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色综合网,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japanese乱熟另类,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小學英語教材范文

小學英語教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英語教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學英語教材

第1篇:小學英語教材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導入西南師范大學版小學英語教材本土文化外國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1-0092-02

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中,那位韓麥爾老師說的一句話道出了民族語言的巨大力量:“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庇纱丝梢娬Z言與文化的密切聯(lián)系。英語與漢語都包含著自身的文化和價值。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合理的跨文化導入,是實現(xiàn)兩種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有效途徑。

一 概念界定

1.文化與語言

美國杰出的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睂τ谖幕睦斫?,現(xiàn)在社會存在把文化作為知識、價值、思維方式、修養(yǎng)、行為、態(tài)度、信仰、制度與意識形態(tài)的區(qū)別?!耙欢ǖ恼Z言總是歷史地和一定文化相關聯(lián)。語言是相關文化的關鍵。各種語言本身只能在交織蘊藏語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認識;語言和文化總是被一起研究的。”著名語言文化教育研究專家Kramsch在《語言教學的環(huán)境與文化》中認為,應該把語言和文化看做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使語言和文化教學融合為一體。

2.跨文化對比

外語教學的目的并非要讓學習者變得越來越“外國化”,而是要通過外國語言文化學習的“跨文化對話”讓學習者具備跨文化的交流意識和理解意識(cross-cultural awareness),做到母語文化與第二文化的互動(interaction)。語言交流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

跨文化對比應注意兩個方面。首先,注意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其次,培養(yǎng)正確的文化精神。使學生認識到外國文化是一種客觀存在,文化無好壞之分,對待外國文化應采取客觀、寬容的態(tài)度,避免用我們自己的文化、道德、價值觀作為標準去衡量、評判外國文化或拒絕外國文化。

二 小學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內(nèi)容

本文選取了西南師范大學編寫的小學英語教材(下面簡稱西師版),對教材中包含的文化內(nèi)容進行分析,并根據(jù)教學實踐分析文化導入中出現(xiàn)的問題,論證跨文化導入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看得見的文化與看不見的文化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shù)、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yǎng)世界意識?!蔽鲙煱娴男W英語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可以讓學生直觀了解文化的模塊和單元,比如小學六年級,每個單元都會設有Culture Garden,介紹不同國家的文化。(1)關于全球化下的共同文化。以六年級上冊為例,第一單元介紹Air School,Internet的普遍運用。(2)生活方式的文化。如不同國家的交通規(guī)則(Different Traffic Rules)。(3)風土人情。米飯在不同的國家的不同吃法??床灰姷奈幕ǎ海?)價值觀念。這些文化行為內(nèi)容包括禮儀觀、面子觀、關系觀,如顏色、數(shù)字、手勢、動植物、物品的文化聯(lián)想等。(2)思維方式。不論是思考問題的模式、方向還是情感態(tài)度、觀點意見、個人隱私、時間還是空間等的概念,中西方間的差異很大。(3)交際文化。外語交際屬于文化型交際,其中有不少交際文化問題,所以,外語課程中要注意介紹中西方交際文化差異和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知識和能力,如稱呼、招呼問候、寒暄、介紹、邀請、拒絕、拜訪、約會、幫忙、送禮、告別等中西方禮儀禮節(jié)知識。

2.跨文化的碰撞

外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用于交流。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不同的文化范疇,交流的過程中必然會產(chǎn)生碰撞。漢語文化氛圍的影響也會對學生的學習產(chǎn)生正遷移或負遷移。西師版教材中沒有單獨將這兩種文化拿出來作比較,只是在不同的知識點中一筆帶過。但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跨文化的碰撞無處不在,任何一個簡單的知識點都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困惑,比如中西方對顏色(例如紅色)的不同意見等。因此,應在課程內(nèi)容中增加目標語文化、中國文化和中外語言文化比較。教師應該在教學方法上多下工夫,通過講故事、英漢翻譯、對比討論、案例分析、觀察、調(diào)查、采訪等盡可能多的形式,讓學生掌握相關或必要的文化知識、語言功能和交際策略。

和大多數(shù)教材一樣,西師版的教材仍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文化的內(nèi)容多偏重于事實的介紹,缺少深層次的感同身受。其次,本土文化介紹的比重小。為了營造英語語言學習的氛圍,英語教材中更多的是展示外國文化,對本土文化的介紹則一筆帶過。再次,文化內(nèi)容不系統(tǒng),大多是根據(jù)知識點的需要引入,點點分布,相關內(nèi)容并不面面俱到,并且缺少歸納性的描述。

三 小學英語文化內(nèi)容的導入策略

1.夯實傳統(tǒng)文化,不失本我價值觀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對小學生而言,對傳統(tǒng)文化體系、文化蘊涵、文化精髓的認識并不全面和系統(tǒng),因此在語言教學的文化導入時,要先夯實傳統(tǒng)文化,形成中國人的文化意識。這一過程不僅能夠保障學生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而且還可以在導入外國文化時避免產(chǎn)生混亂,避免學生將外國文化作為自身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取向的嚴重錯位。

教師的教學信念和文化素養(yǎng)在教學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給學生普及常識性的知識,依據(jù)教材提供的知識點有層次地導入文化,能夠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英語語言。

2.多種方式導入,構(gòu)建文化體系,注重開放、包容與實踐

不論教師還是學生,在以教材為藍本的基礎之上,要注重建立開放、包容、實踐的文化意識。文化始終處于多元化和變化發(fā)展之中,需要構(gòu)建開放的文化體系。文化本身沒有對錯,跨文化的對比與交流要保持包容的態(tài)度,不以本民族的標準衡量其他文化的差異。語言的最終目的是交流,文化的核心是價值,交流不同文化的價值也是英語教學者的教學目的之一。

小學生正處在生長發(fā)育的特殊時期,跨文化導入中首先要夯實傳統(tǒng)文化,再將外國文化導入,進而進行跨文化對比,不僅可使學生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而且可以更深地理解語言的文化含義,避免出現(xiàn)“有知識,沒文化”的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阿爾封斯·都德.最后一課(郝運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2]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連樹聲譯)[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3]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71~75

[4]Claire Kramsch.語言教學的環(huán)境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第2篇:小學英語教材范文

