藝術水平。高士其的作品對兒童的影響是成功的,作為承擔未來教育任務的師范生來說,也希望對兒童的教育是成功的。那么,應該掌握哪些技巧呢?高士其作品的魅力是什么呢?
首先,考查一下高士其作品“食材”的選擇。長篇科學童話《菌兒自傳》說的是人們肉眼看不見、手摸不著的細菌的那些事:細菌長得怎么樣?從那里來的?細菌的家庭成員有哪些?細菌最怕什么?最喜歡什么?細菌是如何謀生的?細菌和人有什么關系?細菌帶給人類的危害有哪些?細菌對人類有什么貢獻?《大王,雞,螞蟻》談的是大自然生物鏈的循環(huán)問題。《細菌的祖宗——生物的三元論》談論的是動物的祖宗是誰?植物的祖宗是誰?細菌的祖宗是誰?《鼠疫來了》《瘋狗與貪牛的被控》《霍亂先生訪談記》《散花的仙子》等談的是瘟疫(鼠疫、瘋狗病、瘋牛病、瘧疾、霍亂等)的傳播與防治的問題?!都毎牟凰谰瘛氛劦氖堑挚沽Φ膯栴}。《我們的土壤媽媽》談的是土壤的功能問題?!对拥幕鹧妗氛劦氖窃幽艿漠a生和運用的問題??梢?,高士其作品的選材涉及了細菌學、微生物學、病理學、免疫學、動物學、植物學和物理學等。這些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是非常深奧的,如何清楚明白地介紹,才能夠讓兒童接受、喜歡呢?況且,科學文藝的靈魂是科學的,容不得半點荒謬。這一點,高士其自己也曾說:“科學文藝應該有高度的科學性。這就是說,它必須有豐富的科學內容,而且這些內容是根據(jù)正確的科學事實和理論的,不容許絲毫的歪曲……” 這方面和教師是一樣的。教師傳授知識,遵循的就是“科學”的原則。既要科學準確,又要生動有趣。事實證明:高士其成功了!他的作品在20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可是“紅紅火火”的,即使是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今天,高士其作品的內容還是具有人民性、生活性和永恒性的。他的作品是兒童的好朋友。因為它極大地滿足了兒童的好奇心。生活中,兒童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高士其的作品揭開了大自然神秘面紗的一角,滿足了兒童的好奇心,為兒童展現(xiàn)了一個光怪陸離、千奇百怪的自然世界,令人神往??梢姡哂袦Y博的科學知識也應該是師范生兒童文學素養(yǎng)的一個方面。
其次,考查一下高士其作品的“烹調方式”。食材很高端,可如果只是用一種烹調方式的話,是絕不會引起少年朋友的興趣的。所以,必須采用多樣化的烹制形式。高士其的散文作品采用的就是多樣化的形式。例如《大王,雞,螞蟻》采用的是游戲的方式,《熱血和冷血》采用的是通篇對比的方式,《鼠疫來了》采用聊齋式的鬼魂哭訴方式,《霍亂先生訪問記》采用記者訪問的方式,《散花的仙子》采用的是傳統(tǒng)神話的敘述方式,《瘋狗與貪牛的被控》采用的是法庭斷案的方式,《聽打花鼓的姑娘談蚊子》采用的是打花鼓唱戲文的方式等。這樣的游戲方式,形式新穎多樣、活潑有趣,深受兒童的喜愛。我們知道:兒童的生活是游戲的生活。朱自強先生說:“游戲之于兒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戲的意義即其生活的意義,游戲是純粹的生活,生活是純粹的游戲?!?游戲的過程就是體驗生活的過程,也是增長智慧的過程。如《大王,雞,螞蟻》寫的就是一個兒童玩的游戲:大王是大拇指,雞是食指,螞蟻是小指。游戲規(guī)則:大王可以吃雞,雞可以啄螞蟻,螞蟻可以吃大王。在大自然中,“細菌便是‘螞蟻’,植物便是‘雞’,動物卻是‘大王’了”。游戲玩一玩,體驗自然界的循環(huán)原理,“若有一方罷工,食糧一絕,同歸于盡”。這樣,就真正做到了快樂閱讀、快樂游戲、快樂學習。因此,師范生應學會正確理解和運用“游戲”這種方式。
第三,考查一下高士其作品的“烹調技藝”。高士其作品的“烹調技巧”最明顯的就是比喻、擬人手法的嫻熟運用?!案呤科渖朴谶\用比喻,用讀者熟悉的東西來比喻讀者所不熟悉的東西,使科學小品通俗易懂?!薄案呤科溥€常用擬人化的手法寫作科學小品,使讀者讀了倍感親切?!?在高士其的作品中,比喻、擬人手法隨處可見,有時比喻和擬人手法是結合在一起的?!毒鷥鹤詡鳌分?,通篇采用擬人手法。例如介紹什么是細菌:“我是寄生植物中最小的兒子,所以自愿稱作菌兒。以后你們如果有機緣和我見面,請不必大驚小怪,從容地和我打一個招呼,叫聲菌兒好吧。”細菌的愿望:“希望娘姨大姐、貧苦婦人,把我連水挑上去淘米洗菜,洗碗洗鍋;希望農夫工人、勞動大眾,把我一口氣喝盡了,希望由各種不同的途徑,到人類的肚腸里去。”……采用擬人手法,細菌也變得跟人一樣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 如“我自從別了雨水以來,一路上彎彎曲曲,看見了不少的風光人物:不忍看那殘花落葉在水中蕩漾,又好笑那一群喜鴨在鼓掌大唱,不忍聽那災民的叫爹叫娘,又嘆息那詩人的投江!”兩個“不忍”,一個“嘆息”,很有悲憫情懷,親切感人。
比喻手法更是隨處可見,信手拈來,準確精彩。如《我們的土壤媽媽》,把土壤比喻成“地球的肺”“地球的胃”“地球的肝”等準確生動;在《細胞的不死精神》中一句“細胞的靠得住與靠不住,正如銀行商店的靠得住與靠不住,不然,人怎么一餓就瘦,再餓就病,久餓就死呢?不是細胞虧本而涅粲嗎?”以銀行商店資金是否缺乏導致“靠不住”或“靠得住”比喻細胞營養(yǎng)是否缺乏導致“靠不住”或“靠得住”。如果給細菌提供“無窮雄厚的資源”,細菌就能達到“永生之域”,正如給銀行商店提供雄厚的資金,銀行商店就永遠不會倒閉一樣。運用比喻手法,不但使語言表達得更加通俗易懂,而且還增加了作品內容的厚度,意味更加深厚了。
高士其作品中比喻和擬人手法常是結合在一起的,比喻中有擬人,擬人中有比喻。如《菌兒自傳》中“其實,不但人類的肚子是我的大菜館,人身上哪一塊不干凈,哪一塊又裂痕傷口,哪一塊便是我的酒樓茶店。一切生物的身體,不論是熱血或冷血,也都是我求食借宿的地方?!薄按蟛损^”“酒樓茶店”“求食借宿”是比喻,整段的敘述用的是擬人。
皮亞杰的“泛靈論”認為,兒童的思維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這種思維的基本特點是主客體不分。兒童通過泛靈觀念,把自身的意識和情感賦予整個世界。在兒童眼中,花會點頭,鳥會說話,螞蟻也會爭強好勝。挪威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布約克沃爾德在《本能的繆斯——激活潛在的藝術靈性》一書中說,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兒童的日常行為充滿了繆斯靈性。一些在成人眼中不可思議的“貓言狗語”行為,在兒童眼中是最自然不過了。高士其作品采用比喻和擬人的“烹調技藝”迎合了兒童的“泛靈”心理和繆斯天性,通過擬人和比喻的藝術化處理,一切深奧的、枯燥乏味的自然科學知識就搖身一變,成了形象生動的、幽默有趣的繆斯恩賜了,兒童焉有不喜歡的。可見,是否熟練運用比喻和擬人手法也是衡量師范生兒童文學素養(yǎng)高低的一個標準。
冰心說:“為兒童準備精神食糧的人們,就必須精心烹調,做到端出來的飯菜,在色、香、味上無一不佳,使他們一看見就會引起食欲,欣然舉箸,點滴不遺。因此,為要兒童愛吃他們的精神食糧,我們必須講究我們的烹調藝術,也就是必須講求我們的創(chuàng)作藝術?!?這段話高度贊美了高士其是一位深受兒童喜愛的優(yōu)秀作家,他的成功源于他具有高超的“烹調藝術”。其實,教師也是“為兒童準備精神食糧”的人,也應該具備“烹調藝術”。高士其的偉大,在于他心中有兒童。他熟悉兒童的心理,了解兒童的喜好,理解兒童的追求,他是以兒童為中心進行創(chuàng)作的。因此,師范生作為未來的兒童教育者,應向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學習,為兒童烹調出他們喜歡的美味佳肴。
參考文獻:
[1]浦漫汀.兒童文學教程[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1.
[2]高士其.我們的土壤媽媽[M].武漢: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2006.
[3]高士其.菌兒自傳[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信息技術教育信息化專業(yè)素養(yǎng)隨著時代的迅速發(fā)展,信息技術的應用日益普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把人類社會帶入到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它已對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及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利用信息技術教學越來越顯得重要。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緊跟時代的發(fā)展步伐。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素養(yǎng),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工具,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礎。作為語文教師如何提高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呢?
一、具有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先進教育理念
