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色综合网,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japanese乱熟另类,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范文

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

第1篇: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范文

關鍵詞: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縱觀現在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都是大同小異,浪費的資源大,但起的作用卻不理想。城市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場所,生態(tài)的建設直接影響到人類的健康發(fā)展。城市園林植物在生態(tài)建設中具有首要地位,而植物病蟲害具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而且其周期性非常強,要想對園林植物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必須掌握病蟲害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及特點,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防治。

一、園林植物的病蟲害特點

城市園林植物具有品種多、處于人口密集區(qū),與人們居住環(huán)境密切相關、組成結構不合理、園林環(huán)境多變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 發(fā)生嚴重,危害持久

園林植物主要分布在城鎮(zhèn)的風景區(qū)、街道、公園、庭院等,這些地方都是人工建造的特殊生態(tài)環(huán)境,這種人造環(huán)境相比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來說是比較脆弱的,會助長園林植物病蟲害的發(fā)生機會以及危害性。園林植物的種類較多,生長周期不一,并且大多數品種經過長期的馴化過程,抵抗病蟲害的能力逐漸減弱;再加上生長環(huán)境較差,土壤質量低劣、生長空間狹窄、空氣污染嚴重、人為破壞等等因素,這些都導致了園林植物病蟲害的發(fā)生較為嚴重,危害較為持久。這種危害一般具有隱蔽性、不可預見性、突發(fā)性和災害性等特點,這些特點都是由人類行為導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以及管理養(yǎng)護不當而造成的。

(二)種類較多,結構復雜

與自然生態(tài)系統不同,園林植物系統內品種單一,其來源的渠道亦是多種多樣。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外各種不同園林風格的傳入,植物的設計和配置方式更是千變萬化,這些因素導致了多種植物病蟲害共同發(fā)生的形成。另外,國內外不同植物的頻繁交流,增加了外來病蟲害侵入的危險,比如近年來貴陽地區(qū)發(fā)現了許多外來病蟲害種類,像海棗黑點病、金葉女貞輪紋病、懸鈴木網蝽、銹色棕櫚象等等,這些病蟲害一經傳入,就會得到極為廣泛的傳播。

(三)防治手段多,實施較難

園林植物自身品種的特殊性以及所處環(huán)境的特殊性,造成了其病蟲害防治措施上的多樣性和特殊性,因此,在進行園林植物病蟲害的防治時,必須隨時分析不同地區(qū)病蟲害發(fā)生的趨勢以及規(guī)律,并且根據植物種類的不同,不斷調整和改進防治方法及手段,做到防治措施的靈活性以及多變性,不能墨守陳規(guī),確保防治措施的準確和一步到位。

二、園林植物病蟲害部位(一)根部害蟲 植物根部害蟲都棲息于土壤中,防治較為困難,主要取食于樹木剛發(fā)芽的種子或幼苗,給幼樹生長帶來很大的危害。多數根部害蟲具有生態(tài)環(huán)境穩(wěn)定、生活周期長、遷移性弱,以及隨地溫變化垂直活動等特點,同時根部害蟲的發(fā)生與土壤的質地、含水量、未腐熟有機物的含量有關,根據這些特點可采用相應措施改變土壤環(huán)境,從而控制根部害蟲的發(fā)生。 (二)枝梢害蟲

枝梢害蟲主要危害樹木的枝梢、幼莖和葉片,其結果損傷幼芽,影響其主稍生長和主干的形成,嚴重時還會造成葉片失綠、脫落,有時還會引起煤污病,影響樹木生長。

食葉害蟲 食葉害蟲是園林樹木的主要害蟲,其主要危害健康的樹木,園林樹木為害后樹勢削弱,進而造成整株死亡,為天牛等蛀干性害蟲發(fā)生創(chuàng)造條件。 另外,食葉性害蟲大多都表現一定的間歇性和周期性,種群數量多時容易引起大爆發(fā),造成大面積園林樹木死亡,比如,鱗翅目害蟲大都是幼蟲為害,且在4 齡以后由于食量大增而為害陡然加劇,故應抓住 l-3 齡時期及早防治。 三.園林植物中常見的病害 引起樹木生病的病原有很多,以下主要介紹會引起景觀破壞和樹木死亡的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會先感染個體,形成發(fā)病中心,然后從中心病株向周圍傳播使發(fā)病面積越來越大,危害越來越嚴重。因此,樹木病害的防治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預防第一,治理為輔助手段。 (一)銹病 銹病是由真菌中銹菌目的一些種類引起的,可發(fā)生于樹木枝、干、果等部位,主要病癥是病部出現銹黃色的粉狀物,或內含黃粉的泡狀物和毛狀物。常見的如竹稈銹病則是由柄銹科的皮下硬層銹菌引起的,主要為害竹稈中、下部,被害部位變脆、發(fā)黑,嚴重者可能整株枯死;松皰銹病,它是由柵銹科的荼藨生柱銹菌引起的,是世界檢疫的松科危險性病害,主要發(fā)生于中、幼齡松樹的幼枝和干皮部。(二)白粉病 白粉病由真菌中的白粉菌引起,常見有樸樹白粉病、紫薇白粉病、水曲柳白粉病等。葉片會發(fā)生此病,但有時候嫩枝與幼果也會發(fā)病,發(fā)病時葉片出現一層薄薄的白粉,葉片不能舒展,甚至會黃化、扭曲以及脫落。

(三)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炭疽病菌引起,常見的有山茶炭疽病,病斑有不明顯同心輪紋,且邊緣分界明顯;含笑炭疽病,病斑初期呈小斑點,擴大后有輪狀斑紋,邊緣稍隆起。此病害主要表現為葉片上出現粉紅色粘液狀的病癥,嚴重時造成病葉脫落。(四)干、基腐朽病 這種病菌一般會使樹木根、干木質部變質解體,它一般由真菌引起,多為害百年古樹。它可使樹木的物理性能大大降低,危害后期往往形成巨大的空洞。

四、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

(一) 病蟲害防治應遵循的原則

園林植物病蟲害的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大力提倡遵循“生態(tài)學原則”進行綜合控制與防治,“生態(tài)學原則”是指在對植物進行育苗栽培、移植和養(yǎng)護的管理過程當中,對生態(tài)系統里的某個或某些構成部分進行有機調節(jié),為植物本身以及病蟲天敵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生存的環(huán)境,從而達到預防或者減少病蟲害發(fā)生的目的。