《牛津小學英語》是根據(jù)我國現(xiàn)階段正在施行的《英語課程標準》的相關教育教學理念所制定,是符合我國少年兒童智力發(fā)展特點的一套科學的小學英語教材。但是由于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理念與新教材內(nèi)容的解讀缺乏深度,小學英語教學的整體性被忽視,傳統(tǒng)的語篇教學仍然是課堂教學的主導教學方式,新教材的實際教學意義沒有被深度挖掘。

1.課堂教學與教材聯(lián)系不緊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依舊存在。眾所周知,新課程標準教學理念的核心就是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基本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杜=蛐W英語》教材本著新課標教學原則,開設多種教學模塊,一方面就是為了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課程興趣,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通過課堂教學中多個教學模塊的引導,從根本上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F(xiàn)如今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師缺乏對教學與教材整體性的把握,依舊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喪失,課堂教學有效性低迷。

2.學生分層教學理念缺失,教材內(nèi)容解讀偏頗。所謂分層教學理念,就是將不同學習理解階段的學生通過不同層次方法的引導,消除學生之間學習成績的兩極分化現(xiàn)象,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效利用到課堂45分鐘教學時間,達到所有學生共同進步的目的。教師對《牛津小學英語》的解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個人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片面地以為教學就是課堂上的“一張嘴,一支筆”,完全忽略了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需求。教材內(nèi)容解讀產(chǎn)生偏頗,致使其很難把握課堂教學方法,學生英語學習水平參差不齊現(xiàn)象嚴重。

3.問題設計梯度不均,教材激發(fā)式內(nèi)涵曲解。課堂教學中為了引起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關注與掌握,進行提問啟發(fā)式教學是許多教師習慣運用的教學模式。提問的過程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教師能夠順利完成一堂有效教學課程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教師在日常英語教學過程中不注重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反饋信息,使提問啟發(fā)式教學模式缺乏梯度性、科學性,提問環(huán)節(jié)涉及的概括性問題與細節(jié)性問題濫用,課堂教學陷入呆板枯燥的境地。

二、合理優(yōu)化教材教學思想,轉(zhuǎn)變新教材教學方式

1.強調(diào)教材教學多元化,發(fā)揮模塊教學作用?!杜=蛐W英語》教材的科學性主要體現(xiàn)在每個單元都設置了不同的英語教學情境,主要包括個人情況、家庭成員、日常生活、在校學習、體育文娛等多個模塊話題,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進行英語語言與英語文化學習。教學內(nèi)容方面,學生通過三年的英語日常課堂學習能夠基本掌握一些習慣用語與固定搭配;單詞學習數(shù)量合理,1000多個單詞完全融于日常英語學習之中,學生學習更具合理性;每單元的互動英文歌曲聆聽,感受異域文化。多元化教學能夠?qū)⒔滩闹猩婕暗拿恳粋€模塊意義發(fā)揮到極致。

2.拉長教材教學周期,有利于開展“雙基”教學?!杜=蛐W英語》教材共八冊,適合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課程。該教材的特點在于能夠使英語教學內(nèi)容更加生活化、趣味化、情景化,從學生自主性學習角度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課程的興趣與愛好,讓課堂充滿活力。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自身發(fā)展特點,學生尚處于活潑好動的兒童時期,對新事物的學習程度有待加強,這勢必要求教師從教學之初就應當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即拉長英語教學的周期,以強化學生對英語課程的基礎知識與基礎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

第3篇:小學英語教材范文

關鍵詞:2012年譯林版;小學三年級;英語教材;人文性

一、人文性的涵義

人文性是一種追求健康、進步、發(fā)展的文化,它是一項尊重人們心理需要、關懷人、尊重人、注重公平和個性化的文化。

2012年譯林版小學三年級英語教材無論在單詞量、書寫量,還是在語言運用上都有較大的增加。這體現(xiàn)了當代英語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發(fā)展方向,即以人文關懷的手段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英語靈活運用能力。與此同時,還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者的關懷和尊重。

二、2012年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的人文性分析

1.關注學生心理需求

從總體來看,2012年譯林版小學三年級英語教材具有較大的變化,更加注重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性化的需要,具體如下:

(1)將小學生語感、應用能力、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作為教材編寫的主要目標。從三年級上下冊的課本能看出,新教材中添加了較多的卡通畫、小游戲等,這充分關懷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學習,不但會提升其學習的主動性,還會提升其學習的效果,為今后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Bobby和Sam漫畫故事在全文都得以貫穿,更是體現(xiàn)出新教材設置的趣味性。

(2)教材的內(nèi)容設置形式發(fā)生變化。新教材在內(nèi)容設置上更加的多元化,從形式上來看,有制作、游戲和扮演等。多元化的教材內(nèi)容幫助教師在教學中有更多的選擇,通過寓教于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各項活動中開心的玩耍、積極的運用,培養(yǎng)其主動學習、思考和運用英語來溝通的能力。

(3)將聽和說作為教學編寫的重點。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讀和寫難度較大,但是聽和說可以重點培養(yǎng),為今后的讀寫打下基礎。新教材本著聽說相互結(jié)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編寫思路,設置了較多的聽說和情景練習環(huán)節(jié)。這種人性化的設計理念讓學生的語感得到了較好的鍛煉。

2.凸顯語言的靈活運用

在新教材中,每個單元的板塊和結(jié)構(gòu)層次較為清晰,相互間的關聯(lián)較為縝密。其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通過協(xié)作、體驗、溝通、探索的方法,運用自身的語言能力和完成學習要求。同時,新教材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可以在教師和學生間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關懷、互動機制,幫助教師及時地更正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學習視野的拓展、心智的發(fā)育健全等。經(jīng)過多元化的語言訓練,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會得到全面的提升。

3.加強對學生主動學習的訓練

新教材加強對學生主動學習的訓練,這是新教材和老教材區(qū)別最大的地方。加強對學生主動學習的訓練并不是對學生不管不問,而是要求教師要更加重視對學生主動學習的關注。新教材的一些環(huán)節(jié)設置力圖讓教師降低課堂的干預力度,為學生留下更大的自主空間。新教材中的Fun time環(huán)節(jié)設置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主動地設計、組織游戲環(huán)節(jié)并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自我總結(jié)。又如,在Ticking time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對自己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必要的歸納總結(jié),及時掌握自身的學習動向,并進行反思。雖然總結(jié)和反思對于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新教材的這一設置已經(jīng)充分說明了其對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思考的重視。通過這種手段,學生的學習效果必然會有較大的提升。