教育信息化不僅是對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更是對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更新與變革?!安煌慕逃砟?,會帶來不同的教學設計,取得不同的學習效果。教師的教育觀念決定著教師的行為,教師教育觀念轉變是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面對教育信息化的大環(huán)境,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學習新課程的知識觀、人才觀、教學觀、學生觀、師生觀、資源觀、評價觀,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把握其精髓,樹立相應的教育理念。
二、提高教師信息素養(yǎng),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改革全面推進和實施,對教師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教師不再是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提高教師信息素養(yǎng)、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為這一切的實現(xiàn)提供了平臺。教師可借助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實現(xiàn)資源共享,改變教學方式,探求新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建更好的教學環(huán)境,提高教育教學技能。實踐證明,以網(wǎng)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給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和活力。信息技術整合于教育,已成為教育改革中的熱點問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信息技術教育的發(fā)展,教育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易變性及快速呈現(xiàn)性,引起的教育內容、手段、方式的多樣性的變化,必然給教育提出了新的問題。信息技術時代的來臨及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要求教師迅速提高信息素養(yǎng)。
三、具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有效整合的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具有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將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貼近生活,更具有時代氣息,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之間的整合,要堅持信息技術為語文學習服務的原則。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一個適應信息時展的平臺,從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著手,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營造出輕松、和諧的學習空間。
四、具有設計組織資源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對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和效率等方面不斷提出新要求,教學資源的設計組織已成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基本功,也是教師日常教學的基礎工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深入透徹地了解和把握自己所教學科內容,而且要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網(wǎng)絡技術,學會制作多媒體課件。能夠熟練運用這些技術高效組織教學。
五、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必須隨著新技術的使用與信息的擴展而有所改變。教師作為知識的權威者和代言者的身份被質疑,“一桶水”的小學語文教師已經不再適應信息時展的要求。教師只有不斷學習知識,才能成為源源不斷的“長流水”。小學語文教師要意識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和意識,養(yǎng)成不斷追蹤學科動態(tài)的良好習慣。
那么,如何以信息技術提高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呢?我個人認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發(fā)展專業(yè)素養(yǎng)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師主體性之間和諧共生的平衡關系。小學語文教師主體作用與信息技術的關系非常重要,不能忽視任何一方的作用,它們是一種和諧共生的平衡關系。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語文,決定了在發(fā)揮教師主體性的基礎上,必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情境,使知識以一種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
2.創(chuàng)造條件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首先,營造有利于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提高的良好氛圍。硬件的配備和軟件資源的開發(fā)是提高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前提,學校應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完善的評價和激勵機制,促進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其次,開展有計劃、有針對性的“信息技術校本培訓”。
3.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自我建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自我建構的途徑:一是教師通過網(wǎng)絡搭建教師知識共享的信息空間,促進整合技術知識的交流。二是學校自己組織教師開展用信息技術教學的講課比賽,并請校外專家擔當評委。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教師將從別人那兒學來的經驗及相關信息技術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并且可以得到專家的現(xiàn)場指導,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與專業(yè)技能。
4.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小學語文教師自我反思的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為小學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發(fā)展提供了多種途徑,突破了原有地域和經費的限制,擴大了教師反思的渠道和途徑。但是,教師應用網(wǎng)絡信息技術應有明確的目的,即更好地與學生、家長、同行進行交流合作,更好地進行反思。
5.探索基于問題解決且有利于小學語文教師自主學習及研究的多樣實效的專業(yè)發(fā)展途徑。傳統(tǒng)的教師培訓,無論是培訓班式的、專家講座式的,還是觀摩考察式的,都是被動的,不能調動小學語文教師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在培訓的基礎上,基于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而開展自主學習及研究,對于彌補“培訓班式”及“專家講座式”的缺點,可促進專業(yè)素養(yǎng)的可持續(xù)協(xié)調發(fā)展,將大有裨益。教師可以通過網(wǎng)絡資源進行學習和研究。從中了解有關新課程知識、師資培訓、教育教學理論述評、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知識,這對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發(fā)展很有好處。
總之,素質教育呼喚高素質的教師。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也是提高教師自身素養(yǎng)的過程。只有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勇于改革,勇于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信息化素養(yǎng),才能成為大有作為的新世紀的優(yōu)秀教師。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在《標準》中對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的素養(yǎng)提出的要求.