(二)栽培管理預防法

栽培管理預防法是一項綜合防治措施,依據病蟲害發(fā)生、發(fā)展、危害等情況進行治理,抓住主要生態(tài)因子,通過改善栽培、養(yǎng)護、管理等一系列技術措施,使得病蟲害的適生條件發(fā)生改變,為園林植物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長發(fā)育環(huán)境,提高其抗病蟲能力,進一步抑制病蟲害的發(fā)生。選擇能抗病蟲害的植物為園林建設主要品種,結合采用混交林的種植方法,科學搭配樹種,將地被植物、草坪以及喬灌木復層種植,以便將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和植物對病蟲危害的自我調控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同時對樹干進行涂白可以很好的防止冬季樹木的凍害,破壞病蟲的越冬場所等,都能對植物病蟲害的防治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來防治有害生物,主要是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微生物治蟲、以蝸治蟲、以激素治蟲、以菌治病等方法來進行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蟲害防治的各種措施中,生物防治對人、畜安全,不污染環(huán)境,不殺傷天敵,不會引起害蟲的再次猖獗和抗藥性,對害蟲有長期的抑制作用。生物防治的自然資源豐富,易于開發(fā),且防治成本低,是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發(fā)展方向;另外科學利用天敵在田間建立的種群,可以長期持續(xù)地對害蟲發(fā)揮控制作用,這是化學防治無法達到的,所以生物防治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值得大力提倡。 (三)植物檢疫法

要想讓一個城市的綠化環(huán)境達到更好,園林植物的檢驗檢疫工作也不容忽視。在苗木調入之前要做好病蟲害的評估工作,對繁殖力強、適應性廣、危害性大,又能隨植物材料傳播的危險病蟲種類,作為重點檢疫對象

化學防治方法

化學防治是指用農藥來防治害蟲、病害、雜草等有害生物的方法?;瘜W防治具有投入少、見效快、效率高等優(yōu)點,但需要注意的是,化學藥劑普遍具有一定的毒性,在有效防治的同時如果使用不慎或不按規(guī)定使用,則可能危害到人、畜、植物及環(huán)境。 在生產中,使用的農藥種類繁多,需要對其藥性及殘留有清楚的認識,以確保正確使用。一般來說,按防治對象來講,農藥可分為殺蟲劑、殺菌劑、殺螨劑、殺線蟲劑、殺鼠劑、除草劑等;按照化學組成來講,通常分為無機農藥、有機農藥、植物性農藥和微生物農藥。常見的無機農藥包括砷素劑、氟素劑等,因其部分產品藥效低、易殘留且對環(huán)境影響大而受到限用或禁用;常見的有機農藥包括有機磷殺蟲劑、有機氯殺蟲劑、有機氮殺蟲劑等,是目前應用最多的殺蟲劑。而微生物農藥往往具有專門的殺滅效果而廣泛用于某些病蟲害的防治,如白僵菌、青蟲菌、BT乳劑、殺蚜素等。

結語

綜上所述,對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要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來進行有效地防治,但是每種防治的方法都具有缺點,而且不能全面的將病蟲害問題徹底解決,所以,生物防治要與化學防治相結合,因地制宜,互相協調、互為補充,充分發(fā)揮園林植物自身的生態(tài)調控能力,以達到預期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第2篇: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范文

【關鍵詞】園林知網;病蟲害;防治;特點

1.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現狀

1.1 綜合防治病蟲害的意識不強

由于負責病蟲害防治的相關部門不清楚病蟲害發(fā)生的規(guī)律,存在“應急防治為重,化學防治為主”的問題,而且沒有合理利用農藥、生物、物理等綜合防治措施,使得防治時間不統一,在化學防治過程中,也存在用藥量不準、用藥不及時的問題,費時費藥又造成污染,導致了不理想的防治效果。

1.2 園林植物病蟲害發(fā)生有所惡化

現階段園林植物在林業(yè)生態(tài)建設中規(guī)?;l(fā)展也給病蟲害集中爆發(fā)流行提供了條件。就某市的調查統計,“十五”末僅僅花卉苗木面積發(fā)展到33333.3hm2,“十一五”末達到了66666.7hm2,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規(guī)模翻了一番。通過對花卉苗木病蟲害進行實地普查,結果發(fā)現,病蟲害種類“十一五”末比“十五”末增加了20多種,國家級檢疫對象由3種增加至5種,美國白蛾世界性檢疫害蟲也有發(fā)現。一方面由于氣候原因和防治方法的單一性,另一方面,隨著各種花卉苗木品種的引進和規(guī)模擴張,導致外來病蟲害入侵,使得病蟲害有逐年上升之勢,且病蟲害種類越來越多。

1.3 化學藥劑的濫用

首先,農藥質量的不容樂觀。對農藥市場進場檢查之后發(fā)現,“老藥新名”、“一藥多名”等農藥大量存在,其中除了假冒偽劣產品以外,還存在過期農藥的問題。其次,農藥選擇不對口。有時沒有搞清楚狀況就胡亂施藥,這種見蟲就殺蟲、見斑就殺菌的隨意用藥行為不僅不能“對癥下藥”,還會耽誤最佳防治時期,間接把植被原本的免疫能力破壞掉,反而給病蟲提供了入侵的機會。

1.4 防治觀念和技術落后

防治觀念上重治輕防,防治方法上重視化學藥劑防治,輕視其他方法,結果錢花了很多,樹死了不少,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例如,介殼蟲類蟲害的防治,若在介殼蟲若蟲沒有形成介殼以前進行防治,一般的農藥均可奏效,在形成介殼以后,農藥防治效果甚微。

2.園林植物病蟲害發(fā)生的特點

本文以北方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發(fā)生為例進行闡述:

2.1 病蟲害的種類繁多。

我國北方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但是這并不影響園林植物病蟲害的發(fā)生,結合近幾年我國北方地區(qū)出現的各種病蟲害,不難發(fā)現其種類呈現上升趨勢。目前發(fā)生的蟲害種類包括:金龜子、紅蜘蛛、康氏粉蚧、斜紋夜蛾、刺蛾以及柳藍葉甲等等;植物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病毒枯萎病、合歡枯萎病、桃縮葉病、苗木立枯病、銀杏莖腐病以及楊樹腐爛病等等。由此可見園林植物病蟲害的種類繁多,對植物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

2.2 病蟲害結構復雜。

人們對城市環(huán)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園林設計追求的多樣化以及實現全綠景觀的要求,促使城市園林植物的種類越來越多,這就導致城市大量引入植物,以滿足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需要。在園林植物種類增多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的病蟲害,這些病蟲害不僅會破壞當地的生態(tài)平衡,而且也會給植物病害的防治工作帶來一些新的問題,一些病害是當地園林工作人員前期沒有遇到過的,為此沒有很好的防治和治理措施,近些年石家莊地區(qū)爆發(fā)的美國白蛾,就是外來物種入侵的體現,這些外來物種的引進大大增加了園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的難度。