三、如何促進小學英語教學的人文性

當前的英語教育要求教師要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運用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熱情。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以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英語能力。因此,如何促進小學英語教學的人文性,成為小學教師需要面對的課題。筆者基于自己對新教材的理解,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1.教師要加強自身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置,不斷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努力。在注重對學生性格、學習能力、學習需求的條件下,教師還要積極地建立公平、和諧、包容、理解的師生紐帶,促進學生在寬松的學習氣氛中快樂地成長。另外,為了保證教學的人文性,教師需要不斷完善業(yè)務能力、溝通能力、理解能力、師德等個人素質(zhì)。作為教學活動的管理者和實施者,教師只有充分意識到其人文素質(zhì)對教學的重要性,才會有目的地去提升其各方面的道德素養(yǎng)和素質(zhì),推動人性化教學,促進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

2.教師活動中要有意識地進行人文滲透

新版的英語教材內(nèi)容雖然較為淺顯、簡單,但在教材的內(nèi)容設置上,引入了大量的文學、歷史、神話故事、生活小事等。這些元素的引入體現(xiàn)著英語國的傳統(tǒng)文化、人文價值觀和宗教等。所以,小學教師要在讓學生理解的前提下制訂科學、可行的教學規(guī)劃,把人文理念和知識潛移默化地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操,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3.構(gòu)建多元化的教學路徑

課堂的教學是小學生獲得人文素質(zhì)的重要路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將人文性充分發(fā)揮出來。具體來說:(1)教師要充分掌握不同的英語教學方式和特點,結(jié)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個性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2)在信息化技術(shù)不斷發(fā)展和應用的今天,教師還要將多媒體技術(shù)積極地實施到實際教學中。另外,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的科學引導,根據(jù)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指導,糾正錯誤,以人文性的手段促進小學生的學習。

4.尊重學生的個體發(fā)展差異,實施人文關懷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一直都是學習的主體,只有科學的引導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教師的引導工作,最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和心理需求。由于客觀原因,學生在學習速度、認知、性格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這是學生作為個體的根本特征。教師在實施學習的時候,切不可使用“一刀切”的教學手段,要尊重學生的需要,針對個體的差異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給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

5.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

對學習的評價是教學人文性發(fā)展的重要內(nèi)容。在教學評價中,教師要堅持人性化、人文化的評價理念,結(jié)合每位學生的特點,進行多元化、多維度的科學評價。在過去,很多教師將考試成績作為對學生學習好壞的唯一評價標準,這不但限制了教學人文性的發(fā)展,還對學生學習的動機、動力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所以教師在考試結(jié)果的基礎上,還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用動態(tài)的眼光去評價學生的學習。通過這種手段,可以端正學生學習的動機、態(tài)度和方法,促進其情感和成績的雙豐收。另外,教師還要將社會、家長、學生個人加入到評價的環(huán)節(jié)中來,促進學習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這種辦法可以讓學生信服,讓家長放心,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語從本質(zhì)上來說就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通過英語的學習,對于提升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在當前教學體制不斷改革、教材不斷更新的基礎上,教師要本著為學生提供人文的理念,加強自身的人文修養(yǎng),注重對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為小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歐陽旭.關于英語新課標中知識和技能目標調(diào)整的思考:兼談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的編寫[J].江蘇教育,2012,36(31):25-26.

[2]李磊.譯林新版《英語》三年級上冊Ticking time板塊[J].小學教學設計,2012,36(27):34-38.

第4篇:小學英語教材范文

一、科學解讀,做教材的駕馭者

有效教學首先基于對教材資源的充分運用。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載體,是教師實施教學和學生學習知識的媒介。作為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教材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開發(fā)。PEP小學英語教材的編寫思路是以話題為綱,以交際功能為主線,兼顧語言結(jié)構(gòu),逐步引導學生運用英語完成有實際目的的語言任務,即:話題―功能―結(jié)構(gòu)―任務。整體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小學生興趣的需求。例如,該教材不僅編寫了有關數(shù)字、顏色、食品、服裝、動植物、家庭、學校、朋友等話題內(nèi)容,還采用了兒童喜愛的表現(xiàn)形式,如朗朗上口的chant,幽默風趣的Story time等。

(一)整體把握

利用教材的根本是吃透教材。課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準確理解和科學解讀。教師應整體把握語言目標,本著效益最大化資源配置原則,體現(xiàn)滾動意識,注意新舊知識的串聯(lián),以舊引新,讓語言知識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增多,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呈螺旋式上升趨勢。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前一定要通讀學生用書和教師用書,以便全面理解教材的編寫思路、總體目標以及各單元的目標。整體把握本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在整套教材中所處的位置,在各冊教材之間,單元話題之間找到意義與語言結(jié)構(gòu)上的關聯(lián),找準知識融合的切入點與結(jié)合點,構(gòu)建新的知識層次。

[案例1]在教學PEP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6 Meet My Family中,教師通過播放以前所學的歌曲《Father and mother》,借助上冊圖片引導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的知識,“Look, this is my family.This is my mother/father…I love my family.”導入新詞的學習,借助簡筆畫Family tree(家譜樹)以及“全家?!闭掌龑W生運用所學語言介紹我的一家,如 This is my family. There are…people in my family. They are …and …This is my…She is …引導學生輸出語篇,提高學生語言能力。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內(nèi)容是PEP1 Unit2 My family的拓展與延伸,教師通過播放以前所學的歌曲《Father and mother》和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導入新詞的學習,使學生倍感親切,容易接受。

(二)巧用插圖

PEP小學英語教材圖文并茂,他們大都由很多經(jīng)驗豐富的資深英語教育專家通過反復深入的研究和論證設計出來。除了和其它學科的教材一樣提供教學內(nèi)容之外,還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的插圖。教學時,教師應積極挖掘課文插圖的巧妙內(nèi)蘊,并加以合理利用,以優(yōu)化教材資源,引導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和體驗語言。從而不僅充分體現(xiàn)教材的價值,還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強烈欲望和積極興趣,更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生成教學氣氛和諧、融洽,學生敢于運用語言、樂于運用語言的新課堂。

[案例2] 在教學PEP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let’s start部分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插圖,開展頭腦風暴,進行看圖說話練習,輕松導入單元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T:Look! We have some new friends here. Who are they ? Are they happy ? What’s the matter with them?

S1:The robot is tired.

S2:The rabbit is sad.