[2]新課程下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提綱).
[3]萬東旺.學習《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新修煉》的心得體會.2011.
[4]韋明偉.學習《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新修煉》體會.2011.
影視劇難創(chuàng)輝煌,癥結何在?制片、劇本、導演、演員、攝影、音樂,哪一方面都可能對影視劇質量產生影響。竊以為,諸因素中,劇本是決定影視劇質量的根本因素。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它是決定一部影視劇優(yōu)劣的決定性基因,要拍攝一部優(yōu)質影視劇必須先有一部優(yōu)秀的劇本。沒有好劇本,再天才的導演照樣拍不出好電影,失敗是必定的。
張藝謀可算是我國最富藝術天才的優(yōu)秀導演,他導演的《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和《活著》等影片讓國內外影視界公認他的藝術天賦,這些電影的成功不僅確立了他中國第五代導演代表和國際級導演的地位,同時也幫原小說作家揚了名。但他也有許多失敗的作品,其中《代號美洲豹》、《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英雄》、《十面埋伏》和《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帶給他爭議和批評最多的電影。我們不妨對他的成敗略作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其癥結所在。
《紅高粱》(1988年)一舉斬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金熊獎,同時還獲得十多個國際國內大獎,讓他一舉成名。這部作品被稱之為“中國新時期電影創(chuàng)作的新篇章”,“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新開端”,“猶如一聲霹靂,驚醒了西方人對中國電影所持的蔑視與迷幻”?!毒斩埂罚?990年)再一次給中國電影帶來了巨大榮譽,它是我國第一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并先后在法國戛納、西班牙瓦亞多里德、美國芝加哥、保加利亞瓦爾納市等國際電影節(jié)獲獎?!洞蠹t燈籠高高掛》(1991年)穩(wěn)固了他國際級導演的地位,該片獲第44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銀獅獎、美國6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意大利全國奧斯卡大衛(wèi)獎最佳外語片獎等大獎?!肚锞沾蚬偎尽罚?992年)被稱為張藝謀的巔峰之作,該片也獲得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圣馬克金獅大獎、法國影評人協(xié)會最佳外語片獎以及國內政府獎、金雞獎、百花獎等十多個大獎?!痘钪罚?993年),是電影界評價最高的張藝謀電影。該片獲得法國戛納第47屆國際電影節(jié)評委會大獎、最佳男主角獎、人道精神獎等三項大獎,全美國影評人協(xié)會最佳外語片獎、英國全國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獎重大獎項。
這五部電影的成功,除了張藝謀的藝術才能和創(chuàng)造能力外,有兩個不可忽略的決定因素:一是五部電影都得益于小說原著已有的文學價值?!都t高粱》根據(jù)莫言的小說《紅高粱家族》改編,《菊豆》由劉恒的中篇小說《伏羲伏羲》改編,《大紅燈籠高高掛》是根據(jù)蘇童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秋菊打官司》是依據(jù)陳源斌小說《萬民訴訟》改編,《活著》是根據(jù)余華同名小說改編。這些原著都是我國優(yōu)秀的小說,改編前已經在文壇和讀者中產生廣泛影響。小說家們對小說藝術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所取得的文學成果與作品所具備的文學價值,為電影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提供了藝術突破的空間與可能。二是優(yōu)秀的小說家直接參與了劇本創(chuàng)作。莫言本人參與了電影《紅高粱》的劇本創(chuàng)作,為劇本的質量提供了保證。劉恒親自把自己的小說改編成《菊豆》,他對《菊豆》文學劇本創(chuàng)作所做出的貢獻,當時沒被人們關注,但張藝謀對劉恒的創(chuàng)作才能已經認識,于是又請他擔任《秋菊打官司》的編劇。蘇童和余華也都參加了自己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劇本創(chuàng)作。莫言、劉恒、蘇童、余華,都是我國知名度很高的小說作家,他們的文學藝術修養(yǎng)和造詣,不是一般影視編劇所能達到。
再看張藝謀的失敗之作,《代號美洲豹》、《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連他本人都承認是失敗的作品,至少一半失敗?!队⑿邸繁M管云集了陳道明、李連杰、梁朝偉、甄子丹、章子怡、張曼玉等中國內地和香港眾多當紅一流明星,照舊敗走奧斯卡,觀眾也只看到了宏大的場面、美麗的場景和高超的特技攝影?!妒媛穹仿晞菰斓煤艽?,實際效果與期望指數(shù)落差也很大?!稘M城盡帶黃金甲》盡管美國媒體表現(xiàn)出了罕見的熱情,國際電影節(jié)仍是空手而歸,國內觀眾也認為只有場面,沒有內涵。這些作品失敗不只是因為主創(chuàng)人員遠離了生活、遠離了社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遠離了文學,純粹在閉門造車、生編硬造。
我認為中國現(xiàn)在不缺好導演,也不缺好演員,更不缺投資,缺什么?缺好劇本。缺好劇本也不是缺好編劇、缺好小說、缺好素材,而是缺真正有文學眼光和文學素養(yǎng)的制片商和導演,這一點據(jù)說張藝謀已發(fā)感慨,說:沒有好的文學基礎和文學群落,沒有層出不窮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電影想繁榮,門都沒有?;蛟S這是他對自己導演生涯回顧總結后表達的切身感受,事實也已證明,他緊靠文學就成功,離開文學就失敗。
現(xiàn)在我們的制片商和導演不是故意排斥抵觸文學,而是因他們機械地理解管理部門政策規(guī)定的一些條條杠杠,忽視或無視文學的真正價值。由于觀念的死板和用心的粗疏,他們常常疏于小說閱讀,與小說家交往缺乏誠意,常常提出的一些讓小說家啼笑皆非且難以溝通的問題。這方面我感受頗深。我的長篇小說《鄉(xiāng)謠》出版已有10年,去年出了修訂版,先后有十多家影視公司聯(lián)系改編,讓他們產生興趣的或許因為小說獲了全軍新作品一等獎,入圍了第六屆茅盾文學獎18部備選作品,中央廣播電臺錄制聯(lián)播。也許是媒體和網(wǎng)上眾多的評論文章,也許是讀者的口碑,我收到過400多封讀者來信;演員張立還花半個月時間尋找到我,表示拍《鄉(xiāng)謠》他想演二祥,他要把這個人物作為他攀登藝術高度的臺階;電視劇《劉羅鍋》制片人張國軍打電話罵我,說讀《鄉(xiāng)謠》讀得他一個禮拜沒睡好覺,稱它是中國農民的心靈史。但十多家影視公司沒有一家購買改編權。去年還有一家較有名氣的影視公司的老總,跟我是江南同鄉(xiāng),讀《鄉(xiāng)謠》后激動無比,立即約我見面,說小說非常好,寫的就是他家鄉(xiāng),特別親切,他一定把它拍成電視劇,讓我寫個大綱立即上馬。相見分手后,一去竟石沉大海。后來是朋友傳過話來,說是有人提出小說寫到、、和,立不了項。那位同鄉(xiāng)老總的激動和興奮境因此而立即煙消云散,不好意思再與我相見,連個電話都沒打。再是我的新長篇《碑》,沒在《北京青年報》連載前就有五家影視公司聯(lián)系購買版權,其中一家全國聞名的影視公司,編劇與責編都非常欣賞看好《碑》,但到老總那里沒有通過。說小說盡管回避了“對越自衛(wèi)還擊戰(zhàn)”,但還是能讓人想起“越戰(zhàn)”,當代邊界戰(zhàn)爭不能寫。
對上述老總的說辭我非常不解,小說與影視通稱文學藝術,都以寫人物,塑造藝術形象,陶冶人的情操為己任,怎么會如此不相融呢?是我真不懂影視藝術,還是他們不懂文學?
我以為,文學和藝術,重在寫人性和人的命運,而不重寫人物的生存環(huán)境。如果只寫人的生存環(huán)境,而把人物從屬于環(huán)境或事件忽略,那么這種作品肯定不會成功。正如上面那些制片商所言,假如你只一味去描寫中黨的干部的人性之惡,只去寫中黨的干部的利令智昏,只去寫自然災害餓死人,只去寫中燒,只去寫越戰(zhàn)中敵國如何背信棄義,不只與政治、外交方針政策相悖,更重要的缺乏文學藝術的真實性,也不符合歷史,我若是政府管理部門的管理人員也不會同意立項,無論圖書、期刊還是影視部門的責任編輯都不會通過。但是,文學藝術的歷史使命不是記錄人類的歷史生存環(huán)境和歷史事件,那是史學家,或所謂紀實文學的任務。文學藝術的使命是表現(xiàn)人性,寫各種生存狀態(tài)下的各種人性。人性是什么?食、色、性也!生存環(huán)境對人而言,不過是寫人物在某種時態(tài)下如何食色性。寫戰(zhàn)爭,是寫人在戰(zhàn)爭狀態(tài)下如何食色性;寫,是寫人在狀態(tài)下如何食色性;寫,是寫人在自然災害狀態(tài)下如何食色性;寫,是寫人在動亂狀態(tài)下如何食色性。