2.3 病蟲害產生的危害性持續(xù)時間比較長。

引進的園林植物主要集中在城市,屬于人工建造的生態(tài)系統,園林植物經過人們的長期馴化,其抗逆性在逐漸降低,尤其是抗蟲能力的弱化,再加上園林人員的用藥不嚴謹導致植物自身的抗藥性提高,增加了病蟲害發(fā)生概率;同時我國北方地區(qū)的氣候干燥、空氣污染嚴重,這些惡劣的氣候為各種病蟲害生存提供了條件,因此病蟲害一旦爆發(fā)就會給當地的植物帶來嚴重的影響,2014 年6月內蒙古草原爆發(fā)的蝗蟲、沙蒿金葉甲、白刺葉甲草原蟲害破壞了超過3000萬畝的草原,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3.防治園林植物病蟲害的具體對策

3.1 嚴格遵守安全徹底的防治原則。

在進行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工作時一定要按照“以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做到早預防、早發(fā)現、早治療的措施。首先要確定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確定具體防治方案時一定要考慮安全問題,不能發(fā)生藥害和中毒事故,同時還要考慮防治措施的成本,盡可能做到防治到位、節(jié)省資金的目的;其次合理處理化學藥物與生物防治的關系,在使用生物防治措施可以達到治理病蟲害時盡量不使用化學藥物;最后要具有全局性。基于北方地區(qū)的病蟲害爆發(fā)特征,常常會有數種病害同時影響植物,因此在防治的時候要具有全局觀念,針對可能存在的病蟲害,采取有效的綜合防治。

3.2 加強對植物的檢疫。

加強對外來植物的檢疫是控制病蟲害發(fā)生的主要措施,基于現代城市園林植物建設要求的不斷提高,城市引入大量外來植物的數量在大大提升,石家莊近些年就引入大量的南方植被,這些外來植被很可能存在某種病蟲害,如果不加強對該植物的檢疫,就會導致這些病蟲害進入該地區(qū),最終爆發(fā)大范圍的病蟲害災害,美國白蛾給石家莊地區(qū)植物帶來的毀滅影響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因此我國植物檢疫機構要切實履行其職責,加強對外來植物的檢疫。

3.3 采取綜合防治手段。

傳統的植物病蟲害防治主要是采取化學藥物的方式殺死害蟲,但是這種方式存在很多的弊端,比如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扼殺害蟲的天敵以及有益生物,因此要改變此種防治手段,構建綜合防治措施:一是捕殺法。人工利用各種器械直接捕殺與消滅害蟲,此種方法最適合用于比較容易捕捉的害蟲,比如金龜甲,他們具有假死的特性,因此我們可以選擇清晨或者傍晚時間段對其進行震落殺死;二是高溫處理法。害蟲對于溫度具有嚴格的要求,當溫度超過某一極限時,害蟲就會死亡,因此對于一些害蟲我們可以采取高溫處理法進行防治;三是誘殺法。人為設置一些害蟲喜歡的誘餌,對其進行消滅,比如燈光誘殺就是利用害蟲對燈光的趨性,人為地設置其喜歡的燈光進行捕殺,生活中使用廣泛的滅蚊裝置,就是利用蚊子喜歡紫色燈光的趨性將其殺死。

3.4 做好園林植物的栽培技術。

首先要合理選擇樹種的搭配,避免同物種的植物大面積的種植,降低病蟲害傳播的范圍;其次在進行植物施工與澆水過程中要注意無機肥料元素之間的比例,保證植物能夠吸收到全面的無機元素;最后在植物栽培過程中要及時清除枯枝枯葉,定期進行除草,同時也要進行消毒與防護處理。

結束語

總之,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通過嚴格遵守徹底防治、加強植物檢疫、使用綜合防治手段、采取科學的栽培技術提高園林植物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實現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子寧,劉偉,孫培.淺述桃樹的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方法[J].林業(yè)實用技術,2013(07).

第3篇: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范文

農業(yè)在我國國民經濟發(fā)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作為提高農作物產量、質量和經濟效益的關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農業(yè)工作人員面臨的主要難題。隨著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戰(zhàn)略性調整,在農作物的種植中品種、種植方式和管理制度都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農業(yè)種植結構也出現了較大的調整。同時在這種農業(yè)改造工作中,由于植物結構復雜、農業(yè)產品較多和耕作模式的多樣造成的農作物病蟲害的發(fā)生與危害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出現了各種新問題,給植保工作帶來了新的難題。

一、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歷程回顧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外專家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概念,明確的指出了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不是以消滅病蟲害為主要目標,而是將這些病蟲害種群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確保到不致造成農作物危害的水平。同時,在1967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提出了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概念。而我國在農作物病蟲害工作中概括了農業(yè)防治、化學防治和改變病蟲害生存環(huán)境等多種方法形成了一種新的防治措施和方法,進而形成了防治結合的病蟲害防治策略和措施。在1975年,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農業(yè)病蟲害防治目標和防本文由收集整理止措施成為被正式的確定為我國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方針。同時進一步的指出在工作中要因地適宜、合理利用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和生理防治等多項新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措施,進而達到經濟、實用、安全和環(huán)保的病蟲害防治工作目的。

二、常見的農作物病蟲害現象

1、遷飛性病蟲和偶發(fā)性病蟲暴發(fā)頻率增高

隨著品種不斷更新,栽培技術不斷變化,極端氣候條件的不斷增多,農業(yè)種植和生產過程中遷飛性害蟲縱卷葉螟、稻飛虱連續(xù)多年大發(fā)生、大危害,造成了嚴重的農業(yè)生產損失和生態(tài)危害。

2、次要病蟲害發(fā)生逐年加重

水稻灰飛虱在多年以前還屬于次要害蟲,水稻條紋葉枯病零星發(fā)生,沒有專門開展過防治工作,近幾年已上升為本地區(qū)水稻上最主要病蟲害之一。

3、新的檢疫性病蟲害傳播速度加快

隨著品種更新加快,新品種引進調出頻繁,同時也加快了新的危險性病蟲害的傳播,如細菌性條斑病、白葉枯病、煙粉虱、美州斑潛蠅等。

現在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無論是城里人還是鄉(xiāng)下人都在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上次我們國家和日本就“毒餃子”和“毒包子”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不可開交。歸根結底就是人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已非常重視生活的質量,要消費食用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怎樣才可能生產出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這就要求從源頭抓起,首先要管理好農業(yè)生產的投入品,如果在稻麥生產上投入大量的有機磷,甚至是違禁藥品甲胺磷,或者是超量用藥用肥,濫用農藥化肥,那是不可能生產出綠色食品的,因此要改變傳統種植管理習慣,更新知識,科學種田。建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保護農業(yè)生產安全,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實現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三降三提高”,即降低高毒高殘留農藥使用量;降低農藥殘留;降低防治成本,提高農藥的利用率,提高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效益,提高產品質量。