S3:The straw man has a headache.

S4:The dog has a sore throat. The monkey’s leg hurts. ……

教材中豐富的圖片資源,為孩子們的英語學習提供了寶貴的場景,比沒有通過加工的資源更加吻合文本內(nèi)容。教師不妨在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材資源的基礎上,再考慮引用教材之外的圖片,從而拓展學生的視野。因此,要切實提高小學英語的效果,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現(xiàn)有資源。

二、有效整合,做教材的運用者

教材整合是指教師在通讀、鉆研教材,深入領會教材的編寫思路、設計理念及基本框架后,根據(jù)自身教學的現(xiàn)實需要,基于教師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取舍、補充與組合,對教材內(nèi)容的編排順序做出變更和調(diào)整,從而提高其教學效果的行為總和(李盛花,2006)。

(一)擴展

PEP小學英語教材是廣大學生學習的基本素材。但由于學生的基礎不同,學習能力不同,即使同一班級的學生學習水平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對于英語學習興趣濃厚,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來說,教師要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拓展,及時補充擴展教材沒有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在教學Family member(家庭成員)時,除了father, mother, sister, brother等稱謂外,還可以拓展son, daughter, aunt, uncle,cousin等常用家庭成員稱謂,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教學人物職業(yè)類詞匯時,除了書本上的“worker 、farmer、driver、teacher 、doctor 、nurse”外,教師還可根據(jù)生活實際,補充“policeman 、engineer、waiter、manager、businessman”等在生活中經(jīng)常要使用的單詞。

(二)替換

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教學需要,替換教材中不太適合的內(nèi)容和活動。比如少數(shù)韻律感不強或拗口的歌謠,學生缺乏興趣,學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將其替換或補充一些朗朗上口的兒歌。

[案例3]在PEP1Unit 3 Let’s Paint PartB 中有一首 Colour song,其曲調(diào)生疏,歌詞拗口,教師可以把這首歌替換成自創(chuàng)兒歌,用兩只老虎的曲調(diào),活潑動感,學生很快就能掌握幾個表示顏色的單詞。例如:

Red,yellow,red yellow,

black green blue

black green blue

sing a song together

sing a song together

me and you

第5篇:小學英語教材范文

論文摘 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靈活運用教材、滲透文化,不僅能夠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而且通過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祖國文化的認識,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同時有利于提高人文素養(yǎng)。本文闡述了小學英語滲透跨文化意識的途徑和方法。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shù)、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yǎng)世界意識。”小學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必須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充分注意到各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只有了解了英語國家的風俗習俗、生活方式、道德標準等方面的內(nèi)容,了解了英語運用的文化背景,學生才能更好地學以致用。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意識呢?

一、善于布置前置性作業(yè),讓學生初步感知新的文化

即通過布置學生收集資料,然后互相交流分享(在交流的時候能夠結(jié)合所學的外語進行,這樣就關注了語言和文化共同發(fā)展),最后匯總。

比如在教授三年級下冊國家、國籍這一模塊知識內(nèi)容時,由于不是直接地與學生實際相聯(lián)系,直白地教授相關國家的文化所取得的成效不是很明顯,我就布置了以下的前置性練習。

完成下列表格: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收集資料完成了以上的表格,對相關的一些國家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熟悉,為下一步的學習做了鋪墊。把這些國家的中文名用英語來表示,同時結(jié)合一些代表性的建筑物或者自然風景,了解了異國的自然文化以及人文文化并且鞏固了相關動物的語言知識,同時預知了有關花朵的語言知識等等。

二、善于引導學生比較,發(fā)現(xiàn)異國文化并與本國文化對比

在教學中直接利用本國文化進行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中外文化之間的異同。中西文化的差異應是教學中的重點,教師不但要對詞語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必要的解釋,而且還應同母語進行適當?shù)谋容^,以便使學生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從而掌握正確運用英語的方法。

如在教授三年級下冊unit 6“Let’s eat”時要掌握的單詞有cake(蛋糕)、hamburger(漢堡包)、hot dog(熱狗)、French fries(薯條)、bread(面包)、chicken(雞肉);常見的飲料有water(水)、juice(果汁)、milk(牛奶)、Coke(可樂)、coffee(咖啡)、tea(茶)。中國傳統(tǒng)的食物(Chinese traditiongal food for good wishes)有湯圓、粽子、月餅和餃子。這樣有了強烈的比較,讓學生在了解英語國家食物的同時,學會了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tǒng)食品,真正實現(xiàn)了跨文化交際。

三、通過各種形式體驗文化,并運用在語言實踐中

1、通過寫作

在學會了如何描述心目中的偶像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圖文并茂的寫作(描述心目中的偶像或者英雄人物),復習了相關的知識,如國家、國籍、服飾、外貌特征等。

2、通過觀察、討論

在學時間表達用語時,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發(fā)現(xiàn)各國的時差,并了解到時差是怎么來的。時差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的,北京下午兩點的時候,倫敦是上午六點,紐約是凌晨一點,悉尼為下午四點。

3、通過實踐、總結(jié)

學習食物和飲料等相關知識時,引導學生收集相關國家的飲食文化,并做成手抄報的形式。又或者讓學生親自到麥當勞、肯德基餐廳吃東西,感受異國的飲食差異;同時制造機會,綜合服飾、購物用語的知識,讓學生表演shopping。通過小學生的語言實踐學習,了解了異國文化。這些實踐活動包括聽、說、玩、演、做等,尤其是情景對話,往往能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

四、鼓勵學生通過網(wǎng)絡等資源途徑學習外國文化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wǎng)絡了解外國文化。如提供一些網(wǎng)址,讓學生查閱復活節(jié)的來歷,了解各國人們是如何度過這些節(jié)日的。這樣,既能減輕教師備課的負擔,也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應盡量使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如實物、圖片、照片等;還可以利用電視、電影等,利用聲、光技術(shù),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身臨其境,彌補書本文字的不足。教師平時應注意收集有關文化方面的音像資料,利用多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自己設計多媒體課件,向?qū)W生立體地、形象生動地展示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文化,并注意利用圖像資料做好跨文化方面的對比教學。