論文摘要:本文在探討希臘神話文學性特點的基礎上,分析了希臘神話對英美文學在各個方面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神話是關于神及神奇的故事,是遠古人類用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對自然和社會所作的擬人化的敘述和想象,是對于事物的起源、遠古生物與神們的行為,以及他們和人類的關系的生動的敘述和記錄。希臘神話則是古希臘人最初的意識活動的成果,是古希臘人關于神的故事英雄傳說的總匯,它藝術地概括了他們自然和社會的認識,集中了他們的經驗和理想。作為西方文學源頭的希臘神話。表現(xiàn)出了難以估量的藝術性意義和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恒久地照耀在文學的星空。浸洗著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心靈。
一、希臘神話的文學性特征
希臘神話作為一種初始性文學,有著獨具的藝術魅力,在藝術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和審美特征都具有后世文學所無法模仿的特征。正如馬克思所說:“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ED藝術的前提是希臘神話。也就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這就是希臘藝術的題材?!?/p>
1、獨具一格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
在藝術表現(xiàn)的手法上,希臘神話聚集了很多的浪漫主義元素,比如在奧林帕斯神系中,這些神的形象個性鮮明,甚至具有與人一樣的愛、恨、情、愁的七情六欲。他們充滿著善良友好,也充滿著仇恨、容忍和斗爭,這些形象真實地再現(xiàn)了人間生活的共性。神話中所運用的夸張、想象、浪漫的藝術手法,將每個神都描繪成一個豐富而獨特的人的形象。宙斯是個殘暴和花心的形象:普羅米修斯是個反對專制、堅強不屈為人類謀幸福的勇士:赫拉外表端莊但是充滿嫉妒心;阿伽門農勇猛十足但是剛愎自用;雅典娜則是個美麗且有智慧的英雄美女。希臘神話中的神和其他比較發(fā)達的宗教中的神不同,他們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希臘神話里的神很像氏族中的貴族,他們愛享樂,很任性,嫉妒心、虛榮心和復仇心都很強,好爭權奪利,甚至貪圖美色。
2、富于哲理的故事情節(jié)
在故事情節(jié)上。希臘神話既富于哲理又十分的唯美。這些故事包括了關于開天辟地、神的產生、神的譜系、人類的起源、天上的改朝換代和神的日?;顒由踔燎楦泻蛡惱砉适隆S械墓适鲁錆M了仇恨和暴力,有的故事充滿了正直和善良,有的故事則充滿了忍耐和退讓,這些故事情節(jié)生動鮮明,委婉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水平。動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將眾神的巨大情感體驗轉變成栩栩如生的具體形象。
3、和諧統(tǒng)一的審美特征
在審美特征上,希臘人對美有著極大的熱情,以美為重的觀念深入人心。這種熱愛生活、追求藝術的美學觀在神話文學中表露無疑??梢哉f,希臘神話兼具精神與物質、人與自然、世俗與神圣、感性與理性、幻想與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所實現(xiàn)的和諧之美。希臘神話不僅向人們展示了眾神混亂、恐怖、兇暴、邪惡的一面,也展示了自然界莊嚴美妙的一面。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競爭的環(huán)境中希臘人不僅發(fā)現(xiàn)、孕育和創(chuàng)造了美,而且也創(chuàng)造了神。在希臘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臘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臘神話也因此而具備著獨具一格的中和之美,形成了獨特的審美境界,成為人類文化中最為值得珍視的遺產。
二、希臘神話對英美文學的影響
西方人“言必稱希臘”,西方文化的搖籃是希臘的文化,而希臘文化的搖籃就是希臘神話。在文學的歷史長河中。希臘神話絢麗古樸純美的藝術風格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梢哉f,希臘神話是人類文學發(fā)展的源頭之一。尤其是歐洲文學發(fā)展的基礎,對英美文學的發(fā)展和進步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1、為英美文學發(fā)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希臘神話是人類文學發(fā)展的源頭之一,也是歐洲文學的發(fā)展的根基之一,希臘神話中故事不斷出現(xiàn)在后來的荷馬史詩及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及戲劇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紀詩人但丁、近代的歐洲的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中;赫西奧德的《神譜》是以長詩的形式系統(tǒng)敘述希臘神話的最初嘗試;詩人品達羅斯等人和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們的作品中也敘述了神話故事。亞歷山大里亞時代以后出現(xiàn)了一批編寫和敘述神話的作家,產生了研究民間創(chuàng)作的興趣。在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偉人的論著中也經??吹较ED神話的影子。
2、為英美文學家提供獨特的思維方式
希臘神話所崇拜的、所贊美的,不是無所不能、嚴以律己的萬能者,而是各具個性的眾神,希臘神話創(chuàng)造出來的神或英雄形象常常包含著深刻的哲理,閃爍著思想的光輝。比如尤利烏斯?jié)撊胩芈逡淋姞I殺死色雷斯國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與阿伽門農重新和好。尤其是后來獻計木馬,使希臘聯(lián)軍取得了特洛伊戰(zhàn)爭的勝利,在故事中,他的每一個重要行為中都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希臘神話這種注重個性的寫作手法深深的影響到英美文學的風格。歐洲文學中的熱愛現(xiàn)實生活,積極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斷進取的樂觀主義精神,推崇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注重個人情感的渲泄。都能在希臘神話中找到它們的源頭。
3、為英美文學作品提供豐富的故事來源
希臘神話中的人本精神,以動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內涵,謳歌愛情、稱頌善與惡的斗爭、贊美神奇美麗的大自然。頌揚英雄品質、刻畫個人的痛苦與斗爭,一直以來吸引了廣大讀者,發(fā)出驚人的力量,令人百讀不厭,成為英美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源泉。甚至有很多英美文學家們都紛紛用神話故事為創(chuàng)作題材。
三、結語
希臘神話是希臘社會發(fā)展早期階段的產物,是因為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而未能形成文字的一種口頭文學藝術。對于英美文學而言,自文藝復興以來,希臘神話受到英美文學家的普遍關注,作品中常常會出現(xiàn)希臘神話中的神、英雄和典故,不僅如此,希臘神話更影響甚至滌蕩了一些作家的心靈,激發(fā)了他們的靈感,培育了他們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識,從而在作品中得以更奔放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豐富的哲理和曲折的劇情在文學史上劃下了絢爛的符號。