三、農作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方法

近幾年,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而發(fā)生變化,病蟲害隨著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的變動而變化,特別是在設施農業(yè)、反季節(jié)栽培等條件下出現了各種新的病蟲、草蟲和新況,而原有的病蟲害生長習性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就需要我們在工作中加大對農作物綜合防治力度,提高防治管理水平。病蟲害綜合防治就是抓住水稻某一生長時期發(fā)生的主要病蟲害,兼顧次要病蟲害,在控制方面則采取多種手段,例如采取農業(yè)措施清潔田園,選擇抗病抗長品種。輪作換茬,改變適應環(huán)境,延遲或提前播種錯過(避開)病蟲發(fā)生期,降低發(fā)生程度?;瘜W防治措施則有交叉、輪換使用農藥,避免病蟲很快產生抗性等合理用藥技術。

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就是要講求綜合控制,長效治理,降低藥量藥本,減少施藥次數,一藥多治,減少勞動力投入,達到省工、省時、省力、節(jié)本的

轉貼于

目的。既減少了環(huán)境污染,降低了對魚、蝦、蟹、畜禽的影響,又保證農林、牧、副、漁協調發(fā)展和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1、錯綜復雜的動植物、農作物的耕種和周邊環(huán)境構成一個生態(tài)體系。這里面任何一個組成部分的變支,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整體體系的穩(wěn)定,在關鍵因素上甚至可一發(fā)而動全身,進而影響病蟲害種群的消長。

2、綜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種群數量,使害蟲密度保持在經濟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進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不是使害蟲絕滅,有時為使天敵能繼續(xù)生活繁殖,在今后抑制蟲害中發(fā)揮作用,在防治時還要有計劃留下一部分害蟲。

3、各種防治手段如化學防治、天敵利用、抗蟲品種、農技措施或昆蟲絕育,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限制,任何方法都不是萬能的。采用多種防治手段,將其有機聯系,互相協調補充,才能起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所以必須全面考慮,使其對于生態(tài)系內外的副作用減至最低。不但要注意它們對防治對象,作物和人畜的影響,還必須考慮到和其它害蟲、天敵、益蟲和其它生物的關系,同時還要注意環(huán)境保護問題。

四、配套技術

1、保護利用有益生物,結合農事操作為天敵提供棲息場所,注意合理用藥,減少天敵殺傷,發(fā)揮自然天敵的控害作用。

2、以農業(yè)防治為主的預防系統,如有利控制的高產耕種、輪作制度,種植抗(耐)性強的優(yōu)良品種及其合理的品種布局;培育無病蟲的種苗,針對性的種子消毒、土壤處理。

3、科學使用農藥,有節(jié)制地合理用藥,多講究防治策略;修改偏嚴的防治指標,貫徹達標用藥;合理安排農藥,采用對天敵影響少的選擇性農藥,提倡有效低劑量,抓好挑治、兼治,減少用藥面積和用藥次數。通過綜合防治技術的組裝,協調地發(fā)揮農業(yè)防治壓基數,保護天敵促平衡的作用。最小限度地使用化學農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天敵作用,把病蟲危害損失降低到經濟允許水平以下,并使病蟲發(fā)生量維持在低水平的生態(tài)平衡中。

第4篇: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范文

1.棚室蔬菜病蟲害加重的原因

由于棚室蔬菜面積的增加,導致重茬年限增多,土壤積累了大量病原菌和蟲源,給各種病蟲害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蔬菜長期使用單一品種農藥,或把幾種農藥混在一起噴施,常常不對癥下藥,使得病蟲對農藥產生抗性;菜農追求高效、速效而大量使用高毒化學農藥,殺害了田間害蟲的天敵,失去了自然調控機制,引起害蟲猖獗為害; 防治不及時。菜農施藥時,不能掌握有效施藥時間,過早施藥不能對害蟲產生作用,過晚施藥害蟲蟲齡過大,抗藥性增強,導致用藥量過大,而且降低了防效。

2.防治措施

2.1 農業(yè)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如番茄可選抗早疫病、晚疫病、灰霉病及病毒病的毛粉802佳粉系列等;黃瓜選用抗霜霉病的津春系列、津研系列等;種子處理。大多蔬菜種子都是塑料袋封裝,在播種前,將種子晾曬3~5小時,然后去除癟粒、殘粒、病粒,取健壯種子在55℃溫水中浸種15分鐘,然后投入冷水中浸種12小時,再用0.2%多菌靈拌種,可以很好起到種子消毒作用;土壤滅菌。許多病害是由于土壤帶菌引發(fā)病變的。選用苗床土時,不要用蔬菜田的土壤,要選用無病蟲、肥沃的新土,用苗菌敵或苗床凈按0.2%比例拌苗床土,采用下鋪上蓋的方法進行播種。定植前,密閉熏棚消毒,防治苗期病蟲害。

2.2 營養(yǎng)防治 施化肥是影響蔬菜中硝酸鹽含量的主要因素。為此,無公害蔬菜生產中,應以施充分腐熟、無污染的有機肥為主,不用或少用化肥。

2.3 生物防治 應用微生物農藥,減少環(huán)境污染,保護天敵,保護生態(tài)平衡。如農用鏈霉素、新植霉素防治黃瓜細菌性角斑病。BT乳劑、阿維菌素、多蟲螨丁、蟲螨立克、風雷激素防治菜青蟲、小菜蛾等。用瓢蟲、草蛉防治蚜蟲。姬小蜂、蠶蜂防治美洲斑潛蠅等。

2.4加強田間管理 提倡秋耕冬灌,以消滅越冬菌、蟲源;合理輪作可以減輕病蟲害發(fā)生;通過嫁接栽培,可以提高作物抗病蟲能力;棚室內控制溫濕度,也可減輕病蟲害發(fā)生。

2.5應用高新技術 采用營養(yǎng)液育苗及無土栽培技術,利用紫外線隔膜或無滴長壽膜進行覆膜,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發(fā)生;防蟲可采用黃板誘蚜、性誘劑幼蟲等新技術。

第5篇: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范文

關鍵詞:林業(yè)產業(yè) 病蟲害 無公害防治 原因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林業(yè)產業(yè)也越來備受關注,林業(yè)產業(yè)是規(guī)模最大的綠色經濟體,對加快林業(yè)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5年全國林業(yè)產業(yè)總值達5.81萬億元,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1400億美元,分別是2010年的2.6倍和1.5倍。我國已成為世界林產品生產加工中心,林產品生產和貿易躍居世界首位。