總而言之,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是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提高學生的外語語用能力,是跨世紀的中國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正確認識跨文化交際教育在外語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對跨文化交際教學在當前教學中的地位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并在課堂教學及課外輔導中全面反映出來,為培養(yǎng)出具有跨文化交際素質(zhì)的人才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Jean Brewster,Gail Ellis 等 著 王曉陽 等 譯 小學英語教師教學指南,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2、洪子銳 惠幼蓮 李升平 著 小學英語教學法.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第6篇:小學英語教材范文

 

冀教版小學英語教材是1996年啟動的,至今已經(jīng)在全國推廣使用二十年了。這套教材應用最新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的研究成果,借鑒西方先進的教材編寫理念,集成我國英語教學的傳統(tǒng)和經(jīng)驗,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整合創(chuàng)新,最終以其語言信息量大、時代特色鮮明、貼近學生生活、多學科知識滲透、呈現(xiàn)方式活潑等特點得到國內(nèi)外英語專家和廣大教師的肯定。下面從四個方面來論述如何高效地利用這套教材使其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一、充分理解教材

 

冀教版英語教材充分吸收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外語教學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以學生為中心、以主要人物的活動為主線,努力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語境。

 

冀教版英語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是教師詳細了解和準確使用教材的一把鑰匙,著重體現(xiàn)了教材的新穎性、適用性和教師如何最有效地擔當好自己的角色。冀教版英語教材強調(diào)學生的聽說能力,教材給學生提供了許多在不同會話情景下進行交談的機會,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會話、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會話、學生個人與小組的會話、學生個人和全班的會話。在課上,學生幾乎都在進行角色表演并且創(chuàng)作各種會話,在掌握各種語言知識技能的同時,這種談話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進行真實有意義的交際能力。通過這種訓練,學生能夠靈活地使用英語,在各種情境下能夠進行有效的交際。

 

這套教材仿效兒童的語言發(fā)展過程。兒童是通過掌握新的詞語而獲得建構(gòu)意義的方法的,語言習得的方式和速度,往往因人而異。好的教師一般都力求使其課堂活動適合不同學生的需要。一個單元學完,并非全班學生人人都能達到相同的流利程度。因此,教材先讓孩子們接觸新單詞,然后,在整個學年里,讓他們在不同的情景之中,反反復復地碰到并運用這些單詞。教師在讀到這樣一條編寫指導思想后,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反復出現(xiàn)的詞匯,就不會覺得教材編寫重復內(nèi)容太多。

 

教材強調(diào)要營造美好的課堂氛圍,提出課堂上要自始至終保持輕快的節(jié)奏,要給每個學生提供大量的小組會話和游戲的機會,糾正學生錯誤時,一次糾正一個問題(否則學生會無所適從)等一些技巧。教師在理解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后,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薄薄的一本教材變厚,學生學習之后,又能讓厚厚的一本書變薄。

 

二、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充分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

 

1.運用活動教學。冀教版英語教材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英語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教學活動。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小組活動,如:冀教版英語教材一年級起始版一年級下冊第十五課What Do You See?(你看到了什么?)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前畫一幅他們自己家里的起居室圖片,里面必須有一幅圖畫、兩把椅子和一臺電視機,圖片可以是黑白的也可以涂色,課上可以這樣做活動:

 

讓同學們結(jié)為四人小組,每位學生可以和小組的其他學生分享自己的圖畫。其中的一位同學可以這樣說:

 

This is my living room.What do you see?

 

其他學生應該指著房間中的物品說:

 

I see a picture.

 

I see two chairs.

 

I see a TV.

 

…………

 

小組中的每位學生必須運用英語進行會話,都要這樣和其他學生們分享自己的圖畫。這時候,老師應該仔細觀察教室里的每個小組,看他們進行得是否順利。如果個別小組進行得不順利,教師應該給予指導或調(diào)換四人小組。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教材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教材是為教師教學服務的,教師即可以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教學,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手邊現(xiàn)有的教學材料對教材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例如,現(xiàn)在正好是春天,如果教科書里春天的編排比較靠后,教師可以調(diào)整到這個季節(jié)來講解這一章,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有意義的語言環(huán)境里學習英語了。

 

三、利用好教材中的故事、歌曲、游戲和各種活動,營造美好的課堂氛圍

 

孩子們喜歡輕快的課堂結(jié)構(gòu),喜歡做游戲、聽故事、唱歌,喜歡參加各種有趣的活動,他們需要有安全感,需要相信不會有人使他出洋相或難堪,需要有一種歸屬感,他們總想有種與眾不同的感覺,而只要我們的課堂氛圍能滿足這些需要,孩子們就會有學習的動力,就會專心致志地去學習。

 

孩子們喜歡做游戲,游戲能夠幫助他們學習英語!游戲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虛席熱情,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促使他們認真聽講,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如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可以做一個“Simon says”游戲,只有在說話開頭時加上simon says時,學生才模仿你的動作,如果不加,則不模仿;為復習詞匯可做一個“拼讀游戲”、“找詞卡”、“最喜愛的東西”……

 

英文歌曲其實就是伴隨著優(yōu)美音樂的語言學習材料。課前播放英文歌曲可以很快集中學生注意力,讓學生進入語言環(huán)境。而伴隨著優(yōu)美的旋律,學生很容易記住一些詞匯、句型。如在學習方向時,用一首“NORTH,SOUTH,EAST,WEST SONG”,就可以讓學生很容易地學會這幾個單詞。

 

故事作為真實的語言素材,有利于學生理解我們試圖讓學生學習或者掌握的語言現(xiàn)象。過去教師開始教學時,會單獨地拿出一些單詞,有的也給出一些圖片或句型,然后就反復地學習單詞、操練句型。事實上這樣死板的教學不適合小學生,小學生學外語首先要理解語言發(fā)生的背景,這樣不僅能理解語言的意義,還能理解語言使用的具體情況。學生通過反復聽一個有趣的故事,最后能夠敘述出來,這樣就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知識。

 

教師應該運用課本中設計的豐富多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活動,包括對話、角色表演、小組活動等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帶領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師要重視語音、循序漸進地介紹語法

 

語音是任何語言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剛剛接觸英語,如果能夠?qū)W好英語語音,比較準確流利地拼讀單詞和朗讀課文,順利地聽懂語音材料,自信地開口,這既能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信心,又能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良好的語音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聽力技能和口語技能。如果學生沒有培養(yǎng)起良好的語音感,那么日后學習英語時,他肯定不能比較容易地掌握詞匯,在交際的過程中,因為沒有良好的語音而羞于開口,則影響他的口語。這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為沒有良好的語音,就會影響到他的詞匯量、口語,進而打擊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