作為英語專業(yè)的教學人員。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欣賞英美文學作品時,往往會產生語言和文化障礙。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賞英美文學,就需要深刻地了解希臘神話。提高文化素養(yǎng)。因此,在英美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相關的希臘神話背景,從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英美語言的文化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鄭敬高,歐洲文化的奧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劉城淮,世界神話集[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
關鍵詞:插花藝術;中職生;美育素養(yǎng);提升;途徑
《插花藝術》是園林、園藝等有關專業(yè)的重點課程,主要是通過各種花材,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組合,從而表達出一定的形式美和意境美,給人以美的享受。
1中職生美育素養(yǎng)的要求及現(xiàn)狀
馬克思說:無法辨別美的人是可悲的。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是人類的不斷追求,中職生在不斷學習文化和技術的同時,還要懂得美、欣賞美,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專業(yè)技術去創(chuàng)造美。美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中職生通過學習提高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使自己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yǎng)。但現(xiàn)階段的中職生大多沒有美術基礎,理論學習基礎差,對植物花卉沒有太多的認識,同時對美學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對美的認識能力不夠,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也不足,這都給園藝專業(yè)學習帶來很多的困難,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提高。
2插花藝術涉及到的主要美育內容
《插花藝術》課程涉及到諸多美育內容。這門課程的學習,既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美育基礎,同時,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又能為學生提供美育學習的機會。這里涉及到的美育內容主要有:學生對花卉的欣賞能力,從而產生對自然美的認識;學生對美術的關注,通過美術讓學生學會基本的美學原理;學生對文學藝術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美的體驗;學生通過花材的運用所形成的勞動美。當然這些美的體驗并不是單一的,它在插花藝術中是綜合體現(xiàn)的,一個插花作品就是諸多美的品質的體現(xiàn)。通過理論學習與動手實踐,學生對美必然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并能逐漸提高其對美的欣賞能力。
3插花藝術教學對中職生美育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途徑
3.1通過花材形式,讓學生感悟自然純真美
插花藝術主要是通過不同種類的花材,按照一定的主題進行組合、布置,從而產生美好的意境,給人以美的愉悅享受。多姿多彩的花材是塑造美的基礎,同時,這些花材本身也具有吸引人的美感。每種花材的根、葉、莖都是大自然的饋贈,是自然的和諧之美,把不同種類的、極具自然美的花材進行組合,便會產生另一種美??粗@五顏六色的花材,不禁感嘆大自然的多彩絢麗,學生還沒來得及進行插花藝術的構思,也許就被眼前這光彩奪目的花材所折服。這是自然而然的美,而大自然的這種美正是學生學習美、欣賞美的源泉。
3.2通過美的需求,讓學生關注美術藝術美
美育素養(yǎng)離不開美術這一學科藝術,顯然,美術教育是大多數(shù)中職生所缺乏的。在《插花藝術》這門課程中,需要很多的美術理論,需要美術功底作為插花的模板,更需要美學原理作為插花的支撐。尤其是插花在色彩的選擇和搭配、整體的構思、意境的營造上,都與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原理和法則相一致。通過課程的教學和學生的實踐,教師會對學生進行美學理論、美學基礎知識的講解。而學生在課程中如果需要用到美學、美術的知識,必然會主動去關注、去學習,這樣就能夠由教師的講授變?yōu)閷W生的主動學習,能夠使學生對美術、美學這一藝術的學習積累產生較好的效果。
3.3通過插花藝術,讓學生感受文學意境美
在很多人看來,美學是抽象的、讓人難以捉摸的。其實美也是具體的,那些形色繁多的花材本身就是美的,完整的插花作品更是美的藝術品,所以,美也是實實在在的。在傳統(tǒng)文化中,美常存在于文學作品中,文學以塑造意境美為重,在插花藝術中,也常常借助于文學意境構思插花作品。例如,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一句唐詩“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就可以用插花藝術表現(xiàn)最后一句的意境美,這里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的意境與插花的意境美是一致的。學生在插花的同時,必然要多學習古典詩歌,從而不斷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3.4通過親自動手,讓學生感受勞動創(chuàng)造美
【關鍵詞】文學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
中學生必須具備健全的文化品位和多元的文化選擇。學生健全人格和文化品位的培養(yǎng)主要借助語文教育來實現(xiàn)。語文教學既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更要重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既然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及整體素質。那么,“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內涵是什么?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筆者據(jù)此認為,高中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的語文素養(yǎng)其內涵應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學素養(yǎng)
高中階段,語文教學首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興趣。巴金認為:“文學的目的就是使人變得更加美好,文學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喚起人們對未知世界的一種向往,一種想象力,一種浪漫主義精神,給人以精神的底子。”可見,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新版高中語文課本擴大了文學作品的比例,編入更多精美的文章,尤其突出了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中名著名篇的閱讀鑒賞,以此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進行心靈和精神的滋養(yǎng)。因此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把握教材的文學特性,重視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對學生進行情與美的熏陶與感染,要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作品的濃厚興趣,拓寬文學欣賞的眼界,豐富自己的內心感情世界,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yǎng)。
其次,要使學生學會從文學作品中吸取營養(yǎng)。閱讀的意義就在于從作品中吸取思想和藝術的營養(yǎng),感悟生命的活力,豐富精神世界,以美育美,培養(yǎng)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2.文化素養(yǎng)