森林是生態(tài)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物質基礎,而以森林為主的林業(yè)產業(yè)承擔著全球生態(tài)建設的主要任務。進入21世紀之后,人類社會由工業(yè)文明正在走向生態(tài)文明,我國森林生態(tài)系統建設效果顯著,森林覆蓋面積大幅增加,并且森林保護也得到進一步加強,森林覆蓋面積的大幅提高為林業(yè)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北京林業(yè)大學的邱俊奇教授對林業(yè)做了這樣解釋:林業(yè)培育和保護森林取得木材和其他林產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發(fā)揮防護作用的防護部門,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一、林業(yè)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及原因

(一)病蟲害發(fā)生特點

林業(yè)部門研究表明,每年我國北方森林遭遇病蟲害的面積不斷增加,嚴重降低了林業(yè)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林業(yè)病蟲害具有種類多、危害大、易發(fā)生、易擴散、范圍廣、難治理等特點,對我國林木危害性極大。這些病蟲害由外地傳入到內陸地區(qū),如2008年,美國的一種白蛾由山東省傳入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也有本地的病蟲害:楊山舟蛾、楊樹潰瘍病等。隨著我國林業(yè)綠化面積擴大,林木種類的增多,使得病蟲害的種類變得復雜逐漸蔓延且難以治愈,防治難度逐步增大,加之氣候干旱、冬季氣溫偏高等因素,冬季害蟲的死亡率也在降低,導致病蟲害影響面積逐步擴大;大多數的病蟲害在治理后很少再發(fā)生,但是也存在少數病蟲害頑固難治,呈暴發(fā)趨勢,導致給治理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如果病蟲害在發(fā)生初期不能被及時發(fā)現,防治工作就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傊∠x害不僅破壞林業(yè)生態(tài)系統,而且對社會效益也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損失。

(二)病蟲害發(fā)生的原因

在林I發(fā)展過程中, 產生林業(yè)病蟲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1]。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氣候條件和自然災害,具體來講包括洪澇、干旱等方面。人為因素主要有社會活動和管理制度的缺乏,具體表現為:1大量原始森林樹木被砍伐,隨意大面積開采原始森林資源,致使園林生態(tài)系統被破壞;2國家間增加交流合作互相出口商品,也加劇了外來病蟲害在國內的傳播;3我國絕大多數都是人工造林,天然林的覆蓋面積較小,人工林的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很差,病蟲害缺少天敵,為病蟲害的擴散提供了溫床,就會導致病蟲害大量繁殖與擴散,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同時忽略人工造林護林技術的科學性,不能做到適地適樹,也會導致樹木長勢較差,抗病蟲害能力低,易受病蟲侵害;4造林護林專責管理不善,種植密度大,透光透氣性差也會造成病蟲害發(fā)生蔓延;5化學農藥使用不正確,我國大力發(fā)展林業(yè)的同時,也對林木大量使用化學農藥,而多數林業(yè)管理者不能正確使用農藥,對其缺乏理論指導。如技術人員長期一味使用化學農藥,不僅會污染大氣環(huán)境,還會殺死大量對林業(yè)有保護作用的昆蟲,同時也會使病蟲產生抗藥性。不能適量對林木噴灑化學農藥,導致病蟲害防治效率低。

二、林業(yè)無公害防治措施及意義

(一)林業(yè)無公害防治措施

為了全面貫穿科學發(fā)展觀,大力發(fā)展生態(tài)林業(yè)產業(yè),需要對林業(yè)進行無公害防治。在制定林業(yè)病蟲害防治策略時,必須考慮生態(tài)安全與平衡、防治效果和經濟利益,保證防治措施的科學性、嚴謹性,重視無公害防治工作[2]。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建立健全林業(yè)部門的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技術人才的素質。林業(yè)相關部門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讓每一位護林技術人員牢記無公害防治理念,普及病蟲害防治的基礎知識,增強自身工作責任感,同時宣傳部門加大無公害防治的宣傳力度,用實際行動降低病蟲害對林業(yè)的破壞程度。全面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基本方針。

第二相關管理部門加大資金的投入,完善無公害預防制度。正確合理使用專項防治資金,縮減不必要的過程,全面提高無公害防治的工作效率。??顚S?,大力發(fā)展高科技技術,運用先進的科學設備檢測預防病蟲害的情況,爭取做到早發(fā)現早解決,逐步提升無公害防治的工作質量。

第三生物防治,引進抵抗性強的林木,做到適地適林,利用天敵抑制消滅病蟲害。這樣既節(jié)約了成本,又能保護環(huán)境,可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

(二)無公害防治的意義

積極倡導森林病蟲害防治,維護森林系統生態(tài)平衡,是林業(yè)產業(yè)發(fā)展之必然,實行林業(yè)病蟲害無公害防治,能夠加快林業(yè)生態(tài)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是建設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舉措。

三、結語

林業(yè)產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之必然,是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途徑。而林業(yè)病蟲無公害防治是一項長久工作,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大力宣傳林業(yè)病蟲無公害防治的理念,真正實現林業(yè)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第6篇: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范文

關鍵詞: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

1 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的特點

1.1 園林植物病蟲害種類多,結構復雜

園林植物品種繁多,設計和配置千差萬別,既有喬、灌、草相結合的復式種植,又有一些特別稀奇的品種。多種多樣植物種類、豐富的數量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為病蟲的發(fā)生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源或寄主,形成了園林植物特有的病蟲種類和結構。

1.2 園林植物生長環(huán)境日趨惡化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結構日見復雜,環(huán)境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行道樹、街頭綠地中的花卉、樹木,往往會受到下水道、煤氣管道、電線電纜等諸多地下設施的影響,汽車尾氣和工廠排放的有毒氣體或廢水也時刻影響著植物生長,園林植物生長環(huán)境惡劣,植株生長不健壯,抗病力差,給病蟲害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條件。

1.3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難

園林植物本身及其所處城鎮(zhèn)環(huán)境的特殊性,決定了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的特殊性和多樣性,因此,園林植物病蟲害的防治必須根據各個綠地病蟲害的發(fā)生趨勢和消長動態(tài),以及受害植物或寄主的不同,隨時調整防治措施,做到防治措施靈活多變,以確保防治的有效性。

2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

2.1 加強土、肥、水管理

土壤耕作可以改良土壤結構,同時可以清除雜草、增加土壤肥力、積蓄土壤水分,使園林植物生長健壯,增強抗病蟲能力,這對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有顯著的效果。因此,掌握了不同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結合園林植物的生育期進行合理耕翻土壤,可將土壤中害蟲的巢穴破壞,增加害蟲的死亡率,從而減少害蟲的來源;同時可將大量土表帶病的枯枝,落葉、病果翻到土壤深處,不但增加了肥料,同時防止了病原的傳播。尤其是在冬季,除改良土壤外,對消滅土中越冬病蟲和減輕根部病害具有良好的作用。