 

摹仿是學習語音的根本辦法。小學生善于摹仿教師,所以,英語教師的發(fā)音一定要準確。教師應該定期參照錄音檢查自己的發(fā)音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要及時進行糾正。英語教師應該學習國際音標,了解不同音之間的異同,研究各個音的發(fā)音特點,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教師應該定期地參加教師培訓班,既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又能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發(fā)音準確與否。教師在課下要盡可能地與英語母語的人交流,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機會與人用英語交談。教師應多讀英文原版書籍,觀看英文電視、電影,多接觸英語原版著作,確保自己始終與時俱進。

 

學好英語語音是提高聽力和口語的前提,是實現(xiàn)學習外語的最終目標——與人交流的途徑。但是,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如果過分地強調(diào)發(fā)音的準確性,會造成學生因為擔心自己的發(fā)音不好或犯錯誤而不敢開口講話,所謂的過猶不及。教師應該寬容,溫和地引導學生,讓他們慢慢地適應,在他們建立起自信之后再逐步地予以糾正。教師應該切記,語言在任何時候都應該用于交際,正確的讀音只是有助于英語語言的學習,不可過分強調(diào)。

 

語音學習會影響其他語言項目的學習,如詞匯、課文、語法等。語法是語言的組織規(guī)律,它賦予語言以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小學生剛剛接觸到英語,他們本身的認知能力還很弱,不能夠理解、學會或使用這樣“復雜”的理論,不應該讓他們進行語法分析。隨著他們年齡的增大,對英語學習的深入,教師在尊重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逐步對他們展開語法教育。教師應該很自然地讓學生學會辨認和模仿某些結(jié)構(gòu)和句型,如:What is his name?His name is LiMing.What is her name?Her name is Jenny.教師應該讓學生自己注意到在表達男孩、女孩名字時,是有區(qū)別的。再比如,學生在接觸到第三人稱單數(shù)時,經(jīng)常出錯,就是成年人在交流的過程中,有時也會用錯。如果教師在教學中直接介紹第三人稱單數(shù),學生們會覺得非常困難,難以理解。如果教師開始時只是強調(diào),如:I am a student. She is a girl.They are boys.教師在讀到這些句型時,將am、is、are重讀或重復讀,讓學們慢慢地注意到,然后再講解,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引領學生高效地使用教材,使其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第7篇:小學英語教材范文

英語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項,這四項技能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其中“讀”是“說”的基礎,在語言習得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古人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朗讀可以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對學習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英語是一門語言,學好英語要多說多練。對于學生來說,朗讀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認讀英語和發(fā)展口語能力的重要途徑。

傳統(tǒng)的朗讀是讓學生齊讀或自讀,這樣一成不變的朗讀方式約束了學生的自由,看似整齊的朗讀背后,學生們或低聲朗讀,或口齒不清,或心不在焉,認真讀的學生寥寥無幾。缺乏趣味性的朗讀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長時間“循規(guī)蹈矩”反復朗讀會使學生與英語漸行漸遠。教師訓練方法單一,疏于管理使學生養(yǎng)成了機械朗讀的壞習慣,讀書時口是心非。一些學生對于詞記憶不深刻,讀書時猜讀、漏讀,這些都是造成朗讀效率不高的原因。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訓練朗讀又能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呢?新版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的不同板塊要用不同的方式來朗讀,朗讀要有趣味性,讓學生們通過“讀”喜歡英語,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一、借助符號,讀出語音語調(diào)

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Story time通常是由一個個小故事構(gòu)成,故事內(nèi)容是英語口語交際中的常用語。英語與漢語的不同之處,在于英語在進行口語交際時都有語音語調(diào)。《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語言知識”二級目標指出:了解單詞有重音,句子有重讀;了解英語語音包括連讀、節(jié)奏、停頓、語調(diào)等現(xiàn)象。“語言技能”二級目標指出: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并養(yǎng)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短文。在平時教學時,可以向?qū)W生出示不同的符號:用向上的箭頭“?J”表示一般疑問句的升調(diào);用向下的箭頭“?K”表示特殊疑問句的降調(diào);用著重號“?”表示重音和重讀;用“/”表示停頓。在朗讀Story Time前,要求學生根據(jù)錄音標記出語音語調(diào),在朗讀時進行模仿,大家聽一聽、比一比,看誰模仿得像。學生借助符號,通過聽和模仿進行朗讀,有利于培養(yǎng)語感,養(yǎng)成良好的英語口語素養(yǎng),將英語說得準確、自然。教師也可以自己示范朗讀,用自己的語音語調(diào)、動作表情來感染學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激發(fā)他們對朗讀英語的興趣。

二、利用插圖,讀出故事樂趣

腦科學家研究表明,人的大腦中在下丘腦和邊緣系統(tǒng)有“樂趣”中樞和“痛苦”中樞。如果“樂趣”中樞被激活,人就可以樂此不疲地去做事情,而且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感到興奮愉快。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快樂中朗讀英語,激活“樂趣”中樞。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Cartoon time通常是Bobby和Sam的一些趣味故事。這部分故事圖文并茂,圖中人物表情生動,情感豐富,有較強的幽默色彩。學生都很喜歡這一部分內(nèi)容,一看便會情不自禁地模仿起來。在朗讀時,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分析人物性格,體會人物情感,在朗讀過程中加上夸張的動作和豐富的表情。如四年級上冊Unit 6 Cartoon Time中Bobby、Sam向大猩猩點餐的對話,不僅內(nèi)容充滿童趣,還為下一單元的學習做了鋪墊。其中大猩猩的一句“Can I help you”以及Bobby的一句“What a big egg”在神態(tài)表情上的變化,讓學生體會到了故事的詼諧與幽默,最后Sam的驚愕表情更是逗得學生捧腹大笑。在朗讀時,學生們或模仿Bobby的機靈可愛,或模仿Sam的憨態(tài)可掬,時而滿臉疑惑,時而哈哈大笑,時而驚訝不已,恰如其分地將故事人物表現(xiàn)得入木三分。根據(jù)插圖朗讀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受故事幽默,體會朗讀的樂趣。