在社會發(fā)展的全過程中,文化起著獨特的作用,各種文明成果均以文化來延續(xù),傳遞。教育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它承載著傳遞文化知識和開發(fā)人的潛能,擴大人的生命內涵和作用。語文是文化的載體。新頒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強調語文對古代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作用,提出“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語文素質主要體現(xiàn)為文化積淀、文化底蘊。文化的繼承更多通過語文教育來實現(xiàn)。如果在高中三年不斷加強文化熏陶,通過閱讀和鑒賞,陶冶情性,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就能夠培養(yǎng)起學生的保護傳承中外文化傳統(tǒng)的意識。所以要指導學生閱讀文化論著、吸收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yǎng),增強文化意識;學習文化問題探究的方法,提高認識和分析文化現(xiàn)象的能力,更好地傳播先進文化。
3.人文素養(yǎng)
人文教育關系到現(xiàn)代化建設和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和人文導向,關系到民族靈魂的塑造。眾多有識之士的呼吁,發(fā)達國家出現(xiàn)的種種社會現(xiàn)象都說明:忽視人文科學,忽視人類的情感精神,必然導致整個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庸俗化。人文教育的意義在于引導人們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去追求人格的完美,為社會提供一種正確的價值體系,提供良好的人文導向。
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喚醒青少年一代真正內在的人文需要,培養(yǎng)他們基本的人文素質,幫助和鼓勵他們理解歷史上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切實增強他們對消費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虛無主義等墮落人文意識的批判力和抵抗力,使他們真正地感受和體驗到人性的美好和不可讓步的尊嚴,從而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4.創(chuàng)新素養(yǎng)
現(xiàn)代教育家伊頓說:“教育是一種勇敢者的探險,因為它涉及到人類精神創(chuàng)造?!焙茱@然,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已被看作現(xiàn)代素質教育的一種最高追求?!皠?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靈魂,是社會發(fā)展的不竭動力?!蓖驹诘谌谓逃ぷ鲿h上明確指出:“每一個學校都要愛護和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的環(huán)境?!闭Z文教師要讓學生真正樹立以創(chuàng)新為榮為美的意識,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勇敢地開創(chuàng)思維空間,增強創(chuàng)新動力。我們應該使學生認識到創(chuàng)新行為是社會需要,激發(fā)學生大膽創(chuàng)造、求異探索的意識,充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型人格。
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實際教學中,許多學生不愛讀課文,不喜歡寫作文,卻偏偏愛讀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喜愛寫詩,寫散文,寫小說。這些活動恰恰是最能調動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項最有意義的活動,而我們的語文教學卻是過于注重實際,忽略了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對于學生的這種文學情趣和創(chuàng)造欲望卻沒有因勢利導,予以積極地培養(yǎng)。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們應該加強文學教育的地位,加強對學生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的指導。引導學生讀好書,學會寫詩作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作興趣。
5.審美素養(yǎng)
未來的社會更需要美,需要對美的發(fā)現(xiàn)、追求和創(chuàng)造。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fā)展。文學藝術的欣賞和創(chuàng)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
【關鍵詞】現(xiàn)狀;快餐文化;經典閱讀
一,中學生閱讀的現(xiàn)狀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處于不斷地的求新求變,文化也不例外。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之下,人們普遍感到閱讀信息的爆炸式膨脹,面對不可計數(shù)的文化信息,人們因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時間不夠用。也變的沒有那么的耐心,閱讀信息的過程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簡單,很多閱讀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一些浮光掠影的東西,其中的思考過程也減少了。這種現(xiàn)象中學生身上就表現(xiàn)為:快餐文化大量充斥到學生的書桌??觳臀幕侵缸非笏俪?,通俗,短期流行,不注重深厚積累和內在價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現(xiàn)象。所謂快餐只突顯“快”,但是缺乏營養(yǎng),多吃無益。文化快餐同樣存在此類缺陷,既缺乏內涵,也不可能體現(xiàn)和代表主流,多啃也會無益。處于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社會里,快餐文化在部分滿足了人們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了它的負面影響。而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上升階段,是青少年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階段。他們的選擇能力,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較弱??觳臀幕袕浡南順分髁x,頹廢主義,使得青少年在價值觀上出現(xiàn)迷茫,審美情趣逐步退化,文化欣賞向低層次滑坡
面對中學閱讀的如此現(xiàn)狀,提倡經典閱讀的意義尤為重要。經典閱讀中,滲透著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對個人文化的塑造有著深遠的意義。
第一,讀經典是獲得最有價值的知識、吸取思想精華的快捷路徑。一個人在短暫的一生中學到的知識,只能是整個人類知識的滄海一粟?!叭》ㄆ渖?,得乎其中。”這就需要我們讀書要有選擇,選擇那些最好的書來讀。
第二,閱讀經典有助發(fā)展人們的語言及寫作能力。葉圣陶老先生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在語文學習中,重視并加強經典與現(xiàn)代文的閱讀朗讀訓練,是非常必要的。。每天讀經典,耳濡目染,就會被文化的韻味而感染,陶冶情操,豐富語匯,在言談中可以引經據(jù)典,增強了我們的文學底蘊及語言表達。
第三,經典誦讀具有激發(fā)潛能與智慧的作用。我們認真觀察一下,凡能將經典讀到倒背如流。他們背誦課本知識的時候也用背經典的方法熟讀成誦,背得很快,這正是誦讀經典帶來的極強記憶的神力。 美國醫(yī)學博士楊定一醫(yī)師,在臺灣進行兒童讀經典所經歷的身心變化的科學試驗再次證明,讀經典的兒童其記憶力更強。
第四,讀經典是陶冶情操、塑造高尚人格的重要方式。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主要就是他的學習史。經典是各知識領域大師思維的重要成果,是第一流人物的知識、思想的閃光結晶。讀經典就好像與大師對話,可以以第一流人物的眼光審視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言行和現(xiàn)象。