2.2 育苗措施

①無病蟲苗圃育苗:選取土壤疏松、排水良好、通風透光及無病蟲危害的場所為育苗苗圃。盆播育苗時應注意盆缽、基質的消毒。如、香石竹等進行扦插育苗時,對基質及時進行消毒或更換新鮮基質,則可大大提高育苗的成活率。②無病株采種(芽):園林植物的許多病害是通過種苗傳播的,如仙客來病毒病是由種子傳播的,白銹病是由腳芽傳播的等等,只有從健康母株上采種(芽),才能得到無病種苗,避免或減輕該類病害的發(fā)生 ③組培脫毒育苗:園林植物中病毒病發(fā)生普遍而且嚴重,許多種苗都帶有病毒,利用組培技術進行脫毒處理,對于防治病毒病十分湊效。如脫毒香石竹苗、 脫毒蘭花苗應用已非常成功。

2.3 合理進行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目前應用最多的一種方法?;瘜W防治作用快,使用方便,應用廣泛,受地域性和季節(jié)性限制小,尤其在病蟲害大發(fā)生時,如選用正確,在短時間內,就能迅速予以殲滅。但是,實踐證明,化學防治有很多缺點,如使用不當會引起人畜中毒和植物藥害。同時,由于長期使用化學毒劑,許多害蟲產生抗性。因此,盡可能地選用具有選擇性,低毒,對環(huán)境污染小的藥劑,經常變換用藥品種,以免使害蟲產生抗藥性。 施藥方式也應采取涂莖、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

2.4 養(yǎng)護管理要加強

病蟲的發(fā)生與危害在相當程度上與植物的生長勢有關。生長勢強的植株抗病蟲害的能力相對較強,許多病蟲害都侵染樹勢弱的植株,所以根據各種植物的習性和要求,科學合理施肥、澆水,可以調節(jié)植物的營養(yǎng)狀況,促進生長勢,增加抗病蟲害的能力。同時搞好綠地衛(wèi)生,及時清除枯枝、落葉,減少病蟲害越冬的場所。

2.5 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管理手段

第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考核辦法。要有具體考核指標和考核方法,且要落實專門機構或人員來抓此項工作。第二,建立植保工作信息交流平臺。組織各園林綠化企業(yè)或相關單位里從事植保工作的人員,定期舉行培訓、經驗交流,使科研成果、成功經驗得到充分推廣和應用。第三,建立病蟲害監(jiān)測和預報警系統。加強對城市病蟲害的日常監(jiān)測和預報工作,及時有關園林植物病蟲害信息,使防治工作更有針對性,且能將病蟲害在初發(fā)階段就得到有效的控制,做到防早、防小、防了,防止大規(guī)模的發(fā)生,盡量減少損失。

2.6 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

園林綠化管理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園林植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及用藥治理效果。因此,提高綠化管理人員的素質,使其了解和掌握病蟲害防治理論與技術措施,是提高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效果,提高園林植物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第7篇: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范文

關鍵詞:觀賞性植物;侵染性病害;防治

1 觀賞植物侵染性病害

1.1 侵染性病害概念

侵染性病害的發(fā)生,是由于生物因素引起的。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稱為病原物。這些病原物對觀賞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寄生能力和致病能力,具有很強的繁殖力,可以從已感病的植株上主動地或借助于外力傳播到健康植株上,進行生長、發(fā)育、繁殖、傳播,周而復始,發(fā)展速度非??臁_@類病害可以傳染,對觀賞植物造成的威脅性最大,需要及時做好防治工作。

1.2 侵染性病害癥狀

1.2.1 變色。變色以葉片變色最為明顯。葉片褪綠或變黃,整片葉子褪綠變黃或局部變色。

1.2.2 壞死。壞死是植物生病后由于細胞組織死亡而引起的。根、莖、葉、花、果實都能發(fā)生壞死。壞死在葉片上的表現有葉斑和葉枯兩種。葉斑有圓斑、角斑、條斑、環(huán)斑、輪紋斑等。幼苗的莖或根部的壞死可以造成死苗而出現猝倒或立枯的病狀。壞死多由真菌或細菌侵染引起的。葉部的壞死是最常見的一種癥狀。

1.2.3 腐爛。植物的花、果生病后容易發(fā)生腐爛,是由病菌侵染引起或不良的條件造成。

1.2.4 畸形。植物細胞或植株的生長發(fā)育受到抑制或促進,如徒長、矮化和叢生?;卧谌~片上常表現扭曲、皺縮、卷葉、縮葉等病狀。根、莖的過度分枝引起叢根和叢枝等叢生現象。腫瘤由于部分組織和細胞的過度生長而產生的畸形。這種畸形病狀是由于部分細菌或線蟲引起的。

1.2.5 萎蔫。萎蔫是指根部或莖部的維管束組織受到感染而發(fā)生的凋萎,它是由病菌侵入引起的,這種萎蔫是不能恢復的。

2 園林植物侵染性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及目標

2.1 侵染性病蟲害對園林植物危害的嚴重性和對其防治的重要性

侵染性病蟲害是園林植物生產栽培以及養(yǎng)護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幾乎每一種園林植物都有病蟲的危害。它們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導致園林植物生長不良,殘缺不全,或者出現壞死斑點(塊),發(fā)生畸形、凋萎和腐爛等,降低花木的質量,使之失去觀賞價值和綠化效果,嚴重時引起整株或整片死亡,影響景觀和給生產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2.2 園林植物侵染性病蟲害防治方針及指標

任何一種病蟲種群的消長都將受到一定環(huán)境的制約,同時也對一定范圍的環(huán)境產生影響,并在內部和周圍構成特殊的種群環(huán)境和復雜的生態(tài)關系,從而使得其本身具備一定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規(guī)律。這是以生態(tài)園林為依托,實現城市園林、花卉病蟲害治理的理論依據。

3 侵染性病蟲害防治措施

3.1 防治措施總方針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是觀賞植物侵染性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針。保護寄主植物不受侵染,或增強寄主的抗病性,把病原物的數量控制在最低限度,或切斷它們的侵染循環(huán),改善環(huán)境條件,使之有利于寄主植物的生長發(fā)育,而不利于病原物的生存和侵染。觀賞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方法包括植物檢疫措施,園林技術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學防治等措施。

3.2 建立病蟲害預警系統

對于我國的農、林業(yè)病蟲害測報工作,國家有測報中心,?。▍^(qū))有測報總站,市(縣)有測報網(站)點。同時,國家還先后出臺了《農業(yè)(森林植物)病蟲害測報管理辦法》和《農業(yè)(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等,為農、林業(yè)病蟲害測報工作走向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提供了保證。而有關我國園林植物病蟲害的測報工作,目前全國尚有不少城市在此方面還屬空白。