三、進行比賽,讀出文本趣味

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短。在教學時,激發(fā)和喚起學生的興趣十分重要。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Sound time部分內(nèi)容較少,主要讓學生了解字母在單詞中的發(fā)音。本部分句子以繞口令的方式,讓學生在有節(jié)奏的背景音樂中感受抑揚頓挫的英語朗讀。競賽是學生們喜歡的游戲形式,學生們好勝心較強,開展競賽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們注意力集中到比賽中,使學生們積極思維,主動學習。在朗讀時,可以設計“競讀比賽”,利用計時器,看看讀完句子誰用的時間少。也可以設計“一口氣讀”,讓學生深吸一口氣,快速讀句子,在換氣之前看誰說的次數(shù)多。還可以進行“秀讀比賽”,讓一些有自信的學生來“Show”一下自己的英語,以他們響亮和流利的英語來激發(fā)和鼓勵其他學生朗讀。學生喜歡這種比賽式的趣味朗讀,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們注意力集中,調(diào)動眼、耳、口、腦、心共同參與,有利于對學習內(nèi)容的掌握。

四、利用Chant,讀出抑揚頓挫

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所以,在教學中,應該設計一些迎合學生心理的教學活動,滿足他們需要。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Song /Rhyme time通常是一些節(jié)奏明快的歌曲和歌謠。演唱歌曲和歌謠,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學習英語方式。教材編排的歌曲內(nèi)容簡單,學生容易上口。從兒童心理學來講,歡快的節(jié)奏能刺激大腦并引起興奮,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Chant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能幫助學生很好地記憶英語。在朗讀這部分內(nèi)容時,可以讓學生拍手打節(jié)奏,將歌詞或歌謠變成瑯瑯上口、節(jié)奏明快的Chant。還可以引導學生將歌詞或歌謠的內(nèi)容進行替換,對Chant進行改編,再進行朗讀。借助Chant朗讀歌曲和歌謠,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朗讀中來。在大聲的Chant朗讀中,學生情緒高漲,朗讀氣氛不再沉悶。

五、課后熟讀,鞏固學習內(nèi)容

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Ticking time部分通常用來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教師往往只在課堂上讓學生自評,而不再延伸到課堂外。我們可以將這部分的內(nèi)容設定成分級的評價目標,讓學生每天回家對朗讀內(nèi)容進行鞏固,自評學習效果。如四年級下冊Unit 1 Ticking time,要求學生“I know the sound of the letter‘a(chǎn)’”。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評價太簡單,體現(xiàn)不了學生的能力,可以將評價內(nèi)容進行分層:一是I know some words which have the sound /ei/of letter“a”。二是I can read Sound time quickly。三是I can recite Sound time fluently.還可以邀請學生家長進行檢查,通過聽學生模仿錄音進行評價,監(jiān)督學生養(yǎng)成每天朗讀的好習慣。錄音光盤的語音語調(diào)比較純正規(guī)范,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課后跟錄音讀能糾正學生不準確的英語發(fā)音,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還能培養(yǎng)英語語感。

第8篇:小學英語教材范文

【關鍵詞】牛津版小學英語 英語課堂 對話教學 策略研究

《課標》指出:小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在于通過文本教學讓學生初步習得運用英語進行社會交際的基本技能。對話教學不是簡單的師生、生本、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更應該是一種融合和合作,亦或是對話和溝通,實施對話教學就是利用教材,借助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和有效手段,將教材文本中的有關情境進行再現(xiàn)和復制,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通過教師、學生、教材、情境之間的有機融合和互動交流,并通過有趣味的對話和口語交際訓練,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和英語運用能力,同時利用對話教學增進師生情感交流,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發(fā)展,最終達到教學的目標。蘇教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非常注重學生的對話訓練和口語練習,編寫了大量的情境對話、歌曲演唱、情景表演、模擬生活等內(nèi)容,非常貼近學生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儲備,讓學生學得輕松有趣,對培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大有裨益。如何基于蘇教版《牛津小學英語》的編寫特點來進行有效的對話教學呢?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情趣開展對話教學

分析《牛津小學英語》教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編者非常重視單元主題情境的編排,采取單元集中教學的方法,強化學生在主題情境下的對話教學。應該說,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情境,便于培養(yǎng)學生特定的英語口語交際和英語文化。這一點應該引起所有小學英語教師的高度重視。作為小學英語老師,應該認真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設置的教學情境中的特有元素,并進行合理的建構(gòu)和處理,使之成為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的有效載體。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shù)手段業(yè)已成為英語教學不可或缺的教學方式,教師必須嫻熟地駕馭相關的教學設備,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境進行精彩紛呈的英語對話教學。例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教材 1A第十單元 《What colour?》時,教師應該事先制作好課件,利用多媒體出示 red,green,brown,blue,yellow 等詞匯,并把事先設置好的各種顏色鮮活地出來,進而借助課件和學生們進行對應的對話教學。當然,教師可以對文本教材進行大膽處理,下載網(wǎng)絡資源制作成教學視頻,把文本中的內(nèi)容有機融合到視頻中,在播放過程中引導學生知曉內(nèi)容理解要求,進而通過多邊對話強化教學以達到教學目的。

二、發(fā)散思維觸類旁通促進對話教學

教材中編排的單詞和句型雖然非常典型有代表性,但是畢竟信息量有限,教師在處理教材和建構(gòu)教學環(huán)節(jié)時不能困囿于課本知識,而應該打開視野高瞻遠矚,提升高度增加難度廣度,著力一個主題和一個句型的教學進行發(fā)散求異,旁征博引地進行知識補充和拓展,使課堂變得更加廣闊多元,讓學生能夠依據(jù)文本得到更多的對話訓練。這一點在《牛津小學英語》教材中并不鮮見。新版的教材對此作了較大的修訂,強化了知識的發(fā)散和求異,便于學生進行多元的對話訓練。例如,在《牛津小學英語》3A 中的 Story time 中有 Who is she?等三種問句句型,而回答僅僅局限在于“Hello,I’m...”和“Hi,I’m...”等兩個句式中,教師可以引入“Myname is...”的句式。因此教師在遇到同類問題時,可以觸類旁通,輕而易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并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綜合實踐親情學習推進對話教學