第五,讀經典是增進智慧、尋求人生啟迪的有效方法。牛頓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些,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謂“巨人的肩膀”,就是包含在先前科學大師經典著作中的知識、思想和方法。
第六,讀經典是滿足高品位審美需求的理想平臺。讀經典,就是享用高層次的文化成果,就是品嘗最好的“精神食糧”和最濃郁的“書香”,與大師、第一流人物為友,領略知識海洋的奇異景象和思想之顛的壯麗風光。
經典閱讀意義重大,但是因為受到現(xiàn)階段教育體制的影響。應試教育展用了學生大量的時間,這使得學生對文學藝術,尤其是文學經典一種持續(xù)的,平和的,深入的關注。作為中學語文教師要做到:
一、提高學生認識,明確經典閱讀的重要性。
經典名著是我們人類書籍的統(tǒng)帥和精華。名著,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生必不可少的必修課,它是人類聰明才智的體現(xiàn),是人類優(yōu)秀文化思想的結晶。
經典閱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通過對經典名著的閱讀,使學生通過感悟作品中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內涵,來構建自己的社會理想。
二、為人師表,愿做名著閱讀的守門人
要改變初中生經典名著閱讀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前提是要加強教師自身的閱讀意識。
我們大家都該明白:經典名著的閱讀能讓初中生:認識社會,了解歷史;懂得真善美,識別假惡丑;去除雜念,凈化靈魂;提高文化品位,豐富文化底蘊;提高鑒賞水平,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對他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如果教師的興趣、精力只集中在升學率上,那無論怎樣努力去引導都無益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水平。所以作為學生經典名著閱讀“守門人”和“推動者”的教師,首要的是端正觀念,加強自己的閱讀意識,成為一個勤讀文學名著的人?!梆B(yǎng)其根而以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用不斷的閱讀豐富自己的知識,充盈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影響自己的學生。
三、激發(fā)興趣,發(fā)掘遨游書海的動力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非常重要,學生以往就知道圍繞課本轉,缺少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面對這樣的學生情況:教師就必須有針對性的結合語文課本的名著導讀,先激起學生對經典名著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名著要有一定的認識,懂得名著是經過了書海大浪淘沙的金子,是經過了時代的考驗,是經過無數(shù)先輩們的認可的。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從藝術上都是很有價值的。讀名著可以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陶冶情操,提高自己對社會的感悟能力,樹立真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得到精神食糧可以終生受益,對自己的一生起決定性的作用。教師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點撥之后,學生對名著開始有了興趣,教師再適時地把教育部規(guī)定的十部名著介紹給學生。
【關鍵詞】 語文教學;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9-0-01
一、文學素養(yǎng)
文學素養(yǎng),又稱文學藝術素養(yǎng),是指人在文學實踐活動中所培養(yǎng)起來的文學經驗或素質,即讀者對各種文藝體裁、文藝發(fā)展史、文藝發(fā)展現(xiàn)狀、文藝自身的技巧、手法、創(chuàng)作規(guī)律、藝術特征的熟悉和了解。
文學素養(yǎng)是一個健全的現(xiàn)代人的必備素養(yǎng)。全面、厚實的文學素養(yǎng),能促使人在閱讀、寫作、人文、德育、美育、智育等多方面齊頭并進,協(xié)調發(fā)展,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育人。文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chuàng)新精神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的具體措施
(一)首先要提升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應包括教師的文學理論素養(yǎng)、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和批判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
提升教師文學素養(yǎng)的途徑:
(1)轉變文學觀念
提升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文學觀念。我們需要的是多元的、開放的文學觀念,這才符合語文教育的需要。
(2)加強閱讀積累
教師的職業(yè)特性,要求教師的角色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角色。新課程標準倡導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閱讀是學生學習語文最基本的學習行為,也是挖掘學生學習語文潛能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最好切入口。倡導學生的閱讀,我們語文教師首先應該自覺地投入到積極的閱讀活動中去。教師的閱讀同樣需要從課內讀到課外,不斷地擴大自己的閱讀面,自覺地多讀書,讀好書,豐富自己的讀書積累,提高自己的讀書品質,實現(xiàn)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
(3)提高寫作水平
優(yōu)秀的教師是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的傳承者,也應該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教師的寫作在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造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一,教師的寫作可以將教師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和思考加以認真的總結,賦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更深層的文化意義。其二,教師的寫作即使走在教育教學的邊緣,也與學生的生活保持著近距離的狀態(tài)。教師的寫作往往直接影響著學生,往往更能張揚一種文化的力量,給學生予文化的魅力沖擊。
(二)加強文學閱讀,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養(yǎng)
1、加強文學閱讀教學的方法
(1)廣泛閱讀,激發(fā)文學審美情趣。
具體實施:
①作品推薦。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發(fā)揮“導讀”的作用。憑借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講解作品的長處,讓學生對作品有一個較清晰的概念和基本的理解,從而產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果。
②開設閱讀欣賞課。開設專門的閱讀欣賞課,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③寫好讀書筆記?!安粍庸P墨不讀書”,這是傳統(tǒng)的、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語文學習的基本途徑是積累與訓練??梢砸龑懽x書筆記、寫讀后感、模仿場面描寫、引用經典句子、縮寫或擴寫某個章節(jié)等。只有這種讀寫結合的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以讀帶寫,以寫促讀,才能滾動提高。
④互動交流。這是整個指導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能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研究情況,展示學生的成果,激勵學生的興趣。如展示學生的文章,舉行“閱讀交流課”、“小型演講會”、“班級辯論會”等活動。
(2)幫助引導,培養(yǎng)文學審美思維。
1、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要培養(yǎng)文學審美思維,需要學生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正確的閱讀方法,能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及表達方式的運用。這些都離不開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和進行方法的指導。
2、領會語言的美。中國的語言文字富于魅力,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要揣摩語音的節(jié)奏美與韻律美,發(fā)現(xiàn)語形上的對稱美、參差美,領會語義上的含蓄美、精妙美。只有仔細琢磨,反復推敲,才能逐漸形成穿透領悟能力。
3、體驗情感意境,感受美的熏陶,陶冶性情,凈化靈魂。學會感受意境的圖畫美和和諧統(tǒng)一美,學生可通過文中的客觀描寫方法進一步地感受文中所特有的圖畫之美。這也是分析文章意境中所必不可少的。
(3)文學鑒賞,雕塑文學審美能力
文學鑒賞就是教會學生去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中的美,進而感悟美、體現(xiàn)美。文學鑒賞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要指標。
語文教師以文學閱讀為先導對學生進行文學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運用語言文字,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文章,領會文章意旨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的文學熏陶和教育,能給學生一個更廣闊、更高遠的人生境界,為學生提供一個更豐富的生活套餐,使學生由狹隘走向廣闊,由幼稚走向成熟。
(三)加強實踐鍛煉,提高文學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比如可以開展習作展示活動。習作展示活動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可以是向各類能發(fā)表學生作品的報刊雜志社投稿;可以將學生習作編成報紙、文集……或利用黑板、??k習作園地、習作展等;也可以引導學生走向社會,結合現(xiàn)實問題,寫、寄調查報告或建議書,根據(jù)日常生活需要寫通知或贈言,寄信,發(fā)賀卡等。
作品展示活動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與學習動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還可以進一步推進習作教學改革,有效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創(chuàng)造性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可以在生活語言環(huán)境中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培養(yǎng)審美情趣,形成和發(fā)展文學素質。
三、結語
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賴于長期、持之以恒的實踐和探索,在大量的豐富多彩實踐活動中靠感悟、靠習得來獲得。語文教學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更新是有效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的關鍵。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文氛圍,加強學生的感悟和情感體驗,豐富語言積累,提供足夠的實踐機會,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一.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現(xiàn)狀
詩歌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著重要地位,是學生最喜愛的文學形式之一。詩歌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學實踐中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成效明顯,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考試評價“去詩歌化”嚴重
考試評價的導向作用無論是對老師授課還是學生學習都意義重大。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在“以學生為中心”與“以考試為中心的”的矛盾中更多地傾向于后者,導致詩歌教學日益衰微,現(xiàn)代詩歌教學尤其如此??荚囋u價對現(xiàn)代詩歌的拒絕態(tài)度從考試試卷中可見一斑:無論在日常的考評還是在高考試卷均難發(fā)現(xiàn)詩歌的蹤影;語文基礎知識積累與運用多考察古代詩詞佳句;閱讀理解只考查散文、說明文和議論文等;作文中更是明確指出“文體不限,詩歌除外”??荚囋u價“去詩歌化”是對語文教育的一種偏頗認識,在實踐中不利于詩歌教學的開展,也是對學生綜合全面發(fā)展的扼殺。
2、課堂教學方法單一
在一些老師眼中,詩歌僅僅只是高中語文教學極小的一部分,詩歌講授也僅僅是完成日常的教學任務而已。對于詩歌教學,一般采用如下模式:介紹詩人、背景---初步感知、朗讀---理解詩意、講解---主旨歸納、延伸拓展---升華主題、背誦。這類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套路是沒有問題的,甚至可以說“圓滿”,但是這樣的教學味同嚼蠟,毫無新意,課堂必然死氣沉沉,扼殺了學生的詩歌學習興趣,也淹沒了詩歌的獨特意蘊。在詩歌教學方法上也較為單一,一般采用教師講授講解,學生筆記練習的形式,像參與式、互動式、活動式教學方法極少采用,更別說是現(xiàn)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了。在讀書方面,教師范讀之后就任由學生自由發(fā)揮,學生極少能真正領會詩歌的結構美、韻律美、意象美,感受詩歌的凝煉性、抒情性、音樂性,同時較難感受創(chuàng)作背景和詩人的深沉感情。
二.對于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思考
1、朗讀對詩歌教學的重要性
朗讀是詩歌學習必要而有效的方式之一,其重要性體現(xiàn)在:一是領悟深層意境,與作者情感共鳴的需要。學生只有在朗讀時的過程中才能細細體味作者的感情,才能將不同時空的作者和自身聯(lián)系起來,身臨其境,與作者共鳴。二是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主題的需要,例如陶淵明的《飲酒》(其五)要讀出淡雅閑情來,感悟其悠然南山的隱士情懷。第三是培養(yǎng)自身文學素養(yǎng),增強自身文學功底的需要。詩歌或清新自然或優(yōu)美淡然或沉郁頓挫或高亢自由,對詩歌的學習是培養(yǎng)高尚性靈的需要,也是自身求得全面發(fā)展的需要。“舊文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2、以讀帶講的教學方案
“講讀法”或“美讀法”是詩歌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以《再別康橋》為例,分別闡釋詩歌課堂中的初讀、講讀和朗讀。
初讀,主要目的在于感知文本內容,激發(fā)讀書熱情。教學伊始,教師和學生輕輕地哼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體味詩人輕快愉悅、自然恬淡的藝術風格和感情;三個“輕輕的”巧妙運用,渲染出日暮黃昏之時的康橋寧靜的氛圍,頗有幾分“近鄉(xiāng)情怯”的味道,點明詩人依依惜別之中的惆悵與瀟灑,造成一種靈動的藝術美。
講讀,一般由學生自由誦讀、教師范讀、精讀講解三步,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介紹詩歌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生平,講解課文,引導學生體會徐志摩對康橋的深深依戀,在作者的精神家園中放歌。詩人回康橋“尋夢”,不僅歌詠了康河的柔美,表達對康河的神往眷念之情,更是對歲月流逝哀嘆自身命運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