當前,亟待解決的是盡快明確測報業(yè)務的歸口部門以及早日制定和頒布有關法規(guī)和條例,依法促使我國園林植物病蟲害測報網站的建立和健全,以條例的形式確保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實施。

3.3 采取綜合治理的措施

協調各種方法進行防治,可以起到安全有效的作用,包括日常管護、植物檢疫、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防治及安全的化學防治等技術。注重物理機械防治措施,結合修剪,可去除多種植物病蟲害。

由于園林環(huán)境是人居環(huán)境,化學防治要注意其安全性,首先應選用效果好、污染少的化學農藥;其次應通過改進施藥方法和工具來減少污染;第三要準確把握防治時機,避免盲目濫用農藥。

近年來,生物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的采用為病蟲害防控管理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同時也為盡可能地少用化學農藥奠定了基礎。此措施有利于保護天敵和環(huán)境,可以延緩病蟲抗藥性的產生,越來越為植保工作者所接受。其中生物防治可分為: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鳥治蟲、以菌治病和以菌除草等。

參考文獻

第8篇: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范文

關鍵詞 無公害;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存在問題;對策;遼寧瓦房店

中圖分類號 S43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3-0172-01

瓦房店市是遼南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有溫室蔬菜大棚面積1萬hm2。發(fā)展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該市蔬菜生產的重要任務。生產無公害蔬菜,最重要的是控制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達到有害物質殘留量不超標的目的。目前,在控制有害物質殘留過程中,最關鍵的是農藥殘留量的控制[1-4]。近年來,通過對瓦房店市溫室蔬菜病蟲害防治現狀的調查,發(fā)現了在病蟲害防治中影響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問題,并提出對策。

1 無公害蔬菜病蟲害防治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防治措施單一,過度依賴化學防治

調查發(fā)現,瓦房店市菜農在防治病蟲害過程中首選的防治措施是化學防治,選擇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措施的較少,導致病蟲害抗性增強,蔬菜農藥殘留增加,防治效果下降。

1.2 缺乏對農藥的基本了解

每種農藥都有針對性的防治對象,防治真菌的農藥對細菌病害無效,防治病毒的農藥對其他病害也無效。如果用代森錳鋅防治黃瓜枯萎病,幾乎沒有效果。有的殺菌劑是保護性的,有的是具有治療性的,具有保護性的農藥在發(fā)病前期使用效果好;有的殺蟲劑對成蟲有效,有的對殺卵有特效,阿維菌素防治斑潛蠅成蟲、幼蟲效果好,但不能殺卵。

1.3 不對癥用藥

菜農在生產中普遍存在因為對病蟲診斷不準確而盲目用藥的現象。2010年春季,李店鎮(zhèn)袁溝村一菜農的番茄發(fā)生病害,開始認為是黑星病,多次用藥后病害并未得到控制,后來經診斷確定為細菌性斑點病,使用對癥藥劑后,病害立即得到控制。

1.4 不按防治指標用藥

菜農缺乏對病蟲害防治指標的認識,常常是一個生長季持續(xù)使用農藥,但防治效果卻很差。防治病蟲害要根據防治指標選擇防治時期。如斑潛蠅達到100條蟲道/百葉,白粉虱、蚜蟲達到5~15頭/株的防治指標才可以進行防治。

1.5 不根據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用藥

病蟲害在大棚中的發(fā)生時期隨溫、濕度變化而不同。例如,當棚內高溫、高濕時要進行霜霉病的預防;在低溫、高濕時要進行番茄晚疫病和灰霉病的預防??菸『透Y線蟲病是土傳病害,在防治方法上要選擇土壤處理的用藥方法。1.6 不輪換用藥

菜農有時發(fā)現一種好的藥劑時,就連續(xù)使用,結果使病蟲迅速產生抗藥性,藥效明顯下降。瓦房店市最早用于防治蔬菜灰霉病的藥劑是速克靈,其藥效較好,但菜農每年單一連續(xù)使用,造成藥效明顯下降,甚至在一些鄉(xiāng)鎮(zhèn)不能使用。

1.7 盲目混用農藥

目前,瓦房店市在農藥的混用中存在的問題是:菜農不清楚所混農藥的內在成分,往往是多種有效成分相同的藥互相混用,最多時將7~8種成分相近的農藥混合使用,人為地增加了防治成本,還會因各種農藥所含助劑互相產生負作用而導致藥害。

1.8 隨意加大農藥用量

菜農治病心切,希望藥到病除、藥到蟲死,一次又一次地加大用藥量,這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加大藥量后沒有被殺死的病菌和害蟲,將具有更強的抗藥性。菜農使用蚜虱凈防治蚜蟲,正常稀釋倍數是2 000~4 000倍,但有的菜農稀釋到1 000倍,雖然提高了防治效果,但卻增強了蚜蟲的抗性,致使這種藥的使用效果越來越差。

2 對策

2.1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防治策略

綜合運用農業(yè)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化學防治措施,把蔬菜病蟲害病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要堅持防治結合的原則,病害以預防為主,蟲害以治為主。農業(yè)防治要推廣合理輪作、選用抗病品種、培育無病蟲壯苗、合理密植、清理田園等技術。物理防治要推廣高溫殺滅土壤中和種子上的病菌、高溫悶棚、應用殺蟲燈、黃板、反光膜等技術。生物防治要推廣生物農藥和天敵的應用。生物農藥主要包括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藥、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提倡應用農用抗生素、殺蟲抗生素、植物源農藥及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

2.2 安全、科學使用農藥

生產無公害蔬菜,并不是拒絕化學農藥,而是要安全科學地使用。首先,要嚴禁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在使用農藥過程中要做到對施藥人員安全,對環(huán)境安全,對作物安全,對消費者安全。在使用農藥時,菜農一定要對農藥的成分、特性有一個充分的了解,根據防治靶標選擇農藥,根據防治指標和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確定施藥時間,有針對性地混用農藥和輪換用藥,嚴格掌握用藥濃度,科學配藥。

3 結語

綜合防治蔬菜病蟲害是實現無公害蔬菜生產的關鍵,要在蔬菜健身栽培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農業(yè)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化學防治措施,把病蟲害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將農藥等有害物質在蔬菜中的殘留控制在國家允許的標準范圍內,使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及包括人、畜、天敵在內的非靶標生物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限度。

4 參考文獻

[1] 易齊,王蔚,魏偉.菜田農藥使用指南[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2] 李淑琴,張立令,張景華,等.溫室蔬菜病蟲害及生理障害的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技出版社,1992.

第9篇:植物病蟲害防治措施范文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 綜合防治措施 探討

目前,在我國的糧食作物中水稻已成為主要的幾種作物之一。然而,在水稻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的過程中,水稻病蟲害已經成為阻礙其繼續(xù)種植的重要原因,導致水稻產量下降。所以,采取合理措施進行防治水稻病蟲害已成為當今農業(yè)的重要話題?!邦A防為主,綜合防治”是我國農作物防蟲害一貫執(zhí)行的原則,為了防治水稻病蟲害,必須采取預防為主,因地制宜地的方法,通過農業(yè)、生物、物理、化學等措施進行綜合防治,具體細節(jié)如下:

一、化學防治措施

化學防治就是利用科學的藥劑防治來解決病蟲危害?;瘜W防治最典型特征在于其直接性,能夠非常迅速和有效的遏制病害的發(fā)展,具備良好的應用范圍。目前,所使用的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時,多以直接噴灑農藥為主,雖然這種做法能解決水稻病蟲害對農作物的侵害,但卻不能從根本上防治蟲病害的發(fā)生。采用該措施的方式不僅導致水稻病蟲害進一步的擴散,而且造成了資源浪費。因此,在采用直接化學防治應結合合理的規(guī)劃,通過科學方式進行防治。

1.適時、合理的下藥、施藥

藥物的藥效是決定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基礎,只有采用最合適的化學藥物才能保證水稻病蟲害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在使用藥物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地區(qū)調查,結合地區(qū)特點合理的使用藥物。

2.選擇農藥

農藥對于水稻病蟲害有防治作用,但對于環(huán)境也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采用生物藥物能夠有效的保護環(huán)境,并且取得良好的藥物效果,在植物內的藥物殘留量能夠符合使用標準,從而為人類提供更好的水稻食品。選擇農藥要避免采取高毒的藥物,防治對水稻糧食的污染。

3.在利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時要注意科學施藥

3.1在施藥時要選用新型的低容量的農藥噴霧器。

3.2在施藥時要對農藥進行合理的混和、配用,切忌不能只選擇受害重的一種藥物使用。

3.3在施藥前要確保水量的充足,以確保農藥藥液攪拌均勻。

3.4在對水稻施藥時一定要對準位置進行施藥。

3.5在施藥時,為了保證農藥的防治效果,要對稻田的水進行補充,盡量使稻田的水保持在一寸深的水層一周左右。

4.注意保護天敵

天敵是水稻病蟲害防治最生態(tài)環(huán)保的因素,合理發(fā)揮天敵作用能夠有效的發(fā)揮生物防治功能,進行水稻病蟲害最有效防治。

二、農業(yè)防治措施

1.嚴格加強植物檢疫,從源頭上控制病蟲害

植物檢疫要必須從制種基地抓起,從根本上防治水稻病蟲害,使引種符合病蟲防治法規(guī)。首先,無病田能夠提供良好的育種環(huán)境,所以必須嚴格的把控無病田病疫防治工作;第二,由于制種過程涉及到復雜的工序,可能在疏忽的環(huán)節(jié)導致引入病害源,必須做好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檢測過程,從而在每一環(huán)節(jié)上防治病害的發(fā)生;最后,病區(qū)必須防控引種,防止病區(qū)育種。采取以上措施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引種的病害。

2.選用多抗優(yōu)質品種,提高對病蟲害的抗御能力

水稻品種不僅要具備良好的產量,而且要具備抗病性。如粳稻選用徐稻3號、4號,鎮(zhèn)稻8號等抗水稻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品種;秈稻選用Ⅱ優(yōu)084、Ⅱ優(yōu)42等抗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品種。

3.清除田間雜草,有效控制病蟲源

對于水稻收獲后,必須展開田間雜草清除工作,防止在收獲后的水稻田有雜草存在;選擇合理的方式進行稻草的處理,推廣將稻草作為生態(tài)肥料的做法;水稻播種后不用稻草覆蓋,可減少惡苗病的發(fā)生;在麥子收割后清除田間雜草,在水稻移栽前整地后撈出田間麥茬,減少紋枯病菌源;加強防治麥田及溝渠、路以及田埂邊雜草上的灰飛虱、蚜蟲和葉蟬,壓低病蟲基數。

4.改進栽培方法,切斷病蟲害傳播途徑

水稻生產采取預留稻麥兩茬間隙,縮減雙套種植面積。在施肥過程中,結合磷鉀肥和有機肥,根據土壤情況進行施用氮肥;種植密度應符合水稻的種植要求,嚴格把握總莖蘗的數量;采取合理的灌溉方式,促進水稻根系的生長,保證植株的生長能力。并且,需要嚴格把控種植密度,氮肥的施用比例和灌溉方式,避免采取不合理的栽培技術,從而提供防治水稻病蟲害的基本環(huán)境,防止紋枯病、稻瘟病、螟蟲等大發(fā)生。此外,要采取輪番種植的方法,避免一塊的土地連續(xù)種植水稻。

5.集中連片種植,利于專業(yè)化統一防治

集中連片育秧應作為主要的育秧方式進行推廣,減少和避免水插花種植,從而在育秧階段防止病害的發(fā)生。對于灰飛虱經常遷飛的特性,必須采取大面積的防治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當田間發(fā)現條紋葉枯病病株,采取拔除并噴涂農藥的方式來進行治理。并且,進行統一的種植能夠專業(yè)化的防治,有利于大面積進行集中管理。

三、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主要是采用物理因素和機械裝置進行防治,采用不損害水稻生長的方式進行防治病蟲害,其具體辦法如下:

1.蟲害防治

進行人工防治能夠減少蟲害影響,將受損的植株盡早去除。

2.病害防治

嚴格篩選種源,對于要種植的水稻種進行拌藥,減少植株成長個過程中的蟲害接觸場合。

四、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是當今所應有最有前景的病蟲害防治方式,主要借助于微生物或生物的生長、依靠天敵之間的生物繁殖規(guī)律,達到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菌治菌的目的。生物防治必須進行種田的病害分析,采用相應的防治措施進行,該方式具有良好的適應性,不會造成環(huán)境的污染,從長遠角度看可以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具體防治措施如下:(1)害蟲天敵能夠有效控制水稻病蟲,例如,寄生蜂、農田蜘蛛。(2)兩棲動物是稻田中關鍵的害蟲天敵,例如蟾蜍能夠對于水稻田各種蚜蟲和瓢蟲進行控制。(3)微生物技術能夠發(fā)揮病菌作用,進行水稻病害治療,如應用井崗霉素來治理水稻紋枯病。

五、結語

進行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研究是目前水稻種植的熱點問題,采取合理措施將病蟲害防治效果發(fā)揮到最大,從而將水稻病蟲害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不僅能夠提高水稻的產量,還能提高水稻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立平,何宏新.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中國科技財富 ,2009,(05).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