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英語走進了千家萬戶,并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社會的需要和家長文化層次的提升,讓英語教學走進家庭走進社區(qū)成為現(xiàn)實。事實證明,家長的積極參與對學生學習英語大有好處。而在《牛津小學英語》教材中,很多單元都設置了家長參與英語實踐活動的學習內(nèi)容,這就需要家長能夠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和英語水平,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和孩子共同完成有關英語綜合實踐活動,陪著孩子一起進行對話練習。當然家長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極可能地幫助孩子進行相關訓練。小學英語老師應該根據(jù)家長實際狀況,布置適量的家校互動作業(yè),讓家長參與進來,和孩子進行親子對話,或者讓家長陪著孩子聽錄音,看視頻,增進家長對孩子的信任度美譽度,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例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交通工具、衣帽食品,水果點心、動植物類等詞匯,并利用這些詞匯進行適宜的對話交流,進而習得知識達成能力。

四、多元互動立體交流促進對話教學

《牛津小學英語》教材需要教師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發(fā)揮各種教學資源優(yōu)勢,打破慣性師生關系,轉(zhuǎn)變師生角色定位,多元互動拓展時空,不斷地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享受英語的美感和獨到魅力。這樣的課堂教學,老師的教學手段必須多元化、活動化、游戲化,提問和對話也是多邊互動,甚至可以將課堂向課外延伸,改變課堂的扁平化,讓課堂和活動和生活有機結(jié)合起來,使對話教學更具有生命力。

總之,蘇教版的《牛津小學英語》教材非常重視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小學英語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對話教學的重要性,能夠合理利用教材文本,轉(zhuǎn)換教學理念,從情境創(chuàng)設、思維發(fā)散、H情學習、互動多元等方面強化英語對話教學,使小學英語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進而促進小學英語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第9篇:小學英語教材范文

關鍵詞: 小學英語 活動 游戲 表演

\小學英語教材中的一般過去時的出現(xiàn),為小學英語增加了難度,如何教學這部分內(nèi)容,教師們明白語法教學深不得也淺不得,如何把握好這個度,既要學生輕松理解和運用,又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動性,體現(xiàn)課改理念,構(gòu)建學生樂學的語法課堂教學,活動法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活動法可以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

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認為小學英語一般過去時的教學,可以采用情境、游戲、chant、表演等活動法,通過表演“猜一猜”游戲,通過chant的說唱,構(gòu)建學生樂學的語法教學樂園。

一、情境法,促使學生多說

課之伊始,師生首先對“國慶”長假的外出活動進行自由交流,以“What did you do during the National Day?”為中心話題而談論十一長假的相關活動,這個自由活動的開展,初步讓學生理解一般過去時的概念、感知這一時態(tài)的基本用法,初步把握運用這一時態(tài)時,動詞的形式要發(fā)生變化――使用過去式,為語法學習埋下伏筆。

當有學生說出十一假期中去農(nóng)場干活時,筆者呈現(xiàn)一幅農(nóng)場的忙碌的豐收圖:有的摘蘋果,有的擠奶,有的摘橘子,有的澆花,有的拔蘿卜等,再將這些畫面細化為一個個的具體的視頻鏡頭,就每一個具體的動作而進行自由交談,如呈現(xiàn)人們忙著摘橘子的畫面,提出問題:“What did they do?”引導學生說出:“They picked oranges.”引導學生注意pick應該用過去式picked,因為這個動作發(fā)生在過去的十一假期中。同樣的方式展示摘蘋果、擠奶、拔蘿卜等畫面,進行對話教學:

T: What did they do?

Ss: They picked apples/milked the cows/pulled up carrots…

再次呈現(xiàn)這些圖片,將圖片內(nèi)容和picked apples、pulled up carrots、milked cows、watered the flowers、tastes apples、collected apples等聯(lián)系起來,既鞏固語言知識,又進一步加深這些過去式的印象。

二、游戲法,促使學生動起來

1.表演猜動作游戲。

在上一個環(huán)節(jié)看圖說話之后,教師可以巧妙設計一個游戲――做動作而猜一猜游戲,如教師做個“擠奶”的動作,讓學生猜出這個動作是milk the cows。在教師拋磚引玉之后,啟發(fā)學生想象摘蘋果、拔蘿卜、澆花等動作如何表現(xiàn)出來,然后分組活動,每兩人一組,一個做動作,另一個猜出動作代表的短語,這樣學生的想象力被激發(fā),積極性被調(diào)動,都主動參與活動。

2.Brainstorming游戲。

在做動作猜一猜游戲之后,可以繼續(xù)這個游戲,以Brainstorming的游戲方式,再次對這些活動進行回顧,進一步用過去時談論十一長假中的從事的活動。如呈現(xiàn)牛奶、蘋果、蘿卜等的圖片,讓學生想出這些名詞可以和哪些動詞連用,如看到蘋果apples的圖片,想到詞組pick apples或者是taste apples,看到milk畫面,想到擠奶的畫面,進一步想出詞組milk the cows等,再次對這些圖片和勞動場面進行對話:“What did they do on the farm? They picked apples/milked the cows/pulled up carrots...”

游戲的使用,給課堂增添了生機和活力,語法教學因游戲的開展而動了起來,因游戲的開展也構(gòu)建輕松、愉悅的語法課堂教學,為語法教學增強趣味。

三、使用chant,強化過去式的記憶

Chant以其節(jié)奏明快、和諧押韻、可以反復吟誦等特點,備受學生們歡迎和青睞。Chant在語法教學中同樣有一席之地。在情境法讓學生初步感知過去時的意義,了解動詞用過去式、游戲法鞏固這些短語的過去時的用法后,那么,為了進一步強化記憶這些知識,chant的使用可以活躍學習氣氛,強化過去時的記憶。如:

What,what,what did you do?

Visited,visited,visited a farm.

What,what,what else did you do?

Pulled,pulled,pulled up carrots.

Oh,oh,oh,they were fun.They were fun.

學生打著節(jié)拍,做著動作,說著詞語,念著chant,課堂上輕松、愉快的樂學氛圍不易言表,達到教學的。再者,這樣的chant的反復使用,在chant中動詞pull,milk,visit等的過去式形式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動詞的過去時的用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主掌握,在活動中輕松習得,較之于傳統(tǒng)的如何在詞尾加-ed等說教式講解,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構(gòu)建和運用。

總之,一般過去時的學習,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且行且思,不斷總結(jié),不斷完善,從而找出更加利于學生學習的好方法,教學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在創(chuàng)新中求高效,是新課改的理念,也是教學改革之路,教師們在教學中立于課改只前沿,做課改先鋒,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讓每一節(jié)課因“動”而精彩無窮,因“新”而魅力無限。

參考文獻: